尚書祖廟

地處倉山區蓋山鎮陽岐“尚書祖廟”,是從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烏龍江邊“化船道”旁的小廟壇,於明天啟七年(1627)移位到上岐村的鳳鳴山下,面積約3800平方米,為三殿堂並列,中為尚書祖廟,右為毓麟宮,左為忠肅祠,計四進。規模宏偉。廟貌巍峨。隨著時光的流逝,殘破不堪。於1920年由大思想家、陽岐人嚴復倡議重修。1990年被福州郊區人民政府定為文物保護單位,是聞名海內外的一個旅遊景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尚書祖廟
  • 地處:倉山區蓋山鎮陽岐“尚書祖廟”,
  • 面積:約3800平方米
  • 重修時間:1920年
歷史,作用,

歷史

“文革”期間,尚書祖廟遭到嚴重破壞,只剩四面圍牆空殼,除大殿門額上嚴復題刻的“尚書祖廟”4大字和楷、行兩體石柱聯尚存外,廟內的許多石柱聯均被拆毀砸斷埋於地下,作為新建築物奠基石之用。
1995年在鄉民林信 、方長景、方奇諸先生的努力下,認為陳文龍乃南宋名臣,在抗元鬥爭中壯烈殉國,氣節可嘉。尚書祖廟可以作為對後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他們依靠準確記憶,不惜花費財力、人力和物力,陸續從地下找到被砸數段的4根名人石柱聯。經專業人士拼後,現已恢復原貌。作為新建大殿的頂樑柱。這4根石柱上的3副聯文是:清太子太傅、宣統帝師陳寶琛的“惟公節義文章是宋季第一流,不負科題垂史冊;為神聰明正直願海濱百萬戶,永消災患奉馨香”。嚴復的“依然麥浪松濤釃酒瞻梓里和;饒有黃蕉丹荔迎神長守故鄉風”。
解放後曾任福州市副鄉長的嚴復第三子嚴琥(叔夏)的“西湖雲黯,心傷國難,傾亡一死成大義,悉歸成敗,豈當時預謀;犄角風情,如睹神旗,還往千載永馨香,崇祀精靈,倘今日重來”。這3副名人石柱聯的重見天日,大大增添了尚書祖廟的豐富文化內涵。林信 、方長景、方奇諸先生為尋找和保護文物竭心盡力的行動,確是難能可貴,令人欽敬。

作用

由此我想到:社會在變革衍進,經濟在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但廣大民眾並不因時代的推移而產生遠離歷史之感和保護文物之責;相反,與史之緣和文物保護之情卻越結越深。文物作為歷史和文化的載體,是一個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國人大對《文物法》作了4次修訂,說明國家對文物保護的極端重視。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和旅遊資源,毀了一個,就少了一個。保護文物,保護歷史文化名城,人人有責。除了廣大民眾的積極參與外,各級地方政府是保護歷史文化遺產行為的主體,應加強保護的力度,做到經濟建設與保護歷史文化遺產雙贏。這是國家利益之所在,也是各級地方政府應盡的職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