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常綠灌木;
樹冠近圓形,分枝多;樹皮黃色,幼時密被灰色絨毛,莖葉稠密。單葉,偶具3小葉;托葉甚細小,錐形;
葉柄粗壯,長4-7毫米;小葉全緣,闊橢圓形至卵形,長1.5-4厘米,寬1-2.4厘米,先端鈍,或具短尖頭,基部闊楔形或圓鈍,兩面密被銀白色短柔毛,如為三出葉時,則明顯較窄,具離基三出脈。
總狀花序短,頂生枝端,花4-15朵集生;
花梗略長於萼,幾無毛;苞片早落,小苞片2枚生於花梗中部;萼鐘形,萼齒5,三角形,幾無毛。莢果線形,長3-5厘米,寬1-1.5厘米,先端鈍,具果頸,種子處隆起,縫線被細柔毛,縊縮而使莢果凸凹不平;有種子2-4粒。種子較大。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
新疆西部喀什地區和天山地區西部也有分布。生長在礫質山坡。
小沙冬青分布區氣候異常乾旱,高等生物作用微弱,石灰、石膏和易溶性鹽聚集較為普遍,風蝕、淋溶及碳酸反應強烈,土層瘠薄且含大量礫石,分布區植被稀疏、簡單,表現為強烈的乾旱荒漠特徵,小沙冬青分布生境條件十分惡劣。年平均溫6.8℃,極端最高溫34.7℃,極端最低溫-29.3℃,年降水量163毫米,年蒸發量2548毫米。小沙冬青喜光、耐旱、耐土壤貧瘠,較耐寒冷。常與
喀什菊、無葉假木賊.、紫菀木、木賊麻黃、
膜果麻黃、裸果木等旱生小灌木或半灌木組成群落。
繁殖方法
小沙冬青的自然繁殖極為困難,莢果雖多,采粉率30%-60%,但種子成熟前蟲蛀率90%以上,極少數完好的種子,成熟後又遭鳥食,落入途中的完好種子只有3%左右,由於環境惡劣,大部分種子不能發育成幼苗,只有極個別在一定環境中才能長成植株。
小沙冬青可花盆或小面積試種,春播後8-10天出苗,10-15天出齊,發芽率良好,但苗期不耐濕,怕鹽鹼,因此苗期不宜過多澆水,引種育苗將提高小沙冬青繁育進程。
主要價值
科研:小沙冬青是中國新疆荒漠地區十分珍貴的殘遺植物。對於研究新疆西部地帶植物區系的發生和發展以及古地理、古氣候的變化等,均具有較重要的科學價值。
生態:保護小沙冬青可使荒漠化土壤得以改良,提高有機質含量,同時經過合理灌溉,可改善土壤,控制土地沙化。
藥用:
藥源:小沙冬青的莖、葉。
性味:味辛、苦,性強;有毒。
功能:有祛風除濕,活血散瘀的功能。
藥理:鎮痛、抗癌的作用。
主治:可用於凍傷。
保護級別
保護級別:小沙冬青列入中國國務院1999年8月4日批准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Ⅱ級。
瀕危原因:小沙冬青系第三紀古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殘遺,分布範圍十分狹小,僅存於新疆西南部山地局部地段,植株數量很少,天然更新困難,已陷入瀕臨絕滅的境地。
保護措施:小沙冬青產地氣候乾旱、降水量少,土壤貧瘠,天然更新困難,且常遭樵採,破壞比較嚴重。應儘快採取有效措施,嚴禁砍伐,建立保護區,並積極開展繁殖試驗和引種馴化,以保存這一珍貴的瀕危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