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特徵
小麥粒線蟲病病原為
小麥粒線蟲(學名:
Anguina tritici (Steinb.) Filip. et Stekh.),屬墊刃目、墊刃科、粒屬。有卵、幼蟲、成蟲三個蟲態。雌雄成蟲線形,均不很活躍,具有內含物濃厚,呈不規則形臘腸狀的體軀,卵母細胞和精母細胞成軸狀排列。雌蟲體肥胖常捲曲成發條狀,頭尾驟然銳尖,大小(3-5)毫米×(0.1-0.5)毫米。雄蟲較雌蟲短小,不捲曲,大小(1.9-2.5)毫米×(0.07-0.1)毫米;於綠色蟲癭將成階段,在蟲癭內交配產卵。卵在綠色蟲癭腔內,散生,長橢圓形,大小為(73-140)微米×(33-63)微米,外被透明韌性的卵殼,內為半透明均勻的原生質及明亮的圓卵核。1齡幼蟲盤曲在卵殼內,纖細如絲,長約500微米。2齡幼蟲針狀,頭部鈍圓,尾部細尖,大小(658-910)微米×(15-20)微米,前期在綠癭內活動為害,後期在褐色蟲癭內長期休眠。
後期二齡幼蟲是其一生中齡期最長、生活力最強的階段,特別是對乾燥的不良環境的。抵抗能力很強,在室內乾燥條件下,能存活10年以上。但從遺落潮濕土壤中的蟲癭內復甦游出於土壤水中的幼蟲,如找不到寄主植物,只能維持幾個月,甚至幾周即死亡。它很耐低溫和高溫,在-7℃至-8℃下能活1-2天,在-15℃至-18℃下可存活5小時;它耐乾熱而不耐濕熱,在乾燥條件下58℃經5-20分鐘,蟲癭內的幼蟲仍不會全部死亡,但在濕熱,同樣溫限下則幾乎可全部死亡。
為害症狀
小麥被害後,從苗期到成熟期都有症狀表現,但以接近成熟期在穗上形成蟲癭時最為明顯。一般受害麥苗葉片短闊,皺邊,直立,微現黃色,嚴重者可萎縮枯死。能成長起來的病株在抽穗前葉片皺縮畸卷,葉鞘疏鬆,莖稈肥腫扭曲,有時在幼嫩葉片上出現很小的圓形突起(葉片蟲癭)。孕穗期以後,病株矮小,莖稈肥大,節間縮短,受害重的不能抽穗。一般雖能抽穗,但麥穗的一部或全部不結子實,而變成蟲癭。有時一花裂成2-5個小蟲癭,有時還有半病半健麥粒。病穗比健穗短,顏色深綠,而且綠的時間較長,芒短而扭曲。蟲癭比健粒短而圓,近球形,致穎殼及芒被擠向外張開,從穎縫間露出癭粒。蟲瘻頂上有鉤狀尖突,側邊有溝,最初油綠色,以後變為黃褐色至暗褐色,同時外殼變硬,為老熟癭粒。癭粒外形與小麥腥黑穗病的病粒相似,但其外被硬殼不易壓碎,內含物為白色棉絮狀(線蟲)。
侵染循環
小麥粒線蟲為先外寄生後內寄生性,主要以蟲癭混雜在麥種中傳播。蟲癭隨麥種播入土內後,吸水膨脹,休眠2齡幼蟲復甦活動出癭,其在土內活動半徑約為20-30厘米。在麥種發芽,芽鞘剛伸長,幼蟲即由芽鞘隙縫侵入生長點外,初期在生長點上幼芽鞘與幼莖原始體間進行外寄生,為害刺激莖葉原始體(造成莖葉以後的捲曲畸形),到幼穗分化(孕穗)時,即侵入花器組織內,營內寄生,抽穗開花期大肆為害刺激,致子房發生畸變,成為雛癭;灌漿期,在嫩綠色蟲癭內的幼蟲迅速發育再蛻3次皮,經過3、4齡成為成蟲。每個蟲癭內有成蟲7-25條,雌雄大體各半。交配後即產卵,每條雌蟲可產卵2000-2500粒。卵期極短,不久即孵化為1齡幼蟲,捲曲在卵內,亦即胚胎卵,並即在卵內蛻1次皮成為2齡幼蟲出卵,在黃綠色蟲癭內繼續為害發育及至小麥乳熟後成為後期2齡幼蟲,休眠於逐漸變硬變褐的草籽狀圓而闊的蟲癭內。一個蟲癭有幼蟲8000-25000條,隨著蟲癭的擴散而傳播。
小麥收穫時,大部分蟲癭隨脫粒混雜在種子中,也有一些掉落在土中或是因為病株太矮小而漏收棄于田間。在土壤中蟲癭內的休眠幼蟲,在乾燥氣候下,可存活1-2年。蟲癭通過馬、雞等的消化道後可致死,但通過豬的胃腸後仍有生活力,可以傳病,糞肥腐熟,及輪作土壤、糞肥的傳染遠不如種子傳染重要。
流行規律
小麥粒線蟲病的發生為害,主要取決於播種材料中混雜的蟲癭量和播種後的土壤溫度。以潮濕涼爽氣候對其侵染為害有利。所播種子中混雜的蟲癭多、線蟲數量多,發病就重。連作重茬地蟲癭和重病區病殘混落土壤糞肥機會多,致其傳播比重加大,發病重。土壤溫度在12-16℃時,最適宜於線蟲活動和侵害。小麥播種過遲,土溫低,種子發芽慢,幼蟲侵入麥苗機會多,發病就重,反之,播種早,種子發芽快,長勢好,發病表現就顯得較輕。不同品種的感染性有差異,以有白皮類型品種發病明顯嚴重,紅皮品種發病較輕的趨勢。沙土乾旱條件下發病重,粘重土壤、低洼地發病較輕。
防治方法
種子檢疫檢驗:引種或調種時必需嚴格進行種子檢疫檢驗,含有蟲癭者不得調作種用,井要督檢其進行種子處理,以防傳播。
認真進行無病留種:該病以種子傳染為主,所以無病留種既必要又很易行。建立無病留種制度,要設定無病留種地,首先是選準無病地(三年以上未種過小麥及其它寄主作物),播種用可靠的無病種子,並要嚴格杜絕經糞肥、澆水、機具沾帶等途徑傳入病原線蟲。收穫前進行田間檢查,查知確無發病,才可留作種子。
汰除麥種中的蟲癭:根據蟲癭比麥粒小而輕、短而闊圓的特點,採取液體漂選和機械汰除等方法將其分出清除。
藥劑處理種子:用種子重量0.2%的白砒拌種不僅對粒線蟲效果良好,而且還能兼治
小麥腥黑穗病,但拌種用藥時必須掌握播種時的墒情,否則易生藥害。當土壤中含水充足時,地溫30℃以下,白砒的用量不超過種子重量的0.8%,仍不會發生藥害;但如土濕不能滿足麥種發芽需要,地溫又高達25℃左右時,則白砒的用量不能超過種子重量的0.01%。此外,
甲基對硫磷、
甲基異柳磷等拌,悶種亦有防治效果。
防止土壤糞肥傳染:發病重的地片應輪作3年以上,並清除其它所有寄主;防止病株,病土作肥和水流傳帶。所有汰除出來的蟲癭一定要及時處理殺滅線蟲(銷毀或煮熟),防止混入糞肥傳染。生吃混有蟲癭的麥粒或蟲癭的家畜糞便要經腐熟(高溫發酵),才能作肥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