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中醫術語)

二十四節氣之一。《漢學堂經解》所集崔靈恩《三禮義宗》:“小寒為節者,亦形於大寒,故謂之小。言時寒氣猶未為極也。”此時我國大部分地區將進入嚴寒時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寒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解讀,中醫套用,

解讀

農曆推算四季氣候而劃分的二十四個單位。《素問·六節藏象論》:“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謂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節氣,一年有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每一季節管六個節氣,四個季節組成一歲。每一節氣表示四季氣候變更的每一階段。一年二十四節氣,按順序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小寒是冬季的第五個節氣,在每年公曆的1月5日前後,自太陽到達黃經285°時開始,斗指子位(北方偏東方)。《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中云:“(小寒)十二月節。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則大矣。”《群芳譜》一書中也指出:“(小寒)冷氣積久而為寒,小者,未至極也。”從節氣順序和字面意思來說,大寒應該比小寒更為寒冷,其實不然。小寒,字雖然叫小,實則寒冷甚過大寒,俗諺說“冷在三九”,而“三九天”恰在小寒節氣內。歷年氣象記錄也表明,小寒確實比大寒冷,可以說是全年二十四節氣中最冷的節氣。民間諺語云:“小寒大寒,冷成冰團”。進入小寒,意味著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了嚴寒期,這時北京的平均氣溫一般在零下5℃上下,極端最低溫度在零下15℃以下;我國東北北部地區,這時的平均氣溫在零下30℃左右,極端最低氣溫可低達零下50℃以下,午後最高氣溫平均也不過零下20℃。天寒地凍,滴水成冰,真是一個冰雕玉琢的世界。
我國古代將小寒分為三候:“一候雁北鄉,二候鵲始巢,三候雉始鴝。”古人認為候鳥中大雁是順陰陽而遷移,此時陽氣已動,所以大雁開始向北遷移;“紅梅香院落,喜鵲唱枝頭”,此時北方到處可見到喜鵲,並且感覺到陽氣而開始築巢;第三候“雉鴝”的“鴝”為鳴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時會感陽氣的生長而鳴叫。

中醫套用

一、小寒養生
(一)斂精藏氣,扶元固本
祖國醫學認為,寒是冬季的特徵,屬極陰之氣,主收藏凝滯。而小寒與小暑、大寒與大暑恰成陰陽兩極,氣運彼此相反。《黃帝內經》早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養生大法,千百年來指導人們順其自然變化進行養生保健。因此,小寒的養生原則是斂精藏氣,扶元固本,以“防寒補腎”為主。
(二)合理進補,溫陽禦寒
“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疼痛。”民間的這一俗語,說明了此時合理進補的重要性。人們經過春夏秋冬四季的消耗,臟腑氣血必然會有所偏衰,及時的補充氣血,既能補養精氣,使身體更強壯,從而幫助自我抵禦嚴寒侵襲,又能為來年的健康打下基礎。這些經驗是人們養生實踐的長期總結,值得充分重視。
小寒之時可多吃補益脾胃、溫腎助陽、健脾化痰、潤肺止咳的食品,如羊肉、雞肉、魚肉、核桃仁、大棗、桂圓肉、山藥、蓮子、百合、栗子等。但對於體質偏熱、易上火者應注意緩補的原則,以免進補過急而適得其反。
(三)常常活動,防病健身
善於養生的人,在冬季更加注重鍛鍊身體,以取得養筋健骨、舒筋活絡、暢通血脈、增強自身抵抗力之效。散步、慢跑、打太極拳都是很好的運動方式,只要持之以恆,就會達到健腎強體的目的。但是冬季運動要根據個人的身體情況,適量活動,切不可盲目,並注意防寒保暖,特別是遇到寒流襲來的天氣時,中老年人要防止呼吸道疾病和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四)節制房事,保精護腎
人體衰老與壽命的長短,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腎氣的強弱。我國最早的一部醫學著作《黃帝內經》指出:“精者,生之本也。”《壽世保元》曰:“精乃腎之主,冬季養生,應適當節制性生活,不能縱其情慾,傷其腎精。”冬季性生活頻繁會造成腎陽腎陰雙虧,因此在冬季,宜減少性生活次數,以養腎精。
二、小寒防病
小寒正處在三九隆冬的時候,中醫認為“寒性凝滯,寒性收引”,因此這個時候正是關節痛、頸椎病以及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期,所以這個時候尤其是對肩頸部、腳部等易受涼的部位要倍加呵護。
(一)風濕性關節炎
中醫又稱痹症,該病多發生於素體虛弱受外邪侵襲者。《黃帝內經》說:“風雨熱寒,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也。”《濟生方》中更明確指出:“皆因體虛,腠理空疏,受風寒濕氣而成痹也。”由於人體虛弱,氣血不足,或勞累過度,肌膚毛孔松於“防守”,讓外邪悄悄滲入經絡、肌肉、關節當中,致使氣血凝滯、阻塞不通,不通則痛,從而出現關節疼痛、局部腫脹、彎曲不利,甚至關節畸形等。
1.中藥
仙靈脾(即淫羊藿)《證類本草》記載:“淫羊藿,味辛寒,……益氣力,強志,堅筋骨,可驅風祛濕。”主治腰膝乏力、風濕痹痛等。
2.中藥穴位敷貼療法
中藥穴位敷貼療法屬於冬病夏治的一種。夏季三伏為人體經絡氣血旺盛之時,人的皮膚腠理疏鬆,有利於藥物的吸收,此時,如果採用一些扶正固本的藥物進行穴位敷貼,可以同時發揮藥物和穴位的雙重作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針對風濕性關節炎,可選用具有祛風除濕、通經活絡之功效的藥物。
3.衣
保暖是重中之重。所以風濕病患者每天最好用熱毛巾或者熱水熱敷患處;當內衣被汗浸濕後,要注意及時換洗。
4.食
風濕病患者要少食肥肉、動物脂肪和高膽固醇食物,少吃甜食、奶類、花生、辣椒、朱古力等;忌菸酒、咖啡、濃茶等。一般而言,行痹患者宜用蔥、姜等辛濕發散之品;寒(痛)痹患者宜用胡椒、乾薑等濕熱之品,而要忌食生冷;濕(著)痹患者宜用茯苓、薏米等健脾祛濕之品;熱痹患者一般有濕熱之邪交織的病機,藥膳宜採用黃豆芽、綠豆芽、絲瓜、冬瓜等食物,不宜吃羊肉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5.住
居住的環境最好向陽、通風、乾燥,衣被經常洗曬。此外,冬天水寒,風濕病患者最好用溫水洗臉洗手,睡覺之前用熱水泡腳,且熱水浸泡到踝關節以上,泡腳的時間在20分鐘左右為宜。腳上的穴位比較多,而且諸多經脈都從腳上通過,所以熱水泡腳,能相對地疏通經絡,促進氣血流通。
6.行
風濕病患者需經常參加體育鍛鍊,如保健體操、練氣功、太極拳、做廣播體操、散步等,大有好處。凡堅持體育鍛鍊的人,其抗禦風寒濕邪侵襲的能力比一般沒經過體育鍛鍊者強得多。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說,經常運動能促進肢體血液循環,使病患部位的血液循環得到改善,減輕疼痛感。
(二)中風
中風即腦血管意外,是老年人的常見病。冬季氣候寒冷,萬物閉藏,晝夜溫差大,為中風高發季節。中醫認為中風是在肝腎不足、氣血內虛的基礎上,遇有勞倦內傷、憂思惱怒、嗜食醇酒厚味、起居失宜、氣候突變等誘因,引起臟腑陰陽失調、氣血逆亂,導致腦脈痹阻,或血溢於腦而發病。風、火、痰、熱是中風常見的發病因素。中風的防治意在防患於未然,通過調起居、節飲食等措施,來促進機體的陰陽、氣血和諧統一,平均條達,使老年人在寒冷的冬天遠離疾患,健康長壽,頤養天年。需注意以下幾點:①嚴格控制情緒;②適當增加室外活動;③注意飲食調節。
(三)肩周炎
肩周炎即肩關節周圍組織炎,中醫又稱“漏肩風”、“凍結肩”。本病女性多於男性,多為中、老年患病,患者多有肩部肌肉損傷史,加之年老氣血虧虛,再受風寒之邪侵襲而復發。小寒天氣甚冷,寒濕之氣不斷侵襲機體,使肌肉和血管長時間收縮,可產生較多的代謝產物,如乳酸等致痛物質聚集,使肌肉組織受刺激而發生痙攣,久則引起肌細胞的纖維樣變性,肌肉收縮功能障礙而引發各種症狀。因此,素有肩周炎的患者尤應注意。可在注意防寒保暖同時進行適當的自主肢體鍛鍊,另外穴位按摩、中藥敷貼也有一定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