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小湛山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山東省青島市
- 地理位置:市南區太平山東麓
村莊介紹,歷史追溯,拆遷改造,
村莊介紹
小湛山村,一座山環水繞之間自然天成的小村落,紅磚瓦房、壑坯草房、古樹碾子以及吱吱呀呀的水桶交響曲,一切看似平淡卻意韻悠遠。
青島人很少有不知道湛山村的,但對於小湛山村卻並不那么熟悉。在村的東南、東北還有一部分住戶,上個世紀60年代以前在村溝西崖也有一戶人家。
20世紀80年代以前,小湛山村是青島的城鄉交界地,離市區最近又別有一番鄉村風情。從東鎮方向到湛山來,走過現在的芝泉路路口就進入了湛山地界,到了這裡即進入了郊區,也可以說是到了農村。沿著黃泥土路爬上山坡,置身的是金色的麥田、碧綠的菜園、火紅的果園,空氣清爽而略帶青草和泥土的清香;再放眼望去碧波無際的海洋,正是“天似彎廬,籠蓋四野。瓜果飄香,桃李滿園。”
歷史追溯
小湛山村這個自然村落有著悠久歷史,追述起來可上溯到近600年前。據《丁氏族譜》記載,明正統年間(公元1439年)丁氏後人丁文由浮山所向西來到太平山東建村,取名小湛山村。
小湛山村丁姓是浮山所丁、詹、葛、侯等十三戶中丁姓的一支,另一支於明永樂年間(1402-1425年)由浮山所向東遷至了浮山腳下建村丁家莊,據說還有丁姓一支當時留在了浮山所,後來大部分都陸續遷出。小湛山村丁氏村民和丁家莊丁氏村民同宗同祖共同擁有一部族譜。每至春節族譜由兩村丁氏家族成員按序輪流供奉,輪到哪村供奉,哪村的丁氏家族各家老小帶著供品到供奉祖先靈位及族譜之家叩頭上香祭奠祖先,而另一村則派出德高望重的長輩為代表,帶著供品前往上香祭祖。年年如此往復循環,直到文化大革命。
小湛山村建村後邵氏家族於清乾隆年間(1780年)由即墨遷居此地。小湛山村長期以來以丁、邵二姓為主,後來又有吳、袁、武、彭、孫、趙、張、黃、王、薛、尹、楊等姓來此定居。小湛山村雖歷史悠久但發展緩慢,20世紀70年代以前門牌編號只到42號,70年代門牌增至九十多號,至80年代初大湛山村許多社員到小湛山村建房定居,至拆遷改造前有村民六百多戶、兩千四百多人。
勤勞的小湛山村村民世代以農、漁為主,因離市區很近村民解放前就有相當一部分人務工,合作化以後,特別是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以後,遂轉為以種植蔬菜為主,每天按計畫向市內菜店送菜。1981年村民全部轉為城市居民。當時小湛山村是一個清靜的小村子,在村子最前排的房子裡,坐在炕上就能看到窗戶外的大海,每逢夜深人靜之時,海浪拍岸聲清晰可見。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青山、秀水、碧海哺育了村民們勤勞、樂觀的品格。
從村西南到村西北一華里內,大小水庫有七八個,最靠近村莊的當屬村西南的湛山“三八”水庫和村西北的湛山第一水庫。這兩個水庫的面積都在20畝左右,十分壯觀,許多台東和市內的青少年都前來游泳。冬天水庫結冰很厚,村裡的孩子成群結隊到冰上溜冰,打發時間。那時“三八”水庫經常舉行航海模型表演或比賽,吸引了眾多的觀眾。記得,村中大街上曾有棵老槐樹,雖經歷幾百年的風風雨雨卻依然蒼翠、挺拔,據說小湛山村拆遷時這棵樹已有四百多歲,可惜的是那時候人們對古樹的保護意識還不強,竟然將老槐樹連根掘出。大街上還有一盤碾,村民經常用它來碾糧食,碾平常用的時候並不多,春節前可就不一樣了,家家戶戶都碾地瓜乾和其它雜糧,經常排很長時間的隊才能挨上號。大街的西頭有座關帝廟,關帝廟不知建於何年,但每年春節都有人貼對聯、燒香、供奉。在小湛山村的西頭有座土地廟,土地廟旁邊有條小路,順著小路走到下面有一眼井,修建“三八”水庫以前,村民世代都吃這眼井裡的水,水質甘甜;離井十幾米處有一條小河,小河逢雨季水挺大,河水經過大湛山村東流向大海;過了小河順著小路向西就是湛山寺,再向西就是太平山,翻過山就到了中山公園,上個世紀60年代以前,村民到中山公園大多都是順著這條小路翻過山去,很少有人坐車到公園的。
村子東面是一條馬路,過了馬路離村大約200米是一座小山,村民叫東山,就是現在的土山干休所所在地,民國時期青島市市長沈鴻烈在山上建了高爾夫球場,後來美國人對高爾夫球場又進行了擴建。許多美國人經常在這裡打球,村裡的小孩到那裡給他們撿球、背球,那些打球的外國人則給小孩小費作為回報。順著小山南面的小路向東就到了浮山所,上世紀60年代的時候站在村東頭能看到浮山,夏日的晚上,有時能見到山上零星的磷火閃爍,老人們說那是狐仙在煉丹;夏日常有濃雲遮住浮山頂,村里老人說那是 “浮山帶帽”,“浮山帶帽”就要下雨,十分靈驗;夏日雨後經常出現彩虹,有時在西方有時在東方,老人把彩虹叫做“絳”,並說東絳霧露西絳雨,此說法也經常應驗。秋冬季節每逢大風時有成群結隊的老鷹從浮山方向飛向太平山、海西方向,十分壯觀,當地人把這種老鷹叫做“風暴”,上世紀50年代老鷹從空中俯衝下來把雞叼走的事時有發生,黃鼠狼吃雞更是家常便飯,傳說有時還能見到狼,因此講狼叼小孩的故事也很多。
由原小湛山村向北去就到了現在的芝泉路路口,過去當地人叫做“北口子”,“北口子”解放前很荒涼,常有強盜劫掠財物。“北口子”的東北方向有條小路,直通向亢家莊方向,村民到吳家村去也走這條小路,過去當地村民叫這條小路為“陰間路”,就是現在的揚州路位置,那個時候就是白天一個人走“陰間路”也會感到毛骨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