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烏泡根,中藥名。為薔薇科植物烏泡子Rubus parkeri Hance的根。分布於江蘇、陝西、湖北、四川、貴州、雲南。具有調經,止血,祛痰止咳之功效。常用於月經不調,經閉,癓瘕,血崩,衄血,便血,咳嗽痰多,瘡瘍不斂。
基本介紹
- 別名:烏泡根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薔薇目
- 科:薔薇科
- 屬:懸鉤子屬
- 種:烏泡子
- 分布區域:江蘇、陝西、湖北、四川、貴州、雲南
- 中文學名:小烏泡根
- 採收時間:9-10月
-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
- 毒性:無毒(《重慶草藥》)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根。
性味
味鹹、酸,性平。
歸經
歸腎經。
功效
調經,止血,祛痰止咳。
主治
用於月經不調,經閉,癓瘕,血崩,衄血,便血,咳嗽痰多,瘡瘍不斂。
相關配伍
1、治氣滯血瘀,月經不調:小烏泡根15g,益母草15g,元寶草15g,香附子9g。水煎服。
2、治血滯經閉:小烏泡根24g,月季花9g,刮筋板9g,土沉香9g,益母草15g,元寶草15g。水煎服。(1-2方出自《四川中藥志》1982年)
3、治婦女崩症:小烏泡根、紅活麻、棕樹根、月月開根各120g。煎水燉肉服。(《重慶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採集加工
9-10月採挖,除去莖葉,洗淨曬乾。
形態特徵
攀援灌木;枝細長,密被灰色長柔毛,疏生紫紅色腺毛和微彎皮刺。單葉,卵狀披針形或卵狀長圓形,長7-16厘米,寬3.5-6厘米,頂端漸尖,基部心形,彎曲較寬而淺,兩耳短而不相靠近,下面伏生長柔毛,沿葉脈較多,下面密被灰色絨毛,沿葉脈被長柔毛,側脈5-6對,在下面突起,沿中脈疏生小皮刺,邊緣有細鋸齒和淺裂片;葉柄通常長0.5-1厘米,極稀達2厘米,密被長柔毛,疏生腺毛和小皮刺;托葉脫落,長達1厘米,常掌狀條裂,裂片線形,被長柔毛。大型圓錐花序頂生,稀腋生,總花梗、花梗和花萼密被長柔毛和長短不等的紫紅色腺毛,具稀疏小皮刺;花梗長約1厘米;苞片與托葉相似,有長柔毛和腺毛;花直徑約8毫米;花萼帶紫紅色;萼片卵狀披針形,長5-10毫米,頂端短漸尖,全緣,裡面有灰白色絨毛;花瓣白色,但常無花瓣;雄蕊多數,花絲線形;雌蕊少數,無毛。果實球形,直徑約4-6毫米,紫黑色,無毛。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000m以下的山地疏密林中陰濕處或溪旁及山谷岩石上。分布於江蘇、陝西、湖北、四川、貴州、雲南。
相關論述
1、《草木便方》:“散瘀除風逐痰停。”
2、《分類草藥性》:“治吐血,咳嗽,牙痛,勞傷。”
3、《重慶草藥》:“行血調經。治婦女月經不調,經閉,血崩,癓瘕,月家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