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掠龍

小掠龍

小掠龍(學名Bagaraata')是獸腳亞目下的一個,生活於上白堊紀。它的化石蒙古的耐梅蓋特地層被發現。小掠龍可能有3-4米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小掠龍
  • 拉丁學名:Little dragon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爬行綱
  • :蜥臀目
  • 亞目:獸腳亞目
  • :小掠龍
  • 分布區域:巴西
  • 發現者:Osmólska
  • 發現時期:1996
  • 生存時代:白堊紀晚期
  • 食性:肉食
生物學史,形態特徵,分布範圍,考古發現,

生物學史

模式種B. ostrom',由Osmolska於1996年所發表。它的後頭顱骨被描述成似鳥類,而頭顱骨則有幾種不同獸腳亞目恐龍的特徵。湯瑪斯·荷茲(Thomas Holtz)將它分類為暴龍科的基底恐龍,而亦有指它是屬於傷齒龍科手盜龍類

形態特徵

小型,體長3.5米。

分布範圍

生活在距今7000萬-6500萬年前的晚白堊世,被發現於蒙古國,亞洲。

考古發現

大部分的特暴龍化石出土於蒙古南部的耐梅蓋特組。這個地層組沒有經過放射性同位素計年,但根據該地化石記錄中的動物群,耐梅蓋特組的年代可能為晚白堊紀的馬斯垂克階。馬斯垂克階約為7,0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而發現鄯善龍的新疆蘇巴什地層,年代也為馬斯垂克階。
耐梅蓋特組保存了大型河道與土壤沉積物,顯示該地與更古老的巴魯恩戈約特組、德加多克塔組相比,曾經有過更潮濕的氣候。但硝石沉積物則指出該地曾有過周期性的旱季。沉積物分布在過去的大型河道與泛濫平原上。該地偶爾可發現軟體動物化石,以及其他多樣性的水生動物化石,例如魚類與烏龜。鱷類化石也被發現,例如數種Shamosuchus,Shamosuchus的牙齒適合壓碎貝殼。哺乳類的化石相當少見,鳥類化石的數量較多,包含反鳥亞綱的Gurilynia、黃昏鳥目的尤氏鳥、以及雁形目的早期成員Teviornis。耐梅蓋特組所發現的恐龍,則包含:甲龍科的多智龍、厚頭龍下目的平頭龍、傾頭龍。該地層所發現最大型的掠食者是特暴龍,它們極可能以大型鴨嘴龍類為食,例如櫛龍與巴思缽氏龍,或是蜥腳類恐龍,例如納摩蓋吐龍與後凹尾龍。成年特暴龍可能與其他小型獸腳類恐龍有少許競爭,例如傷齒龍科的無聊龍、鴕鳥龍蜥鳥龍,以及偷蛋龍下目的單足龍、耐梅蓋特母龍(Nemegtomaia)、瑞欽龍,或者還有小掠龍,一種有時被認為是基底暴龍超科的恐龍。其他的獸腳類恐龍,包含:巨大的鐮刀龍似鳥龍下目的似鵝龍似雞龍恐手龍,鐮刀龍可能是草食性,而上述似鳥龍類恐龍可能為雜食性,以小型動物為食,不會跟特暴龍競爭食物。如同其他大型暴龍科與現代的科莫多龍,特暴龍的幼年與近成年個體的身上發現過有齒痕,符合成年個體或其他較小型獸腳類恐龍的牙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