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尖嘴鱷
- 別稱:雀鱔
- 界:動物界
- 科:雀鱔科
- 分布區域:熱帶河流、美國南部湖泊、中美地區、墨西哥以及西印度群島等地
- 時代:在侏羅紀和白堊紀早期
簡介,形態特徵,生活習性,進化歷史,主要分布,主要品種,主要危害,
簡介
學 名:Lepisosteus oculatus
又 名:尖嘴鱷、鱷魚火箭、鴨嘴鱷
原產地北美洲的五大湖區,屬雀鱔科。
體 長:40~80cm
適宜水溫:18~25℃
水質:中性
飼養難度:易
繁殖難度:較難
混養情況:易
雀鱔中最常見的一種。體形怪異,頗具活化石的風格。體長圓筒形。嘴部向前突出較長,扁平似鴨嘴,上下頜骨板堅硬,中間有堅硬的牙齒,又似鱷魚嘴。身體背部中央由眼至尾部滿布縱列狀的深色斑紋。皮膚有硬鱗覆蓋,皮堅鱗厚。背鰭後移到尾柄處,與臀鰭上下對稱。尾鰭上有黑色條紋。
註: 其他雀鱔還有長吻雀鱔 (Lepisosteus osseus,吻部特別長)、鱷雀鱔 (Lepisosteus spatula,雀鱔中體形較大的一種,全長可以超過3m)。
形態特徵
生活習性
飼養水溫20-26℃,水質要求不嚴。餌料有小活魚、魚肉、水蚯蚓等,容易飼養。在水族箱中很難繁殖。雀鱔〔在英國撒克遜語中是長矛的意思)是一種淡水魚,生活於熱帶河流、美國南部湖泊、中美地區、墨西哥以及西印度群島等地。
尖嘴鱷”本是一種淡水魚,一般飼養水溫18-26℃,對於水質要求不高,但在水族箱很難繁殖。
進化歷史
雀鱔和弓鰭魚有近緣關係,是從古代就生存下來的魚類。現在只分布在北美洲及其附近,而在古代時卻分布在全世界各地的淡水區域,在歐洲曾發現1.2億年前的化石。身體被菱形的硬鱗所覆蓋,鱗質甚硬,多數種類的口尖如鱷魚。
主要分布
主要生活於熱帶河流、美國南部湖泊、中美地區、墨西哥以及西印度群島等地。
主要品種
斑點雀鱔,體長可達1.5米,魚體延長成圓柱形,體色深褐,腹部淺色,體背硬鱗,魚體花紋變化豐富,從少有花紋到密部細花紋皆有,幼魚的背脊及側面有深色縱紋,分布於北美洲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等流域,棲息於淡水河川、湖泊或半鹹水的瀉湖、河口,屬肉食性,以甲殼類、魚類、昆蟲等為食。
佛羅里達雀鱔,體長1.32米,似斑點雀鱔,但嘴較短且成魚頭部腹面長窄處無板骨,分布於美國佛羅里達州的淡水及半鹹水流域。不同的是前者。體背部為深褐色,腹部花紋多變,側面有時具有條紋,棲息於淡水河川、湖泊或半鹹水具有沙底質的水域,屬肉食性,以甲殼類、魚類、昆蟲等為食。
主要危害
雀鱔是一種兇猛的食肉魚,長著長長的嘴巴和尖尖的牙齒。這種魚會攻擊它所遇見的所有魚類,捕食時,它會一動不動的裝死,直到獵物靠近它時才發起致命的一擊,然後圍著被咬死的魚轉一至兩圈後再將其吃掉。當地漁民都將其視做不祥之物,因為在它生存的地方很少有其他魚類存在。當地漁民一般都不願意吃這種魚,同時它也不太適合食用。雀鱔全身長了一層菱形魚鱗,看上去就像武士穿的盔甲一樣異常堅硬,實際上它是由無機鹽組成的。許多已滅絕的遠古魚類也有這種魚鱗。像其他遠古魚類一樣,雀鱔體內也長了一個與食道相連的魚鰾,可用來呼吸。雀鱔卵有巨毒,人類或其他熱血動物不慎食用將導致死亡。來自北美洲。那長而有力的嘴使它成為淡水中兇猛無比的肉食性魚類。它用像人一樣的鼻子來吸取空氣中的氧氣。雀鱔和弓鰭魚有近緣關係,是從古代就生存下來的魚類。在歐洲曾發現1.2億年前的化石。身體被菱形的硬鱗所覆蓋,鱗質甚硬,多數種類的口尖如鱷魚。
由於其生性兇猛,生存能力強,若任其在本地繁衍,將對當地漁業造成巨大危害。它出現在天然水域是十分危險的事情,以肉食為主,極有可能對本地魚類造成毀滅性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