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頭塘鱧

尖頭塘鱧

尖頭塘鱧,Eleotris oxycephala (Temminck et Schlegel,1845),為塘鱧科塘鱧屬的一種魚類,俗名黑筍殼、什拋、竹殼、黑淋哥。分布於日本、東南亞各國至澳大利亞之河口和江河下游、台灣島以及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等,屬於暖水性魚類。其主要棲息於河口和淡水的中下層。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日本。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尖頭塘鱧
  • 拉丁學名:Eleotris oxycephala (Temminck et Schlegel,1845)
  • 別稱:烏魚竹殼,南模,黑筍殼、什拋、竹殼、黑淋哥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鱸形目
  • 亞目:鰕鯱魚亞目
  • :塘鱧科
  • :塘鱧屬
  • :尖頭塘鱧
  • 分布區域:江浙滬、福建、台灣、兩廣、海南的沿海江河中下遊河口一帶。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經濟價值,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體較細長,前部呈圓柱形,向後漸側扁。頭寬鈍,平扁;吻尖長;口近端位,下頜略突出,口裂斜,後端延伸至眼中心垂直線下或稍前。兩頜各具4行細齒;眼中等大,眼眶上緣稍凸起。前鰓蓋骨後緣中部有1根粗長而向下、並微向前彎曲之硬棘,雖隱於皮下而明顯可見。除吻部外,全體及頭部均被較大鱗片。背鰭2個,相距較近,第一背鰭為硬棘組成,第二背鰭為軟鰭條。胸鰭大,長圓形;腹鰭胸位,左右分離;尾鰭圓形。體棕褐色,腹面褐色或較淡,頭側有2條黑色縱條紋:一條自吻端經眼至鰓蓋上方;另一條自眼後下緣向下傾斜至前鰓蓋後緣中間。體側約有13條暗褐色縱條紋,體背及體側上方有7條深褐色寬橫帶;胸鰭基部有2個黑褐色的縱長斑塊。背鰭與臀鰭上均有深黑褐色條紋,第一背鰭約為5條;第二背鰭為7條;臀鰭上為9條。胸鰭和腹鰭各有10條由黑褐色小斑點組成的細橫條紋,尾鰭具黑褐色或灰白色交間的不規則細橫條紋。
尖頭塘鱧

生活習性

棲居於河口及淡水的中下層,亦能生活在小溪河中。喜在水草處生活,以沼蝦、小魚為食。生殖期為7-9月,親魚有護卵習性。
分類系統:
Animalia:動物界 - Chordata:脊索動物門 - Osteichthyes:硬骨魚綱 - Perciformes:鱸形目 - Gobioidei:鰕虎魚亞目 - Eleotridae:塘鱧科 -Eleotris:
學名:
Eleotris oxycephalaTemminck et Schlegel
中文名:
尖頭塘鱧
中文拼音:
JiānTóuTángLǐ
分類等級:
國家保護級別
不祥
CITES公約級別
未定
IUCN紅色名錄等級
未予評估(NE)
紅皮書等級
未定
中國特有

經濟價值

個體不大,最大僅重250克,含肉量高,肉質細嫩,味鮮美,深受民眾喜愛。

分布範圍

分布於長江、錢塘江、甌江、靈江、交溪、閩江水系、木蘭溪、晉江、九龍江、汀江、珠江等水系、海南、台灣、香港;日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