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體細胞雜交育種的遺傳基礎研究》是依託山東大學,由夏光敏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麥體細胞雜交育種的遺傳基礎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夏光敏
- 依託單位:山東大學
- 批准號:30370857
- 申請代碼:C1307
- 負責人職稱:教授
- 研究期限:2004-01-01 至 2006-12-31
- 支持經費:35(萬元)
《小麥體細胞雜交育種的遺傳基礎研究》是依託山東大學,由夏光敏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小麥體細胞雜交育種的遺傳基礎研究》是依託山東大學,由夏光敏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中文摘要比較小麥與親緣遠近不同的禾草的對稱及不對稱(不同劑量紫外線(UV)處理供體禾草)體細胞雜種植株的染色體數目、雜種中供體染色體...
四川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是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專業研究機構,隸屬四川農業大學,是國家“雙一流”重點學科作物學共建單位,是“西南作物基因資源發掘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作物基因資源與遺傳育種”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的組成單位。1984年,四川農業大學小麥研究所成立於都江堰,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後...
經過他和同事們不懈努力,在國際上與英美相繼獨立地攻克了水稻(1986)、小麥(1988)等原生質體再生植株的國際難題,建立了主要作物原生質體再生體系。證明一個裸露體細胞能再生和原來一樣的植物,可以用於體細胞雜交和基因工程及生物的基礎性研究。使中國在這個領域取得了優勢地位。在主持的遺傳工程的研究中,於1987年...
使用抗衰老材料與普通小麥雜交的重組自交系,利用SSR標記,探索控制抗衰老特性相關的基因、及其分子生物學特性,作抗衰老相關基因的染色體定位和分子遺傳圖。並探索抗衰老相關基因與光合作用、生物產量和籽粒產量的關係。本研究將探索抗衰老特性形成的生理學和遺傳基礎,為小麥的進一步高產育種提供理論基礎和育種材料。
在國際上率先建立了較完善的二系法雜交小麥制種技術體系,2004年大面積制種產量達456斤/畝水平;培育的超高產優質雜交小麥新組合,全面進入和通過國家、北京市區試和全國聯合生產示範,平均增產達15.8%,最高單產達1262斤/畝,為我國“十五”末二系雜交小麥全面走向生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讀者對象為基礎醫學、農林牧漁、生命科學領域的科研與教學人員、研究生、大學生、中學生物教師等。主要欄目有專稿、綜述、研究報告、技術與方法、遺傳學教學、科學新聞等。《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遺傳學報)是中國遺傳學會和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主辦、科學出版社出版的高級學術刊物,全國優秀...
《作物遺傳育種》是2010年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胡虹文。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十七章,系統地講述了遺傳的細胞學基礎、遺傳的基本規律、遺傳物質的變異、遺傳物質的分子基礎、數量性狀遺傳 、近親繁殖與雜種優勢、群體遺傳、作物進化和作物改良、引種和選擇育種、雜交育種、雜種優勢利用、抗病蟲育種、誘變育種和倍...
C.達爾文在《物種起源》(1859)和《植物界異花受精和自花受精的效應》(1876)中所闡明的選擇和雜交等與進化的關係,對以後的作物育種工作有深刻影響。育種定律 孟德爾定律在本世紀初被重新發現,使作物育種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W.L.約翰森(1903)提出的純系學說不僅為純系育種奠定了理論基礎,也為區分遺傳變異...
甘肅省作物遺傳改良與種質創新重點實驗室(Gansu Key Lab of Crop Improvement&Germplasm Enhancement)是由甘肅省科學技術廳和甘肅農業大學聯合共建的省級重點實驗室,依託於甘肅農業大學。實驗室是在原甘肅農業大學農業生物工程研究所、甘肅農業大學小麥遺傳育種研究所的基礎上,通過人才和資源整合,於2003年成立。張峰教授...
同時,套用分子標記、螢光原位雜交(FISH)等技術從分子和染色體水平上證實了冰草的外源染色體片段及基因在小麥基因組中的存在及功能。已形成了有特色的優勢研究領域。該研究方向獲得的成果既具有較高的細胞遺傳學和分子遺傳學理論意義,又密切聯繫育種實踐,獲得了珍貴的小冰麥異附加系和易位系材料,並在此基礎上培育出幾...
第三章羊草與灰色賴草雜交的研究 第一節試驗基本概況 一、供試材料及試驗地概況 二、試驗方法 第二節雜種F1代及雙親的形態學和生物學特性 一、生長特性和生產性能 二、營養成分分析 三、耐鹽生理特性 四、小結 第三節雜種F1代不育的細胞學基礎 一、花粉母細胞的減數分裂行為 二、胚囊的發育 三、小結 第四節...
太谷核不育小麥套用於育種實踐,有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例如它要人工鑑別育性,輪選群體株高逐漸升高等。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在太谷核不育基因成功定位的基礎上,以株高不足30厘米的矮變一號小麥為標記性狀供體,通過雜交、測交和細胞學研究,從測交後代群體中篩選具有矮稈性狀標記的太谷核不育小麥。第1輪的測交...
Okata(1962年)發現仙台病毒(Sendal virus)可誘發艾氏腹水瘤細胞融合,形成多核細胞,為動物細胞融合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獲得者Cesar Milstein和Geoger Kohler(1975年)將免疫小鼠的脾細胞和小鼠骨髓瘤細胞進行融合,獲得了既能在體外無限繁殖,又能產生特異性抗體的雜交瘤細胞,有力的促進了...
莊巧生畢生從事小麥遺傳育種研究,帶頭髮展中國農業科學院小麥遺傳育種團隊,為我國小麥生產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也為後來建成國家小麥改良中心奠定了基礎。先後主持育成華北187、北京8號、北京10號、豐抗2號、豐抗8號等為代表的四批共20多個高產抗病早熟冬小麥新品種,近20年指導育成中麥175和中麥895等10個優質新品種...
普通小麥與黑麥雜交後,子代體細胞中含四個染色體組(ABDR),由於這四個染色體組是異源的,減數分裂時聯會紊亂,極難產生可育配子而高度不育。若子代染色體加倍則形成可育的八倍體小黑麥AABBDDRR。發明者鮑文奎 20世紀40年代,鮑文奎通過育種實踐和基礎理論的探討,決心套用細胞遺傳學理論,開闢農作物育種新途徑。這...
在植物細胞工程方面,指導研究生在花葯和未授粉子房培養、組織培養與植株再生、體細胞胚的發生、原生質體培養、體細胞雜交、抗鹽作物品種的篩選和遺傳轉化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1978年以後,鄭國錩開展植物細胞工程研究,鄭國錩和他的同事用禾穀類糧食作物小麥、穀子和玉米,藥用植物歐當歸、當歸以及豆科牧草紅豆草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