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形蟲有100餘種(分9科18屬),分類位置尚有爭議。通常認為舌形蟲屬節肢動物門舌形蟲綱或舌形動物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舌形蟲類
- 分類:100餘種
- 門類:節肢動物門舌形蟲綱或舌形動物門
- 形態:成蟲呈舌形或圓柱形
分類,形態,生活史,流行病學,
分類
寄生於人體的舌形蟲有10種,大蛇舌狀蟲(Armillifer grandis)、串珠蛇舌狀蟲(Armillifer moniliformis)、腕帶蛇舌狀蟲(Armillifer armillatus)、尖吻蝮蛇舌狀蟲(又名鞭節舌蟲)(Armillifer agkistrodontis)、蝎虎賴利舌蟲(Raillietiella hemidactyli)、響尾蛇孔頭舌蟲(Porocephalus crotali)、鋸齒狀舌形蟲(Linguatula serrata )、台灣孔頭舌蟲(P.taiwana)、辛辛那提萊佩舌蟲(Leiperia cincinnalis)、瑟皮舌蟲(Sebekia sp.)等,我國已報導病例中的蟲種有鋸齒狀舌形蟲、尖吻蝮蛇舌狀蟲和串珠蛇舌狀蟲三種。
形態
成蟲呈舌形或圓柱形,頭胸部腹面有口,口兩側有鉤2對。活體呈半透明、死後白色,體長(18 ~ 130)mm,體表具有很厚的角質層,形成環狀,一般腹部生7 ~ 105個腹環,雌蟲大於雄蟲。卵呈無色或黃色,近圓形,大小約(90 X 70)um,卵殼較厚。幼蟲卵圓形,有尾和2對足,幼蟲具有足和鉤,體表光滑。若蟲形狀與成蟲相似,死後呈乳白色,體長約4 ~ 50mm,有鉤兩對,腹部環數較少。
蛇舌狀蟲(似棒狀洞頭蟲,P.subclauatus)與鋸齒舌形蟲形態上的區別是:蛇舌狀蟲體形呈圓柱形,腹環數7-35個,口孔旁兩對鉤幾乎在同一平行線上,若蟲表面沒有刺;鋸齒舌形蟲體形略扁,腹環數72-105個,口孔旁兩對鉤前後排列,若蟲表面有刺。
生活史
蛇舌狀蟲屬的終宿主是蛇等爬行動物,中間宿主是嚙齒類動物、人或其他哺乳動物。舌形蟲屬(主要是鋸齒舌形蟲)的終宿主為犬、貓、狐等,中間宿主為人和其他哺乳動物,但經常是食草動物牛和羊。
蛇舌狀蟲屬的成蟲主要寄生在終宿主的上呼吸道,以鉤附著寄生於呼吸道和肺,吸取血液、淋巴、和黏液。雌雄蟲交配後受精卵發育成感染性卵(含感染性幼蟲),產入宿主的呼吸道,隨痰、唾液、鼻腔分泌物或糞便排出體外。卵污染水源和食物,被中間宿主吞食後,感染性幼蟲30 min內在腸道孵出,穿越腸壁並在體內組織四處遊走,並侵入其內,在組織內成囊,成囊若蟲以血、淋巴和淋巴細胞為生,並發育蛻皮,經數次蛻皮成感染性若蟲。含蟲組織被終宿主攝入後,若蟲在消化道內激活脫囊,穿越腸壁及體腔,移行至呼吸道或肺經蛻皮數次後形成成蟲。
舌形蟲屬的成蟲寄生在終宿主如犬的鼻腔內,雌蟲產的卵隨同犬的鼻黏液流出,排至體外,黏液污染草類或水被食草動物(山羊、綿羊、兔、野兔等)食人後,卵在其胃中孵出幼蟲。幼蟲隨同胃內容物進入腸腔後,穿過腸壁,移行至肺、肝、腸系膜淋巴結及腎等內臟中。經兩次蛻皮後,幼蟲為包囊圍繞,幼蟲在包囊內再蛻皮數次,經5-6個月後,發育成若蟲。若蟲脫離包囊,向漿液腔移行,部分向支氣管和腸道移行,在移行過程中能引起出血。若蟲在中間宿主體內可生活2年以上。犬在嗅觸或吞食含有若蟲的食草動物的臟器時遭受感染。若蟲可以直接經過鼻孔進人鼻道中,也可以從咽腔和胃進人鼻道。若蟲到達鼻道後,再蛻皮一次變為成蟲。有時動物自身肺部的若蟲,也可以直接經氣管移行至鼻道內,發育為成蟲。若蟲變為成蟲時,體表環紋上的小刺脫落。成蟲在犬體內生活可達2年之久。
流行病學
自從1847年在開羅首次報導人舌形蟲病以來,距今已近160年。人類舌形蟲病呈世界分布,主要在熱帶、亞熱帶地區流行,在非洲、中東和東南亞報導較多,在美洲和歐洲則較少。蛇舌狀蟲屬的感染以非洲最高,腕帶舌狀蟲病多見於非洲的尼口利亞和阿拉伯半島;大蛇舌狀蟲病多見於非洲的剛果;串珠蛇舌狀蟲病多見於東南亞;尖吻腹蛇舌狀蟲病多見於中國。舌形蟲屬中的鋸齒舌形蟲呈世界分布,多見於中東和北非。我國西藏自治區犬的鋸齒舌形蟲感染率達33.3%一72.7%,貴州省鋸齒舌形蟲若蟲感染率,黃牛為20.0%、綿羊為1.2%一40.7%、山羊為5.8%。
1927年Faust報導了我國首例病人,裘明華等進一步研究分析認為是鋸齒舌形蟲,而非串珠蛇舌狀蟲。在以後的幾十年里,我國未見新的病例報導。但從上.世紀末期以來,在全國各地至少報導了14例。最近在浙江報導了1例串珠蛇舌狀蟲病,在廣西玉林也報導過蛇舌形蟲病,我國的2例尖吻腹蛇舌狀蟲病分別見於中國台灣和杭州,在遼寧、廣西等省(自治區)均有人鋸齒狀舌形蟲病的報導。此外在廣東省和山東省都有舌形蟲病例的報導,但未能鑑定蟲種。從最近幾年的報導來看,病例大都分布在我國的東南部地區。
傳染源比較複雜。舌形蟲病的終宿主是蛇和犬、貓等肉食動物,它們是人類舌形蟲病的儲存宿主,成為該病的重要傳染源。在非洲和亞洲,蟒科和蝰科所有的蛇種,都可作為蛇舌狀蟲屬的終宿主。其中常見的腕帶蛇舌狀蟲可在多數哺乳動物體內發育,也可成為人感染舌形蟲病的傳染源。
傳播途經和感染方式主要為生飲被寄生蛇體舌形蟲蟲卵污染的新鮮蛇血、蛇膽和食未煮熟的蛇肉,或宰蛇放血時,蛇體感染性蟲卵也可從呼吸道隨血流入酒杯,人因喝污染的酒而感染;另外食用了被蟲卵污染的水源、蔬菜;生食或半生食含有舌形蟲幼蟲、若蟲的中間宿主(牛、羊、馬、兔)的內臟而感染;感染鋸齒舌形蟲的犬還可通過噴嚏和糞便排出的卵污染食物和人體的皮膚、手指而致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