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黃泡

小黃泡

小黃泡,中藥名。為薔薇科植物黃泡Rubus pectinellus Maxim.的根或葉。分布於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四川、貴州、雲南。具有清熱,利濕,解毒之功效。常用於黃疸,水瀉,黃水瘡。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小黃泡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薔薇目
  • :薔薇科
  • :懸鉤子屬
  • :黃泡
  • 分布區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四川、貴州、雲南
  • 採收時間:根:全年均可;葉:夏季
  •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鮮品60g;外用適量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根或葉。

性味

味苦、微澀,性涼。

歸經

歸肝、大腸經。

功效

清熱,利濕,解毒。

主治

用於黃疸,水瀉,黃水瘡。

相關配伍

1、治水瀉:鮮黃泡根60g。煎水服,每日3次。
2、治黃水瘡(已破皮流黃水者):黃泡葉曬乾研末,以適量撒於患處,每日2次。
3、治一身發黃:黃泡根60g。煎水服。(1-3方出自《貴州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鮮品60g。外用:適量,研末撒敷。

使用注意

《貴州民間藥物》:“忌食燥辣食物。”

採集加工

根,全年均可採挖,除去泥土,洗淨,鮮用或曬乾。葉,夏季採摘,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草本或半灌木,高8-20厘米;莖匍匐,節處生根,有長柔毛和稀疏微彎針刺。單葉,葉片心狀近圓形,長2.5-4.5厘米,寬3-5(7)厘米,頂端圓鈍,基部心形,邊緣有時波狀淺裂或3淺裂,有不整齊細鈍鋸齒或重鋸齒,兩面被稀疏長柔毛,下面沿葉脈有針刺;葉柄長3-6厘米,有長柔毛和針刺;托葉離生,有長柔毛,長0.6-0.9厘米,二回羽狀深裂,裂片線狀披針形。花單生,頂生,稀2-3朵,直徑達2厘米;花梗長2-4厘米,被長柔毛和針刺;苞片和托葉相似;花萼長1.5-2厘米,外面密被針刺和長柔毛;萼筒卵球形;萼片不等大,葉狀,卵形至卵狀披針形,外萼片寬大,梳齒狀深裂或缺刻狀,內萼片較狹,頂端漸尖,有少數鋸齒或全緣;花瓣狹倒卵形,白色,有爪,稍短於萼片;雄蕊多數,直立,無毛;雌蕊多數,但很多敗育,子房頂端和花柱基部微具柔毛。果實紅色,球形,直徑1-1.5厘米,具反折萼片;小核近光滑或微皺。花期5-7月,果實7-8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000-3000m的山地林中。分布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四川、貴州、雲南。

相關論述

《貴州民間藥物》:“除濕利水,清熱,解毒。治水瀉,黃水瘡,一身發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