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英章村隸屬萊城區和莊鄉,位於萊城北32公里、鄉政府北5公里處。北面與茶業口鎮堯舜村交界,西面與茶業口鎮姜家峪村相接,東面與黃棚頂山、淄博市池子村接壤,西南與馬家峪村相鄰,東南緊靠大英章村。全村現有401口人,土地282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英章村
- 行政區類別:村莊
- 面積:282 畝
- 人口數量:401人
村莊名片,人文自然,
村莊名片
小英章村,於清朝乾隆年間立村,因緊靠大英章村,以村名村,故為小英章村。村中最先是王姓,由上游鎮小冬暖村遷至。後有李、欒姓遷來,呂、毛二姓是隨娘改嫁在此落戶。村中共有5姓,以王姓居多。
解放前,因村小人少,村中兒童上學、婚喪、嫁娶等事,都要由大英章村協助辦理。直至1953年才分村獨立辦公。小英章村1953年建立黨支部,王傳太任書記。同年組織互助組,1954年成立初級社,1959年為高級農業合作社,l958年隸屬常莊人民公社。1959年、1960年與大英章村、下窪村、馬家峪村成立聯合大隊。1961年獨立成為大隊,下設3個生產小隊,社員按“人七勞三”分糧。1979年開始分田到戶,1982年施行“兩田制”和聯產承包責任制。1985年屬和莊鄉至今。
人文自然
小英章村北與堯舜村交界的“封門頂”是東流淄河、西灌汶河的分水嶺,是古往今來萊蕪雪野通往淄博的交通要道,在此庵頂有村人王道松於民國年間建有廟宇,後有王成運、王成棟各有重修,每年正月十六是廟會,不少村民匯集於此處,祭神拜佛,做些善事,一直延續至今。
小英章村民自古勤勞耕作,艱苦創業,民風淳樸。小英章村解放前雖不到百口人,卻有為數不少的人從事革命工作。抗日戰爭時期是八路軍常住的地方,村民積極參加抗敵鬥爭,先後有8人勇敢地奔赴戰場,浴血奮戰。其中3人壯烈犧牲,有兩人轉業在外省工作,3人因傷殘復員回家,至今享受國家補貼。
小英章村歷來重視教育事業。解放前村中適令兒童均到大英章村國小就讀。1952年該村成立國小。“文化大革命”前,先後由宋錫侯等教師任教。1954年和莊唯一考入萊蕪中學(萊蕪一中)的,就是本村的王道友。畢業後到常莊衛生院工作,苦心鑽研祖國醫學,致力於中醫研究,有較豐富的臨床經驗,在鄰近村莊小有名氣。現已退休,前來就醫問診的仍絡繹不絕。他義務為鄉親們問病就醫,有很高的威望。
1971年小英章村開始“農業學大寨”,改河造地,使土地增加20餘畝;村民興建封門水庫l座,1982年又興建黑峪水庫1座,1989年興建3個水池,1990年搞攔河壩7個,有力地保證了農田的水利灌溉,使農作物增產豐收,產量逐年遞增。
1991年,小英章村積極進行種植結構調整,退耕還林。山頂為木材樹林,山腰劃為果園,山下是農田。1992年和1993年開山架橋,修了東山和西山兩條環山營林公路,大大方便了村民,促進了果園的發展。一到春天,山上有松柏蓋頂,山腰粉紅的桃花,雪白的梨花,還有紅白相間的蘋果花,爭奇鬥豔,噴發清香。村民們就在這鳥語花香中勞作。
一到夏秋,小英章村人就駕駛三輪車、小汽車,滿載各種水果,到淄博、萊蕪等城裡銷售。因果質好、價格高,成為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為了方便,1990年村里在原公路的基礎上,又加寬重修,並建起了村南、村北的兩座拱橋。每天由小英章通往萊蕪的班車兩次,由雪野通往博山的班車4次從街中通過,交通非常便利。村南和村北的兩座拱橋也成了村民休息的好去處。男女老幼,圍坐在橋欄邊,聽著蟬鳴鳥唱,看著潺潺的流水,暢談國事、家事,交流種養知識。
小英章村位於汶河與淄河的分水嶺,山上青松挺立,山間泉水嘩嘩,水庫、池塘、攔河壩錯落分布,環境優美,景色迷人。山中盛產各種野菜,每到春夏季去採挖,然後去博山、萊蕪等城裡去賣,頗受城裡人青睞。山中還出產10多種中草藥,不少村民常去採集,既為醫藥部門提供了優質的藥材,也成為村民的經濟來源之一。山場林中盛產香菇和各種松菇,香菇是各大小餐館燉肉炒菜的可口香料,深受人們歡迎。各種松菇味道鮮美,是多數人眼中的上乘好菜。村民們上山採拾後,到城裡銷售,價格看好。有的村民採拾好曬乾,等到冬天農閒時,運往山西太原等地銷售,既豐富了城裡人的菜籃子,也增加了村民的經濟收入。
村民王道義與其女婿建立磚廠,1996年轉讓給村民王同義至今。1997年村民們利用地理條件的優勢,引山泉水進村吃上了自來水。1973年村里建立衛生室,方便民眾就醫。1971年至1984年有村南村北經營部各一處,主要經營日常生產和生活用品,方便民眾購物。
小英章村1977年開始通電,家家有電視,大多數村民家中安有電話;80%的戶有機車;拖拉機、三輪車、大小汽車,是用於生產和跑運輸的主要機械。
勤勞的小英章村民,發揚他們的優良傳統,在每個歷史階段都踏踏實實的跟黨和政府走。農、工、商、教各方面迅速發展,蒸蒸日上,生活水平在日益提高,小英章村的明天將會更加美好。
①封門頂:原叫封門庵,此庵兩側的山勢就像兩扇大門。從庵順溝有羊腸小道,是萊蕪雪野、茶葉通往博山的交通要道。每年冬天下大雪後,因雪深路滑,推車、挑擔的行人很難通過,此時村人叫封門。又因此庵是汶河與淄河分界的至高點,故此叫封門頂。
②正月十六日廟會:過去每年冬天因積雪路滑不便行人。鄰近村莊的村民,春節後正月十六日,拿工具鏟雪破冰,修橋整路,方便過往行人。修好路後,都匯集在庵中、廟前燒香焚紙、放鞭炮等,慶賀“行好做善”。每年如此,形成慣例,一直延續至今,故此陰曆每年正月十六日為封門頂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