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游·闌乾十二獨憑春

少年游·闌乾十二獨憑春》是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創作的一首詠春草詞。此詞借詠春草而賦別,抒寫離別相思之情。上片寫主人公憑欄遠眺的感受,引出離別相思之苦;下片用一系列有關春草、離別的典故,使離愁別緒進一步深化。全詞以寫意為主,全憑涵泳的意境取勝。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少年游·闌乾十二獨憑春
  • 作品別名:少年游·欄乾十二獨憑春
  • 作者:歐陽修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能改齋漫錄
  • 文學體裁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少年游
闌乾十二獨憑春,晴碧遠連雲,千里萬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謝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與離魂,那堪疏雨滴黃昏,更特地憶王孫。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少年游:詞牌名。始見於晏同叔《珠玉詞》,因詞有“長似少年時”句,取以為名。又名“少年游令”“小闌乾”“玉臘梅枝”。
⑵闌(lán)乾十二:曲折迴環的欄桿。闌,同“欄”。獨憑春:春天時獨自倚欄遠眺。
⑶晴碧:指藍天下的青草。
⑷謝家池: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的池塘。謝靈運《登池上樓》:“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為後人讚嘆欣賞之名句。
⑸江淹浦:指別離之地。南朝梁文學家江淹別賦》中有句云:“送君南浦,傷如之何!”後以南浦指代送別之處。
⑹吟魄:指詩情、詩思。離魂:指離別的思緒。
⑺王孫:王之孫,引申為貴遊子弟。西漢淮南小山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亦可泛指。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高樓上獨自憑欄遠眺,倚遍了一個個欄桿。晴光照映下,碧綠的芳草綿延,與天邊的雲彩相連。放眼遠處,遼闊無際,千里萬里,時令正值二三月間,遠行之人行色匆匆,令我愁苦無窮。
謝靈運遠離家鄉而吟詠池塘,江淹也因離家遠遊而傷心南浦,他們抒發的是春的感悟和離別之情。怎能承受喲,黃昏時節,又飄落幾點疏疏的雨滴,更何況,此時此地又想起了遠行之人。

創作背景

關於此詞的創作背景,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七記其本事云:“梅聖俞在歐陽公座,有以林逋《草詞》‘金谷年年,亂生青草誰為主’為美者,聖俞因別為《蘇幕遮》一闋云:‘露堤平,煙墅杳。亂碧萋萋,雨後江天曉。獨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接長亭,迷遠道。堪怨王孫,不記歸期早。落盡梨花春又了。滿地殘陽,翠色和煙老。’歐公擊節賞之,又自為一詞云:‘闌乾十二獨憑春……’蓋《少年游令》也。”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在中國古典詩歌中,離愁常用芳草來比興,芳草萋萋往往象徵著離恨悠悠。因為一則春草的滋生,標誌著季節的更迭,而美好的春色,又總能逗引起閨婦思遠、遊子懷鄉等盼望團聚的思想感情。二則芳草榮茂,伸展天外,最能表達出離愁無窮無盡的情思。歐陽修的這首詞正是為了格詠春草同時又兼涉離愁的。
詞的起首從憑闌寫入。“春”字點出季節,“獨”字說明孤身一人。當春獨立,人之了無意緒可知。“闌乾十二”,著一“憑”字,表示憑遍了十二闌乾。李清照點絳唇·閨思》:“倚遍闌乾,只是無情緒。”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闌乾拍遍,無人會,登臨意。”“倚遍”“拍遍”,都是一種動作性的描繪。這裡說闌乾十二,一一憑遍,說明詞中人物憑眺之久長、心情之焦切。這一句不只點出了時、地、人,還寫了人物的處境、動作和情態。
“晴碧遠連雲”承上句憑闌所見,以“晴碧”著色,正面詠草。江淹《別賦》云:“春草碧色”。晴則色明。“遠連雲”,是說芳草延伸,至目盡處與天相接。杜牧江上偶見絕句》:“草色連雲人去住。”可見此景確實關乎別情。
寫景如畫,亦有點染之法,即先點出中心物象,然後就其上下左右著意渲染之。“晴碧”句是“點”, “ 千里”兩句為“染”。“千里萬里”承“遠連雲”,從廣闊的空間上加以渲染,極言春草的綿延無垠。 “二月三月”應首句一個“春”字,從“草長”的時間上加以渲染,極言春草滋生之盛。
“行色苦愁人”句將人、景綰合,結出不勝離別之苦的詞旨,並開啟了下片的抒情。“行色”總括 “晴碧”三句,即指芳草連天之景這一遠行的象徵。這種景象在傷離的愁人眼中看出,倍增苦痛,因為引起了對遠人的思念。
下片伊始,作者連用兩個有關春草的典故來詠物抒情。“謝家池上”,指謝靈運《登池上樓》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這首詩是詩人有感於時序更迭、陽春初臨而發,故曰“吟魄”。 “江淹浦畔”,指江淹作《別賦》描摹各種類型的離別情態,其中直接寫到春草的有“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因為賦中又有“知離夢之躑躅,意別魂之飛揚”,所以歐詞中出現“江淹浦”與“離魂”字面。
接著“那堪”一句用景色的變換,將此種不堪離愁之苦的感情再翻進一層。“疏雨滴黃昏”,則是黃昏時分的雨中之景。結拍“更特地憶王孫”,“更”與“那堪”呼應,由景入情,文意連貫而下。至此,確知詞之主人公是思婦無疑。她於當春之際,獨上翠樓,無論艷陽晴空,還是疏雨黃昏,她總是別情依依,離夢纏繞。
宋詞之由婉約到豪放,有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歐公乃是這一過程中一位承先啟後的人物。這一點,在此詞中有集中體現。從藝術上看,此詞境界遼遠闊大,語言質樸清新,與一般描寫離別相思之苦的婉約詞已有所區別。

名家點評

清代王奕清《歷代詞話》卷四引吳虎臣曰:“闌乾十二獨憑春……”此歐陽公《少年游》詠草詞也。不惟君復、聖俞二詞不及,求諸唐人溫、李集中,殆與之為一矣。
清代先著《詞潔輯評》卷二:拙處已是工處,與“金谷年年”一調又別。“千里萬里,二月三月”,此數字甚不易下。
清代許昂霄《詞綜偶評》:清勁。
清代陳廷焯詞則·大雅集》卷二:將“憶王孫”三字插在“疏雨”“黃昏”之後,筆力既橫,意味亦長,故應勝君復、聖俞作。
近代王國維人間詞話》:人知和靖《點絳唇》、聖俞《蘇幕遮》、永叔《少年游》三闋為詠春草絕調,不知先有正中“細雨濕流光”五字,皆能攝春草之魂者也。

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天聖八年(1030年)進士。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歷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宋神宗朝,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諡文忠。政治上曾支持過范仲淹等的革新主張,文學上主張明道、致用,對宋初以來靡麗、險怪的文風表示不滿,並積極培養後進,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其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其詞婉麗,承襲南唐餘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對宋代金石學頗有影響。有《歐陽文忠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