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東營清真寺

小東營清真寺

小東營清真寺是廣州市的清真古寺之一,始建於廣州市小東營地區,修建於明代成化年間,小東營清真寺占地面積0.9畝,建築總面積為530平方米,大殿建築面積153平方米。整體建築形式為中國宮殿式結構。小東營清真寺歷史悠久,有著優秀的文化傳統,從建寺始一直設有經堂教育,先後成立過“廣州回教青年會”和“回教同益會”等民間組織,另外還有殯禮服務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小東營清真寺
  • 地理位置:廣東省廣州市越華路小東營街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530平方米
歷史沿革,初建,修繕重建,規模建制,建築特點,風格特點,主要建築,交流合作,地理交通,

歷史沿革

明朝成化年間。那時兩廣的民族矛盾尖銳萬分,兩廣總督韓雍出於軍事需要,從南京調派大量軍隊來廣州,其中包括當時駐紮在南京的1000多名由回民組成的軍隊。回民軍隊來廣州後,分設大東、小東、西營、竹筒四營,俗稱“回回營”,分別駐防在廣州城內外。今天的小東營街就是昔日小東營的舊址,並由此而得名。
這些回民從此就在廣州定居,這條街也成了他們的聚居地之一。現在廣州的回族同胞中,有許多是這支回民軍隊的後裔。他們在聚居之地分別修建了濠畔寺、南勝寺、東營寺三座清真寺,與懷聖寺、清真先賢古墓並稱為廣州五大伊斯蘭聖地

初建

小東營清真寺修建於明代成化年間,當時官兵來粵駐守屯田,為了宗教生活方便始建清真寺,距今約有500年歷史。

修繕重建

嘉慶甘二年(1817年),同治五年(1866年)又先後重新修造;及至民國,又在寺內興教辦學。
1966年起,東營寺由本市回滿族工廠借用多年,回民亦多在此辦喪事。
1981年,寺管會對該寺進行全面大修,主要有大殿、門廊和洗禮用的“米依”房。搶救和保護了文物,改善了男女浴室,方便了穆斯林的洗禮。
2004年,廣州市伊協自籌資金30多萬元,對東營寺再次進行大修。這次大修,從門樓到大殿,都修飾一新,寺內地面全部鋪砌花崗石,對寺內所有碑銘和匾聯修舊如舊,擴建男女浴室和客廳,並在客廳上加蓋了一層會議室,新刻了《重修東營寺碑記》,使古寺舊貌換新顏。
2010年亞運會後,原先殯葬服務功能先遷移至新市回族墳場。現在,小東營清真寺接受廣州市伊斯蘭教協會統一管理,寺內全面整修,煥然一新!

規模建制

小東營清真寺占地面積0.9畝,建築總面積為530平方米,大殿建築面積153平方米。

建築特點

風格特點

寺院大殿是伊斯蘭風格,院子裡乾淨的白色內牆映襯著紅褐色的門。

主要建築

清真寺不大,進門走過一條通道,拐彎進去就是大殿、阿訇辦公室以及水房。

交流合作

小東營清真寺如同黑人穆斯林在廣州的家,據廣東省社科院估計,到2010年,廣州的外籍流動人口將達到20萬。而目前,龐大的黑人群體則占據了廣州外籍人口的大半以上。
小東營清真寺的黑人穆斯林小東營清真寺的黑人穆斯林
廣州回族研究會保延忠會長認為“小東營清真寺里龐大的黑人穆斯林群體,是廣州邁向國際化的重要標誌。中非貿易中,廣州許多紡織品和電子產品,都從黑人穆斯林的手中走向非洲,這對廣州產業升級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滴水匯成江河,他們同樣為廣州做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
在廣州,因為宗教信仰,外籍穆斯林與廣州本地回族之間有了溝通和了解,小東營清真寺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離鄉千里的外籍穆斯林同胞,似乎從清真寺里看到了家鄉的影子,便將思鄉之情寄予其中。

地理交通

廣東省廣州市越華路小東營街,著名的“三二九”起義(即俗稱的“黃花崗起義”)總指揮部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