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鱗鰧(學名:Uranoscopus oligolepis)為鰧科鰧屬的魚類,俗名大頭翁、銅鑼錘、紋頸滕。分布於印度尼西亞至日本南部以及中國南海、台灣海峽、東海等海域,屬於近海暖水性底層魚類。少鱗鰧主要棲息於沙礫底部,棲息深度可達250 公尺。一般隱身於砂泥質底中,故而且很少被觀察到;利用下頜附屬瓣誘捕底棲生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少鱗鰧
- 別稱:大頭翁
- 界:動物界
- 分布區域:印度至西太平洋
基本資料,分布,棲息,形態特徵,漁業利用,其他資料,特點,
基本資料
俗名:少鱗鰧
中文名:寡鱗瞻星魚
學名:Uranoscopus oligolepis
科名:Uranoscopidae
科中文名:瞻星魚科
模式種產地:Sumatra; Java; Ambon I., Moluccas Is., Indonesia
瀕危狀態: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學名:Uranoscopus oligolepis
科名:Uranoscopidae
科中文名:瞻星魚科
模式種產地:Sumatra; Java; Ambon I., Moluccas Is., Indonesia
瀕危狀態: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分布
世界分布:印度至西太平洋
地理分布: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巴裏海峽到帝汶、中國台灣、馬來西亞及新加勒多尼亞等。中國台灣分布於西南部、東北部及澎湖等海域。
地理分布: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巴裏海峽到帝汶、中國台灣、馬來西亞及新加勒多尼亞等。中國台灣分布於西南部、東北部及澎湖等海域。
棲息
棲息環境:砂泥底、近海沿岸
棲息深度:30 - 250米
棲息深度:30 - 250米
形態特徵
體延長;頭粗大,前端平扁;背面與兩側被粗骨板。吻短;眼小,位於頭背。口中大,幾垂直;眶前骨前下方具1個突棘; 上下頜、鋤骨與齶骨均具絨毛狀齒;下頜具蠕蟲狀附屬瓣隱於口內舌下方,並與下唇相連。前鰓蓋下緣具4尖棘。後鼻孔具管狀突起。鰓膜與峽部分離。體被小圓鱗,頭、頸背與胸部裸露;側線上側位。背鰭兩個,第一背鰭具IV-V弱棘;第二背鰭軟條數12;臀鰭條數13;尾鰭截形。頭與體背具褐色網狀紋,腹部灰白色。第一背鰭具大形黑色斑,第二背鰭、胸鰭與尾鰭灰黃色;腹鰭與臀鰭白色。
漁業利用
中小型魚,可食用,唯處理不易,故常作下雜魚處理。一般均以底拖網捕獲,一支釣亦可釣獲。
其他資料
最大體長:20 cm
有毒魚類:否
經濟性:否
食用魚類:是
觀賞魚類:否
有毒魚類:否
經濟性:否
食用魚類:是
觀賞魚類:否
特點
背鰭Ⅳ,13;臀鰭13;胸鰭16;腹鰭Ⅰ-5。側線鱗約50。體長為體高3.8倍;為頭長3.9倍。頭長為吻長7.6倍;為眼徑3.8倍。眶前骨的前緣有一個3尖形棘。下頜略突出於口前方。下頜內側有一短膜。在上下頜邊緣有小須狀突起。前鰓蓋骨向下方有3棘,鰓蓋骨後緣皮膜呈小鋸齒狀。體前部側線上方局部有鱗。體及背有淺褐色網狀細紋,紋間為淺黃色。體側下方為灰白色。第一背鰭黑色,第二背鰭、胸鰭、尾鰭為淡黃色。臀鰭和腹鰭白色。體長250mm。系海洋底層魚類。分布於中國南海、東海;國外見於日本、印度尼西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