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吻腹

尖吻腹

尖吻蝮屬(學名:Deinagkistrodon)是蛇亞目蝰蛇科蝮亞科下的一個有毒單型蛇屬,屬下尖吻蝮的幼蛇只有尖吻蝮(D.acutus)一個品種。尖吻蝮又稱百步蛇、五步蛇、七步蛇、蘄蛇、山谷虌、百花蛇、中華蝮等,是亞洲地區及東南亞地區內相當著名的蛇種,尤其在台灣及華南一帶更是自古已備受重視的蛇類。目前未有任何亞種被確認。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尖吻腹
  • 中文別名::白花蛇
  • 英文名::Hundred-paced Pit-viper
  • 二名法::Deinagkistrodon acutus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Chordata)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 綱::爬行綱(Reptilia)
  • 亞綱::雙孔亞綱(Diapsida) 、鱗龍次亞綱(Lepidosauria)
  • 目::有鱗目(Squamata)
  • 亞目::蛇亞目(Serpentes)
  • 科::蝰科(Viperidae)
  • 屬::尖吻腹蛇屬
  • 種::尖吻腹蛇種
  • 分布::安徽、重慶、江西、浙江、台灣省等;越南
基本資料,形態特徵,產地分布,生活習性,大眾文化,生存狀況,所含毒性,繁殖技術,種蛇的選擇,交配與產卵,人工孵化,功能價值,觀賞價值,研究價值,藥用價值,食用價值,飼養方法,咬傷急救措施,相關故事,

基本資料

動物名稱:尖吻腹 JIAN WEN FU

尖吻腹尖吻腹
拉丁名:Deinagkistrodonacutus
別名:“尖吻蝮”各地區別名極多,又稱“五步倒”、“岩頭斑”,白花蛇(湖南.江西.浙江)、祁蛇(藥材名,江西.安徽.湖南.浙江)、五步蛇(浙江)、五步龍(安徽.江西)、百步蛇(廣西、湖南、江西、台灣)、五棒蛇、岩蛟(重慶),翻身花(湖南、江西)、棋盤蛇、棋盤格、盤蛇、袈裟蛇(閩北)翹鼻蛇(湖南、江西、浙江)、犁頭蛇、三天兩天病(湖南、江西),翹鼻蛇(貴州雷山)犁頭匠(貴州興義)、放絲蛇(浙江)、吊燈撲(浙江)、聾婆蛇(廣西)、瞎子蛇(江西)、懶蛇(江西)

形態特徵

尖吻腹
尖吻腹尖吻腹
頭大,呈三角形,吻端有由吻鱗與鼻鱗形成的一短而上翹的突起。
頭背黑褐色,有對稱大鱗片,具頰窩。體背深棕色及棕褐色,背面正中有一行15-21+2-6個方形大斑塊。腹面白色,有交錯排列的黑褐色斑塊。體形on短,最長的雄性1335+206mm,雌性1238+165mm。背鱗21(23)-21(23)-17(19)行,最外1~3行僅有極細的弱棱,其餘均具有結節的強棱,體表on糙;腹鱗雄性152~169,雌性162~171。
肛鱗完整。尾下鱗雄性51~61,雌性48~63,大多為雙行。尾尖一枚鱗片側扁而尖長,俗稱"佛指甲"。

產地分布

尖吻腹分布在我國東經104度以東,北緯25度到31度之間。已知的分布地區有安徽(南部)、重慶、江西、浙江、福建(北部)、湖南、湖北、廣西(北部)、貴州、廣東(北部)及台灣省。國外只見於越南北部。

生活習性

尖吻腹生活在海拔100—1400m的山區或丘陵地帶。大多棲息在300—800m的山谷溪澗附近,偶爾也進入山區村宅,出沒於廚房與臥室之中,與森林息息相關。炎熱天氣,尖吻腹進入山谷溪流邊的岩石,草叢,樹根下的陰涼處度夏,冬天在向陽山坡的石縫及土洞中越冬。喜食鼠類、鳥類、蛙類、蟾蜍和蜥蜴,尤以捕食鼠類的頻率最高。

大眾文化

尖吻腹
尖吻腹尖吻腹
尖吻蝮在台灣的排灣族有著特殊的圖騰意義,它們被排灣族人奉為祖先及守護者,也是這個民族雕刻成品中的常見物種,往往具備代表整個民族的高尚神格。中國古代文獻中亦有被認為是描述百步蛇的片段,如《太平廣記》所述:“山南五溪黔中,皆有毒蛇,烏而反鼻,蟠於草中。其牙倒勾,去人數步,直來,疾如激箭。螫人立死,中手即斷手,中足即斷足,不然則全身腫爛,百無一活,謂蝮蛇也。”與及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名篇《捕蛇者說》所述:“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齧人,無御之者。”另外,在一些台灣餐廳里,有售賣以“百步蛇”為主要烹調材料的食物。他們把尖吻蝮肉製成各式食品,並以少量蛇毒製成飲料,另一方面又將抗蛇毒的藥丸放在蛇肉及蛇汁中,讓客人進食。

生存狀況

尖吻腹在中國分布較廣,其中以武夷山山區和皖南山區貯量最多。中國目前尚有野生狀態尖吻腹1000萬條。蛇園人工飼養的約1萬條。
濫伐森林,破壞植被,使尖吻腹的棲息環境逐漸惡化,加上大量捕殺,尖吻腹的種群數量已大大減少。

所含毒性

尖吻腹
尖吻腹尖吻腹
尖吻蝮其中一個為人熟知的名字是“百步蛇”,意指人類只要曾被尖吻蝮所咬,腳下踏出一百步內必然會毒發身亡,以顯示尖吻蝮的咬擊實在奇毒無比;有些地方更稱尖吻蝮為“五步蛇”,進一步誇大其毒素的威力。該蛇種的毒液的單位上的毒性(對小白鼠之LD50值)並不強烈,但並不妨礙該蛇種在事實上具有較大的危險性。根據長年調查資料顯示,由尖吻蝮的咬擊所導致的危險事件甚至死亡事件,至少在中國大陸地區確實是較為常見的(參見趙爾宓、黃美華等主編《中國動物志爬行綱第三卷》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390頁及以下)。這一方面是由於該蛇種個體較大,性格兇猛,毒牙較長,咬傷的情形較為嚴重,一方面也由於該蛇屬於排毒量較大的蛇種。台灣方面就有專門對抗尖吻蝮毒素的有效血清。根據美軍報告指出,尖吻蝮的毒素是以蛋白質構成的溶血毒素,而這種毒素更是強烈出血性的。被尖吻蝮咬過後,受害者會出現傷口疼痛及出血的即時現象,繼而會腫大、起泡、組織壞疽以及潰瘍,隨後更會感到暈眩及心跳加速。

繁殖技術

種蛇的選擇

在成蛇中選擇體重在100~200克,蛇體健壯無病、生長發育良好、體色鮮艷、性腺發育正常的蛇作為種蛇。放養殖園中精心飼養。

交配與產卵

尖吻蝮2~3齡性器官開始發育成熟,通常在每年4~5月份和10~11月份有兩次交配期,其發情交配季節一般在13~31℃氣溫下進行。交配時間短的15分鐘左右,長的達2小時,交配場地為草地或蛇房內,也有在灌木叢中。在蛇場水池四周適當位置設定多個蛇窩。雌蛇於8~9月份產卵,母蛇產卵時,伏臥在草地上,尾基部向上翹起。卵重一般16克左右,卵呈橢圓形。剛產出時,卵殼淡乳酪色或具白色花斑,每隔30~50分鐘從泄殖孔產出1枚卵,每窩產卵11~29枚,多的達40枚。雌蛇產卵後,有護卵的習性,終日盤伏在卵旁或卵上,此時雌蛇比較兇猛,取卵要隔離雌蛇防止咬傷。雌蛇產卵後要投餵豐富的食物以利早日恢復健康。

人工孵化

選擇個體較大、新鮮無損的蛇卵進行人工孵化。將卵放置在平鋪有6厘米厚的泥沙上(其含水量以手捏成團鬆開即散為宜),或墊有雜草的孵化箱內,旁邊放置一盆水,溫度為19.2~32℃,土溫為17.5~31℃,相對濕度為51%~94%。如蘄蛇卵孵化溫度要求在25~30℃範圍內,相對濕度要求在51%~95%之間,孵化期為26~29天,一般27天左右仔蛇吻端具卵齒,出殼時用其將卵殼劃一細口,吻端由此突破卵殼,然後逸出卵外,仔蛇多在夜間出殼,當以器物觸擊剛出殼的仔蛇時,仔蛇會本能地衝擊撲咬。出殼後仔蛇盤於卵殼周圍,個別的還拖有臍帶。剛出殼的仔蛇,第3天即可由孵化器轉移到幼蛇飼養池促進卵黃的吸收,並按大小不同分開飼養,防止自相殘食。應儘早投餵食物,不能主動捕食新生小白鼠或青蛙的,可以填飼小白鼠的肉塊和內臟等,平均每10天每條蛇填餵0.5克。仔蛇在孵出10天后開始第1次蛻皮,以後每年蛻皮2~3次。

功能價值

觀賞價值

尖吻腹
尖吻腹尖吻腹
神龍島距淳安縣城10公里,是以觀賞蛇類活動為主的景點。蛇池內的毒蛇有五步蛇、眼鏡蛇、眼鏡王蛇、竹葉青等幾十種。在蛇園裡的樹枝上還盤有許多種類的無毒蛇,遊客闖蛇園,有驚無險。這是一個純人工開發的小島,島上現放養有五十餘種、一萬多條蛇,堪稱千島湖中的蛇類世界。島上設有蛇園、蛇展廊、蛇味館、蛇藝表演廳等以蛇為對象的各種消閒設施。

研究價值

《光明日報》2007-11-9報導:五步蛇藥用研究取得新成果:
中國最大的五步蛇養殖基地--貴州永昌特種生物園研究基地多位養蛇專家,在經過十年的深入研究和反覆試驗,終於取得了可喜性進展,五步蛇的蛇肉、蛇毒、蛇血、蛇粉、蛇乾、蛇鞭等入藥,對幾十類疾病均有明顯的治療效果,其中五步蛇泡酒,對風濕、類風濕效果相當顯著。

藥用價值

五步蛇系一種劇毒蛇,相傳被這種蛇咬後不出五步就會昏倒,所以又稱“五步倒”,屬國家二級瀕危保護動物。五步蛇的藥用價值盛傳已久,但將五步蛇作為主藥,專門針對風濕類風濕藥用研究尚屬首次。專家認為:五步蛇蛇毒具有祛風除濕、抗凝抗栓、去除纖維蛋白元、降低血液粘度、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降低血脂的作用,目前乾蛇毒價值出口價每克達1465美元,五步蛇毒的藥用價值主要套用在風濕疾病的治療和研究課目當中。
該蛇雖毒,卻是中國的名貴傳統中藥,是封建王朝皇上指定進貢的珍品,也是出口的珍貴藥材。

食用價值

蘄蛇味甘鹹,性溫。蛇肉具有祛風濕,散風寒,舒筋活絡,並有鎮痙、止癢之功能,能治風濕性關節酸痛、四肢麻骨神經痛、風癱癘風、遍身疥癬、黃癬、皮膚瘙癢、惡瘡疥癬、小兒驚風、口瘡等疾。
蘄蛇窖酒,色清澄,味清潤而芳香,具有祛風、活絡、舒筋活血、祛寒濕、強壯滋補和治療跌打損傷等功效,是治療麻風病的特效藥。《雞肋編》:“以輕小者為佳,四兩者可值十千足。”又說:“夏月食蓋盆子者,治疾猶有功。”

飼養方法

廣食性蛇類,它的食物有蛙、蟾蜍、蜥蜴、鳥類和鼠類,其中以吃鼠類的頻率為最高。蘄蛇為胎生,產子甚稀,成長又慢,是為稀有動物。養殖的和野生的五步蛇差別不大,由於飼養種的營養較充足,故體形稍胖,比較溫順。野生的五步蛇顏色略深,體形略瘦小。
飼養條件:
溫度25度以上
濕度60-80之間
一周餵食一次,根據蛇的大小給食
1米左右的五步蛇進食小白鼠3隻左右即可
超過一米以後慢慢增加食量。
有劇毒,注意防止被咬傷。

咬傷急救措施

臨床表現
血循毒表現:五步蛇等咬傷後,主要表現為出血不止,一般壓迫包紮無法止血,可引起全身廣泛出血。
預防措施
1.當野外旅行、工作時,尤其在夜間最好穿長褲、蹬長靴,持木棍或手杖,並攜帶照明工具,防止踩踏到蛇體招致咬傷。
2.選擇宿營地時,要避開草叢、石縫、樹叢、竹林等陰暗潮濕的地方。

相關故事

為了搞清白花蛇的形態,驗證書本記載,李時珍來到了蘄州城北的龍蜂山捕蛇(白花蛇為蘄州特產),只聽得有人唱道:“白花蛇,誰叫爾能辟風邪,上司索爾急如火,州中大夫只逼我,一時不得皮肉破”。隨著歌謠而來的是幾個肩背竹簍的捕蛇人,他們正朝著幾棵石楠藤走去,據說白花蛇愛吃石楠藤的葉,所以石楠藤也就成了白花蛇的“家”,日夜盤纏在石楠藤上。捕蛇人發現白花蛇後,立即從地上撈起一把沙土,對準白花蛇撒去,說來也奇,白花蛇遇到沙土,真象麵粉遇水一樣,縮成了一團,捕蛇人立即上前用木叉往白花蛇的頸部叉去,另一手抓住蛇體的後部,這時白花蛇再也施不出威力來了。李時珍定前去仔細觀察了白花蛇的形態,只見蛇頭大似三角形,嘴裡長著4隻長牙,背上有24塊斜方格,腹部還有斑紋,與一般的蛇,確實不一樣。接著,捕蛇人格蛇掛在路旁的小樹上,用刀剖其腹,去其內臟,盤曲後裝進了竹簍筐,據說,將蛇烘乾後,才能當藥用。李時珍記錄了捕蛇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活動,不僅補充了本草書,也為後來編寫《白花蛇傳》,提供了重要材料。幾年後,李時珍又根據白花蛇的祛風特性,製成了專治半身不遂中風症的“白花蛇酒”。據現代藥理分析,證明白花蛇的提取物,具有鎮靜、鎮痛,擴張血管和降壓作用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