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國寡民論是先秦道家所構思和宣揚的理想社會藍圖。語見《老子》:“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莊子·胠篋》也有類似描述:“昔者大庭氏,容成氏,以至於祝融,伏羲、神農,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甘其食,美其服,安其民,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小國寡民論”否定政治上廣土眾民大國的出現和經濟上新的階級、新的工藝技術及文化知識的產生髮展,企圖倒退到蒙昧的原始社會去,過“甘”食“美”服的安靜生活,體現了沒落貴族階級的知識分子在社會經濟發展及新生事物面前的消極退縮心情。是道家政治經濟思想保守和消極方面的體現。但小國寡民論者揭露統治者對人民的壓迫,譴責統治階級奢靡的生活,反對戰爭,以及對當時社會的批判,應給予一定程度上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