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杜麗(英國作家狄更斯著小說)

小杜麗(英國作家狄更斯著小說)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小杜麗(Little Dorrit)是英國作家狄更斯的長篇小說作品,發表於1855年—1857年。故事可分為上下兩部,上部內容寫威廉·杜麗全家老少因無力償還債務而先後被終身監禁於位於倫敦橋和喬治教堂南大街的中段的馬夏爾西監獄(Marshalea Prison),她的父親被稱為馬夏西之父,她遇到了同為獄友的海吉格醫生,下半部內容則寫小杜麗家變有錢之後。這部小說極具灰暗色彩,故事中的“繁榮”代表的本質就是邪惡,諷刺英國官僚機制“什麼事都不做”的麻木不仁

基本介紹

  • 書名:小杜麗
  • 頁數:1024 頁
  • 出版社:Penguin Classics
  • 出版時間:2004年
內容簡介,人物簡介,早年生活,記者生涯,創作生涯,主要作品,

內容簡介

《小杜麗》是查爾斯·狄更斯的第十一部小說,發表於1857年。先是連載,自一八五五年十二月至一八五七年六月間共連載了十九個月。一八五七年五月出了單行本,狄更斯寫了一篇序言。在序言中他流露出因擁有這么多的讀者而感到的喜悅。
《小杜麗》的故事及其複雜,曾被評論家稱為是一座“交織著無數情節 的濃密森林”。女主人公小杜麗的父親因負債入獄二十餘年。小杜麗因此在牢房裡出生長大,被人稱為“監獄之女”。此後,圍繞小杜麗的身世和杜麗父女繼承的遺產,作者展開了一系列錯綜複雜的情節和人物關係,讀來如抽 絲剝繭、欲罷不能。
《小杜麗》集中體現了狄更斯後期作品的特點:思想內容更趨於深刻豐富,駕馭人物與情節的能力更趨於老到成熟,不失為一部膾炙人口的佳作。

人物簡介

查爾斯·約翰·赫芬姆·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1812年2月7日~1870年6月9日) 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著名小說家,他的作品至今依然盛行,並對英國文學發展起到重要影響。
小杜麗小杜麗

早年生活

狄更斯1812年出生於英國朴次茅斯(Portsmouth),是海軍職員約翰·狄更斯和伊莉莎白·巴洛所生的第二個孩子。狄更斯5歲時全家就遷居占松(Chatham),10歲時又搬到康登鎮(Camden Town,今屬倫敦)。
小時候狄更斯曾經在一所私立學校接受過一段時間的教育,但是12歲時,狄更斯的父親就因債務問題而入獄,狄更斯也因此被送到倫敦一家鞋油場當學徒,每天工作10個小時。或許是由於這段經歷,使得狄更斯的作品更關注底層社會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態。
不過後來由於父親繼承了一筆遺產而令家庭經濟狀況有所好轉,狄更斯也才有機會重新回到學校。15歲時他從威靈頓學院畢業,隨後進入一家律師行工作,後來又轉入報館,成為一名報導國會辯論的記者。狄更斯並沒有接受很多的正規教育,基本上是靠自學成才。

記者生涯

狄更斯後來成為一名《晨報》的國會記者,專門採訪英國下議院的政策辯論,也時常環遊英倫採訪各種選舉活動。他開始在各刊物上發表文章,並最終收集成《博茲札記》(Sketches by Boz)出版,這是他的第一部散文集。但真正使他成名的是1836年出版的《匹克威克外傳》(The Pickwick Papers)。

創作生涯

之後狄更斯連續出版了多部廣受歡迎的小說,包括了《霧都孤兒》(Oliver Twist)、《尼古拉斯·尼克貝》(Nicholas Nickleby)和《老古玩店》(The Old Curiocity Shop)。1841年完成了《巴納比·拉奇》(Barnaby Rudge)後,狄更斯前往他所嚮往的美國。雖然他在那裡受到了熱烈的歡迎,狄更斯最終依然對那片新大陸感到失望。他在美國的見聞被收入進其在1842年出版的《美國紀行》(American Notes)。
1843年他出版了引起極大反響的小說《聖誕頌歌》(A Christmas Carol),這部小說是他的聖誕故事系列的第一部。隨後他又以自己的美國之行為背景,發表了另一部小說《馬丁·翟述偉》(Martin Chuzzlewit)。1844至1846年間狄更斯遊歷了歐陸各國,在旅行期間繼續進行寫作。1849年他出版了自傳題材的小說《大衛·科波菲爾》(David Copperfield),這部小說的內容與狄更斯的個人經歷有很大關係。狄更斯以後的小說顯得更為尖銳並具批判性,其中比較著名的包括了《荒涼山莊》(Bleak House)、《艱難時世》(Hard Times)、《小杜麗》(Little Dorrit)、《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和《遠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等。
1850年,狄更斯創辦了自己的周刊《家常話》(Household Words),收錄了自己和其他一些作家的小說。1859年另一份刊物《一年四季》(All the Year Round)也開始發行。狄更斯本人的多部作品都是最先以連載的形式在這兩份刊物上發表的。
狄更斯不僅是一位多產的寫作者,也是一位積極的表演者。他把公眾朗讀會(public readings)化作兩小時獨角戲劇表演,而“速書”(prompt books/prompt copies)則是他為此所作的準備記錄:在原作上劃框,擇要而出,省去枝蔓,偶爾添點新笑話——對這位天才的表演者,人物表情記號是不需要的。狄氏朗讀 /演劇會始於1853年12月,至其生命終了,十餘年間行腳遍及大西洋兩岸。“速書”是狄更斯為自己寫的舞台說明(stage directions),為狄更斯研究和後來的衍生戲劇/影視創作提供了鮮活的參照。(source: Dickens Museum, London)
1870年6月9日狄更斯與世長辭,臨終時他的第一部偵探小說《艾德溫·德魯德之謎》(The Mystery of Edwin Drood)也未能完成。他去世後被安葬在西敏寺的詩人角,他的墓碑上如此寫道:“他是貧窮、受苦與被壓迫人民的同情者;他的去世令世界失去了一位偉大的英國作家。”(He was a sympathiser to the poor, the suffering, and the oppressed; and by his death, one of England's greatest writers is lost to the world.)。

主要作品

《大衛·科波菲爾》、《遠大前程》、《霧都孤兒》、《尼古拉斯·尼克貝》和《聖誕頌歌》被認為是狄更斯最優秀的幾部作品,特別是帶自傳體性質的小說《大衛·科波菲爾》被很多人視作是狄更斯的代表作,而另一部作品《小杜麗》則以其尖酸刻薄的諷刺聞名。狄更斯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他對社會的看法與批判。狄更斯是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社會階層與貧窮的猛烈抨擊者。
狄更斯對戲劇的熱愛從他的作品《尼古拉斯·尼克貝》就可以看出來。他本人也是一名成功的演員,他多次出訪別國進行演出活動。狄更斯的文筆浮華,如詩一般美麗,但時常又語帶幽默地諷刺英國的上流社會。不過與當時的很多作家一樣,他的作品以今天的角度來看,很多都帶有反猶情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