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吻土魟

尖吻土魟

尖吻土魟又稱尖吻魟(學名:Dasyatis acutirostra),俗名魴仔,魟科魟屬的一種魚類。為土魟科魟屬其中的一種。主要棲息於近海的沙泥海域中,棲息深度約在50-150公尺間。以底棲甲殼類為主要食物。屬於卵胎生魚類,一次可以產下好幾尾小土魟。尾刺有毒腺,是危險的海洋生物。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由日本南部海域至東海等地。在中國台灣見於西部海域。為暖溫性近海底棲中小型次要經濟魚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尖吻土魟
  • 拉丁學名:Dasyatis acutirostra
  • 別稱:魴仔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軟骨魚綱
  • 亞綱:板鰓亞綱
  • :鱝形目
  • 亞目:魟亞目
  • :魟科
  • :魟屬
  • :尖吻土魟
  • 英文名:sharpnose stingray
基本信息,形態特徵,棲所生態,世界分布,地理分布,漁業利用,

基本信息

中文名:尖吻土魟 尖吻魟
俗名: 魴仔
學名:Dasyatis acutirostra
英文名:Sparpnose stingray
科名:Dasyatidae
科中文名:土魟科
模式種產地:E. China Sea, 30°09'-31°30'N, 124°13'-127°53'E, 53-142 m
瀕危狀態: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棲息環境:砂泥底、近海沿岸。
棲息深度:53 - 142米
最大體長:72 cm DW
有毒魚類:是
經濟性:否
食用魚類:是
觀賞魚類:否

形態特徵

體盤菱形,前緣斜直,與吻端約成60度;體盤寬比體盤長約大1.2倍。吻端較短而呈圓錐狀突出,吻長約等於體盤長的1/4,約比眼間隔大1.8-2倍。眼頗小,稍突起;眼徑幾與噴水孔等大。口小,口前吻長比口寬大2.3-2.5倍。口底中央具顯著乳突3個,兩側各另具細小乳突1個。尾細長如鞭,尾長比體盤長大2-2.7倍;在尾刺後方的背側面具一低的皮褶,約與吻長相等,而腹側面則有比較明顯延長的皮褶,比背麵皮褶長有1倍余。幼體完全光滑,或頭後正中肩帶上具一平扁棘。成體頭後至尾刺前具一列小棘疏散排列,尾上幾個棘較大,平扁延長而尖利,尾刺之後沒有細小棘,若有也很稀疏;肩區內外具棘2短行,眼後具小刺1小群。體赤褐色,大者較深,體盤邊緣淺淡;眼前和眼下、噴水孔上側和後部及尾的兩側則為赤黃色。腹面近邊緣區橙黃色,中央區淡黃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近海的沙泥海域中,棲息深度約在50-150公尺間。以底棲甲殼類為主要食物。屬於卵胎生魚類,一次可以產下好幾尾小土魟。尾刺有毒腺,是危險的海洋生物

世界分布

西北太平洋。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由日本南部海域至東海等地。在中國台灣見於西部海域。

漁業利用

為暖溫性近海底棲中小型次要經濟魚類。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