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花薯蕷

根莖橫生,長圓柱形,作不規則分枝,粗約1.5—3厘米,棕褐色,具稀疏的鬚根,鬚根除去後常留有白色點狀痕跡,質脆易折,味苦,內部桔黃色,乾後變白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小花薯蕷
  • 拉丁學名:Dioscorea parviflora Ting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薯蕷屬
  • :小花薯蕷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莖左旋,綠色無毛,乾時變黑褐色。葉互生,葉片近革質,卵形或卵圓形,長5—11厘米,寬4.5—10.5厘米,兩側中部驟狹後漸尖,基部廣展,無毛,表面綠色、黃綠色,背面淡綠色或帶白粉,乾後變黑色;葉脈5—7條,細脈不明顯;葉柄盾狀著生於葉片的近基部,長2—5厘米,無毛,基部兩側常有1對披針形刺狀托葉,脫落。雄花序總狀,1—2個生葉腋,纖弱,長4—5厘米,無毛,具長1—2厘米的柄;花序上的小聚傘花序團狀無梗,含花2—3朵;花近無梗;苞片近三角形,幾透明,長約1毫米,頂端具細尖頭;花被鐘狀,紫色,乾時黑色,裂片6,卵形或三角形;雄蕊6,相等,著生於花被基部;花葯與花絲幾等長,外向開裂。雌花序單生,長5—6厘米,花單生,具短梗;花被黃綠色。果序下垂,長10—14厘米;果梗向上反折,長2—3毫米。蒴果通常長圓形,長2—2.7厘米,寬1.5—2.0厘米,頂端近圓形,基部狹圓形,成熟後黑褐色,表面常附有白色粉狀物;種子扁,卵圓形,著生於中軸的中部,直徑4—5毫米,成熟時栗褐色,四周圍以薄膜狀的寬翅。 花、果期7—11月。
小花薯蕷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700—1800米的稀樹灌叢或草叢中。

分布範圍

產自德欽至魯甸一帶的金沙江河谷,瀘水至永德一帶的怒江河谷,紅河至新平一帶的元江河谷;模式標本采自永勝。本種與河南、湖南、湖北、陝西、甘肅、四川等地所產的盾葉薯蕷(D. zingiberensis C. H. Wright)相近;但區別在於葉片卵形或卵圓形,花小,蒴果通常長圓形,長2—2.7厘米,寬1.5—2.0厘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