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小黃頭美洲鷲體長58-66厘米,翼展160厘米,體重950-1550克。成鳥整體羽毛呈黑色,翼上覆羽有6道原色,基部有獨特的白色羽毛區域,有一些亮藍綠色的羽毛,與黑色羽毛形成強烈的對比。翅膀長而寬,在休息時,翅膀看起來比尾巴還長而圓。
頭部和頸部裸露,此處的顏色可能會有所不同,有些鳥類有明亮的黃色皮膚裸露,但其他鳥類也可能有橙色和藍色的色調。通常前胸和後頸紅色,而中央頂冠藍灰色。皮膚上往往具有疣狀瘰粒,尤其是在頸部、頸背和頭部。鳥喙的上鉤是蒼白的肉色,蠟膜粉紅色。虹膜紅色。腿爪灰白色。大鼻孔讓這些猛禽具有高度發達的嗅覺。
棲息環境
棲息地主要是草原,包括亞諾斯草原(llanos)和薩凡納草原(Savannahs)。季節性的在沼澤地區也相當普遍,也在乾燥的田野和晴空中徘徊。
生活習性
長大的雙翼非常適合在空中翱翔。它們會利用上升的氣流來獲得高度,並且不會拍動翅膀。一旦處於良好的高度,會慢慢放鬆高度時滑落,然後再使用另一股上升的空氣。當搜尋食物時,飛得比地面高几米。
與所有的美洲鷲科動物一樣,小黃頭美洲鷲缺乏和發聲相關的肌肉。它幾乎是沉默的,無法發出任何鳴叫或聲音。但是,它們會產生嘶嘶聲、咕嚕聲和打噴嚏的聲音。通常在繁殖季節這種“聲音”會更大。
小黃頭美洲鷲是一種清道夫。以腐肉和屍體、魚類、兩棲類、昆蟲和其他無脊椎動物為食。這種禿鷲具有良好的嗅覺,可以憑氣味找到食物。也吃是齧齒動物和小型鳥類等非常小的動物的屍體。它們也可能捕獲活躍度較低的小型獵物。由於它們進食的速度較慢,常常跟隨著土耳其鷲和大黃頭美洲鷲之後,清理骨頭上剩餘的肉。
所有新大陸禿鷲的飛行能力都非常發達,經常可以看到它們將翅膀伸展到最大程度,並且迎著太陽翱翔。這種行為通常在凌晨時分出現,此時所有的美洲鷲在同一時刻展開它們的大翅膀。甚至全天都這樣做。
小黃頭美洲鷲的頭部顏色根據其情緒而改變。顏色最強烈鮮明的個體,以表明占主導地位,特別是當它們聚集在屍體上時。無論是在求偶還是在防禦行為中,這些變化都可能在所有的展示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分布範圍
原產地:阿根廷、貝里斯、玻利維亞多民族國家、巴西、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厄瓜多、薩爾瓦多、法屬蓋亞那、瓜地馬拉、蓋亞那、宏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馬、巴拉圭、秘魯、蘇利南、烏拉圭、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
遊蕩:智利。
繁殖方式
有關這美洲鷲的築巢行為的信息很少。小黃頭美洲鷲的鳥巢一般營建在大樹洞裡,落地的原木或樹樁的空腔里。它不會築巢,鳥卵直接放在空洞的地面上。雌鳥每窩產1-2枚卵帶褐色斑紋的白色雞蛋。 孵化持續約40天。 小雞被厚厚的絨毛覆蓋,能夠在巢穴中保持溫暖。 雛鳥在整個巢里生活期間都由雙親反芻餵養,時間在2-3個月以上,甚至更多。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 | 學 名 | 命名者與年代 | |
---|---|---|---|
1 | 小黃頭美洲鷲指名亞種 | Cathartes burrovianus burrovianus | Cassin, 1845 |
2 | 小黃頭美洲鷲安第斯山亞種 | Cathartes burrovianus urubitinga | Pelzeln, 1861 |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無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