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巨角河戰役(小比格霍恩戰役)

小巨角河戰役

小比格霍恩戰役一般指本詞條

小巨角河戰役(Battle of Little Big Horn),又譯作小大霍恩河之戰、小大角戰役、小比格霍戰役。發生在1876年6月25日的蒙大拿州小比格霍河附近,美軍和北美勢力最龐大的蘇族印第安人之間的戰爭,被稱作是「最慘烈的」美軍與印第安人之間的戰役。最終以印第安人的勝利而結束。由瘋馬率領的印第安人軍隊殲滅了卡斯特率領的美國歷史上最有名的美國第1騎兵師第7騎兵團。印第安聯盟酋長坐牛成功的把卡斯特引進了圈套,整個戰役歷時僅半小時。這也是整個印第安戰爭中印第安人所取得的最大勝利。

基本介紹

  • 名稱:小巨角河戰役
  • 地點:蒙大拿州大角縣小大角河
  • 時間:1876年6月25—26日
  • 參戰方:美軍,印地安人
  • 結果:印地安人獲勝
  • 參戰方兵力:美軍 647人
    印第安 900—1800人
  • 傷亡情況:美軍 死亡268人
    印第安 死亡36—136人
  • 主要指揮官喬治·阿姆斯特朗·卡斯特坐牛瘋馬
戰役背景,戰役過程,雙方將領,歷史影響,戰役評價,

戰役背景

1874年,在達科達州的布拉克山發現了金礦。美軍和北美勢力最龐大的蘇族印第安人之間的戰爭,宛若箭在弦上。
戰役地點戰役地點
布拉克山對許多部落來說是不可侵犯的聖山,在1868年美國和蘇族及夏安族所訂定的拉勒米堡條約(The Fort Laramie Treaty)當中明訂「白人不可在布拉克山(Black Hills)區定居或是占地,也不可以在未經印第安人許可之下擅入」相對地,印第安人則被要求不可反對在鄰近地區進行鐵路建設、也不可騷擾新移民。印第安人切實遵守這項條約,但是白人可不是這么一回事。
發現金礦的訊息迅速傳開,湧入達科達州的淘金客快速增加。美國本來打算和印地安人購買布拉克山的所有權,但視其為聖山的印地安人不為所動。因此美國決定無視1868年的條約,並且聲明在1876年1月31日以前沒有定居在『印地安保留區』的印地安人通通都是美國的敵人。

戰役過程

儘管美國發表了強硬聲明,但許多印第安人不但沒有聽從如此恫嚇,反而是加入由坐牛和瘋馬所領導的印第安聯盟,離開保留區,駐紮在黃石河(Yellowstone)河谷,和當地新移民之間的衝突也屢屢發生。美國下令懲罰這些不遵守命令、又不肯去保留區的印第安人。他們知道印第安人集結在布拉克山的西北,以及坐牛為其領帥,因此他們決定從不同方向同時發動攻擊,但此計畫被嚴寒的冬天所延後。
戰役立體圖戰役立體圖
總指揮是菲利普·謝里登。三大部隊分別由Generals Crook, Gibbon、阿爾弗雷德·豪·特里(Alfred Howe Terry)所率領,而在Terry的部隊當中,就有由卡斯特中校所帶領的第七騎兵團。
春天來臨,美軍再次前進。特里軍前進一個月後,抵達羅斯巴德河(Rosebud River)的河口,他派出偵察兵推測出蘇族就駐紮在小巨角河河畔。特里派遣卡斯特和第七騎兵團往西南行,到山上去,而他自己的部隊則帶著大炮與步兵從側邊逼近。他的戰略是包圍印第安人,並且以全軍之力在小巨角河擊潰他們。
三天后,卡斯特和他的騎兵團接近搭建在小巨角河河畔的巨大印第安營帳。沒有發現到、或是無視於印第安的軍力:有4000到5000名印第安人,當中包括約2500位戰士,卡斯特不理會特里叫他先按兵不動等待會合的命令,準備立刻發動攻擊。他把他所率領的騎兵團分成三路,兩路從側邊進攻,他自己則帶領211名騎兵從正面進攻。這是1876年的6月25日。
小巨角河戰役小巨角河戰役
卡斯特獨斷的擅自行動招致覆滅的結果。沒有料到印第安的兵力及其英勇,他的部隊陷入恐懼的驚慌失措,終至包括他在內,由他親自率領從正面進擊的211名騎兵全軍覆沒。其它兩路部隊也遭受猛烈的回擊。一直到兩天后特里率軍而來,才解救了剩餘的部隊。
戰役之後,印地安人檢視這些屍體,將屍體身上的衣服剝光,並毀壞穿著軍裝的屍體,因為他們相信屍體遭受毀壞的亡魂將無法抵達幽冥世界,也就不用在死後還得跟敵人碰面。為了某些原因,他們把卡斯特身上的衣服剝光,但讓他的屍體保留完整。最早期的美方說法是因為印第安人崇敬他的戰鬥精神。後來慢慢出現因為卡斯特當時沒有穿軍裝,所以讓印第安人以為他不是兵士、以及因為卡斯特在當時已經開始頭髮稀疏,讓印第安人覺得這樣的頭顱不值得當成戰利品等等說法,眾說紛紜。
在小巨角之役後,印地安人四散而去,他們的確擊敗了卡斯特,但是他們也了解到印第安的時代已經過去,也知道他們無法再繼續抵抗這些白人。美國方面以偉大的南北戰爭英雄竟然在建國百周年時遭到殺害,必須剿滅紅番以告慰這位英雄為名,數千人的騎兵部隊陸續被派到這個區域作戰,在往後一年中,他們毫不留情地追趕在此役後四散的印地安人,逼迫一位位的酋長俯首稱臣。
戰役地圖戰役地圖

雙方將領

美軍
喬治·阿姆斯特朗·卡斯特(George Armstrong Custer),出生於俄亥俄州的新魯姆雷,1857年1月1日進入軍事學院學習,是第1966名畢業生,在34名畢業生中排名第34。南北戰爭期間,23歲的他就被任命為志願軍的準將。在葛底斯堡戰役中,他擊潰了葉伯·斯圖爾特的南軍的進攻。在文切斯特,他手下的500名密西根騎兵擊潰了整整一個南軍騎兵旅,俘虜了720人。1874到1875年,他負責亞伯拉罕·林肯堡的防務。在他受命進行這次勘探的時候他已在軍界小有名氣。卡斯特在南北戰爭中因驍勇善戰而倍受林肯青睬,南北戰爭後被派到美國西部去鎮壓印第安人。
喬治·阿姆斯特朗·卡斯特喬治·阿姆斯特朗·卡斯特
關於喬治·阿姆斯特朗·卡斯特當時為何有如此自殺式的獨斷舉措,後人有許多臆測。有人說他是奉了特里的秘密指令,不得不做,但大部分的人都相信是他熱愛冒險的心驅使著他,還有他的自大輕敵,另外,也是因為他亟欲恢復他急速下滑的名聲。
卡斯特本人的形象也充滿了衝突與矛盾,他參加了中後期的南北戰爭,戰功彪炳,被稱為南北戰爭的英雄之一。南北戰爭後,隨即被派遣到西部和印第安人周旋、以及保護探險隊進行礦產的挖掘。雖然他在戰場或是偷襲時殺戮印第安人,但是在駐紮在印第安部落左近時,和許多部落都有密切的互動。喪命於小巨角戰役時,年僅38歲,死後被追封為少將。
因為此役,卡斯特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廣為人知的人物之一。圍繞著他的種種傳說以及爭論至今仍膾炙人口。以近年來說,1991年就有部頌揚卡斯特事跡的電視劇《晨星之子》﹙Son of the Morning Star﹚。此外關於卡斯特以及小巨角戰役的叢書、紀念館、紀念活動、以及影視作品更是不計其數,其間展現的不同觀點,亦值得想要以歷史為鑑的人深思與明辨。
卡斯特將軍卡斯特將軍
印第安人
瘋馬(Crazy Horse ,1839—1877),他出生於里帕布利肯河,查理·A·伊斯特曼評價他說:“他長得極為英俊,儘管沒有歌勒那樣偉岸的身軀,但是他實際上非常強壯,像一個健美的阿波羅神。此外,他還有印第安人特有的那種文質彬彬,就像約瑟夫酋長一樣有涵養,不過他是個天生的武士,而約瑟夫不是。瘋馬是個紳士一般的武士,勇敢,是蘇族最偉大的理想的代表。”(Indian Heroes and Great Chieftains)。關於他的童年有很多逸事。據說在他12歲那年,他和自己的小兄弟一起出發尋找矮馬。當他們在一棵果實纍纍的櫻桃樹下休息,並愜意地享受美味的時候,一頭咆哮著的熊突然向他們衝過來。他的小兄弟嚇傻了,年輕的瘋馬把他推上一棵樹,然後騎上一匹受驚的馬,奮力將它控制住,折返回來,揮舞著套索。熊開始時顯得很兇,過了一會,它轉過身走了。老人們反覆將這個故事傳誦,他們說儘管他還很年輕,就有降伏灰熊的力量。……他參加了多次聯邦與印第安人之間的戰爭,表現神勇。正是由於這一點他成為了部落年輕人的首領。他從來不讓任何人拍照或者畫像,他認為這樣做的人會奪走他的靈魂,所以下面那張照片可能是他一生唯一的一張。他在西部地區抵抗白人的入侵,以作戰勇敢著稱。最有名的戰役是小比格霍河附近,他的印第安人軍隊殲滅了美國白人卡斯特的軍隊並殺死卡斯特。後來又率領印第安人打了幾次戰役
瘋馬的雕像瘋馬的雕像
1876年冬天,軍隊襲擊了夏延族的營地,但是沒有進行破壞,也許是因為他們聽說瘋馬就在附近,他在敵人那裡也享有很高的威望。但是和坐牛一樣,飢餓也讓他不得不屈服。1877年7月,他帶著幾千名印第安人向內布拉斯加的羅賓遜堡投降。當他被關押在獄中時被一個白人用刀從背後所殺害。不過也另有一說,他是在部落與美軍談判時,在休戰旗(flag of truce)下被美國士兵從背後殺害的,年僅35歲。
晨星之子電影海報(電影中的瘋馬-左)晨星之子電影海報(電影中的瘋馬-左)
雖然至今人們仍無法確認瘋馬出生的日期,但卻永遠記住了他去世的那一天——1877年9月6日,以及他著名的遺言:“這是我們的土地,是我們得以安葬的地方”(My lands are where my dead lie buried)。
坐牛(Sitting Bull,1831年—1890年12月15日),美國印第安人蘇人部落首領。
坐牛坐牛
坐牛1831年3月生於今日美國南達科他州北部地區,幼年時,他即以遇事三思而聞名。14歲後,他逐漸成長為本部落的薩滿。同時,他也是勇敢的戰士,領導本部落對世仇克羅人進行了一系列的征討。
1876年,坐牛領導本部落和夏延人的聯軍3500人,伏擊了美國聯邦第7騎兵旅,6月25日,在小比格霍恩戰役中,擊斃喬治·阿姆斯特朗·卡斯特。之後,他帶領本部落避難於加拿大。坐牛跟一個加拿大軍官成為了好朋友,幾乎親如兄弟。1881年7月20日,他返回美國,在蒙大拿州向美國政府軍投降,獲得大赦。一開始的時候因為坐牛不再被視為威脅,結果成了社會名流,出入各種集會,還有幸見到他加拿大那個朋友的女兒訪問美國。
在坐牛的晚年,印第安部落沉浸於一種名叫鬼舞的宗教儀式之中,他們希望通過這種儀式驅逐白人入侵者。坐牛本人並不是鬼舞的信徒,但是美國政府仍然擔心他領導新一輪針對白人的軍事行動。1890年12月,美國政府派遣了一隊警察試圖拘捕坐牛。一個拂曉,他們派人逮捕了坐牛,當這位酋長走出小屋的時候,他朝圍觀的人大聲呼喊:“你們就眼睜睜看著他們把我帶走么?”
坐牛坐牛
很快,警察們就發現他們被一大群憤怒的人們包圍了。隨後是一陣混亂的槍戰,等到趕來的士兵用武力驅散人群之後,他們發現前來逮捕坐牛的中尉和8名印第安警察,連同坐牛本人都在交火中被殺,躺在他身邊的還有6名追隨者的遺體……1890年12月15日。

歷史影響

印第安人雖然打贏此役,但是此時印第安的時代已經過去,他們也無法再繼續抵抗這些白人。最終還是被迫離開祖宗的土地,被限制住居在保留區內,生活方式也遭到強行更改,只能依賴美國的救濟來生活,印地安文化也逐步流失中。
小巨角河戰役小巨角河戰役
但相對地,美國在徹底擊敗原住民的印地安勢力後,占了天時地利與人和,勇往直前地追求經濟利益,建立日後成為世界第一強國的經濟基礎。

戰役評價

小巨角河戰役和卡斯特騎兵團的覆滅,它在美國的軍事史上投下了濃重的陰影,不論是在二戰,還是在越南戰爭,或是以後任何一場戰爭中,每當形勢不利的時候,人們總會聯想起這次慘敗。在戰略或戰術上,它不過是情報的失誤和指揮官輕敵冒進的可悲結果而已,也許只有印第安方面的戰術還有研究的餘地。但是它的 精神影響卻不可低估。
戰役中的印第安勇士戰役中的印第安勇士
小大霍恩河是印第安人力量的頂峰。他們獲得了偉大的勝利,但是很快他們不穩定的聯盟就在白人的猛攻下四分五裂了。對在獨立戰爭一百周年紀念日的前夕失去一位廣受歡迎的英雄感到憤怒,國家要求並獲得了苛刻的報償。黑山區的爭奪迅速通過重新畫定邊境線而解決了,它位於保留地之外,向白人拓荒者開放。一年之內,蘇族被打敗了並瓦解了。沒想到,卡斯特的最後堡壘同時也是蘇族人的最後堡壘
被稱作是「最慘烈的」美軍與印地安人之間的戰役,小巨角之役的歷史定位歷經多次變化。起初卡斯特被奉為英勇的將領,為了消滅野蠻的印第安人,即使遭受到不義的偷襲,仍率軍英勇奮戰,並且壯烈為國捐軀。但後期,隨著印第安部落逐漸擺脫被強加的惡名,以及更多的歷史數據被公布,以戰略角度來看,卡斯特在此役當中所展現的自大與傲慢,不僅要了他自己的命,也賠上部下的性命;以人道精神來看,小巨角戰役之前的沃希托河事件,也被釐清為單方面的屠殺,而非戰役。
相關書籍相關書籍
當時那一場場的戰役,再沒有什麼絕對的“英雄”、所謂的“光榮之戰”也似乎從未存在過。只剩下兩個進程不同的文化之間的衝擊與迸裂
經過一個多世紀的洗禮,美國人已經能夠客觀的看待這場戰爭,客觀的認識當時犯下的錯誤,客觀的褒貶西進運動的得失,卡斯特、瘋馬、坐牛他們都是受後人尊敬的人物,卡斯特將軍和他戰死的200多名部下被寫進美國軍史,被稱作英雄,而印第安首領坐牛和戰酋瘋馬也被寫進美國軍史,同樣被譽為英雄,稱戰鬥雙方都體現出軍人的氣節,無愧英雄的稱號。經過一百多年,名譽少將喬治·阿姆斯特朗·卡斯特和印第安蘇族首領“瘋馬”成為永久的傳奇。卡斯特成為美國英雄,他大戰印第安的圖畫被描繪在西部的酒吧的牆上,他的名字一直備受仰慕。1939年印第安酋長“立熊”請雕塑家焦科夫斯基為“瘋馬”造像,雕塑家在著名的拉什莫爾山總統巨像(華盛頓傑斐遜、林肯、西奧多·羅斯福)27公里外的峻岭上依山為形,計畫開鑿一座高169米策馬馳騁的“瘋馬”像,資金則來自遊客和捐贈。如今雕塑家已逝,他的妻兒還在挖山不止。偉大的印第安英雄“瘋馬”面容初顯,左臂直指遠方,與以卡斯特命名的城市只有數里之遙。晨星之子卡斯特在紀念館裡受後人敬重,而瘋馬酋長巨大雕像的建設同樣備受矚目。英雄都被歷史所銘記。正如羅嚴塔爾元帥在全史述評此次戰役時所敘述的:謹以此文獻給所有曾在小大霍恩河畔英勇作戰的人們,無論他們是白人還是印第安人……
戰役紀念碑戰役紀念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