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勇與大勇

《小勇與大勇》出自《孟子》的《梁惠王章句下》。小勇就是大家常說的匹夫之勇。這種匹夫之勇是一種血氣之怒,動輒以性命相拼,而是以理義相鬥。從效果來說,小勇敵一人,大勇安天下。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讀解賞析,作品出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齊宣王問曰:“交鄰國有道乎?”
孟子對曰:“有。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事葛⑴,文王事昆夷⑵;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⑶,勾踐⑷。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詩云:‘畏天之威,於時保之⑸。’”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對曰:“王請無好小勇。夫撫劍疾視曰,‘彼惡敢當我哉’!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王請大之!
“《詩》雲⑹:‘王赫斯⑺怒,爰⑻整其旅,以遏徂莒⑼,以篤周祜⑽,以對於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書》曰⑾:‘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有罪無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⑿志?’一人衡行⒀於天下,武王恥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作品注釋

⑴湯事葛:湯,商湯,商朝的創建人。葛,葛伯,葛國的國君。葛國是商緊鄰的小國,故城在今河南寧陵北十五里處。
⑵文王事昆夷:文王,周文王。昆夷,也寫作“混夷”,周朝初年的西戎國名。
⑶太王事獯(xun)鬻(yu):太王,周文王的祖父,即古公父。獯鬻又稱獫狁,當時北方的少數民族。
⑷勾踐:春秋時越國國君(公元前497年至前465年在位)。吳:指春秋時吳國國君夫差
⑸畏天之威:,於時保之:引自《詩經·周頌·我將》。
⑹《詩云》:以下詩句引自《詩經·大雅·皇矣》。
⑺赫斯:發怒的樣子。
⑻爰:語首助詞,無義。
⑼遏:止;徂(cu):往,到。莒:古國名,在今山東莒縣,公元前431年被國消滅。
⑽篤:厚;祜:福。
⑾《書》曰:書,《尚書》,以下引文見偽《古文尚書·周書·泰誓》。
⑿厥:用法同“其”。
⒀衡行:即“橫行”。

作品譯文

齊宣王問道:“和鄰國交往有什麼講究嗎?”
孟子回答說:“有。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夠以大國的身分侍奉小國,所以商湯侍奉大國,周文王侍奉昆夷。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夠以小國的身分侍奉大國,所以周太王侍奉獯鬻,越王勾踐侍奉吳王夫差。以大國身分侍奉小國的,是以天命為樂的人;以小國身分侍奉大國的,是敬畏天命的人。以天命為樂的人安定天下,敬畏天命的人安定自己的國家。《詩經》說:‘畏懼上天的威靈,因此才能夠安定。’”
宣王說:“先生的話可真高深呀!不過,我有個毛病,就是逞強好勇。”
孟子說:“那就請大王不要好小勇。有的人動輒按劍瞪眼說:‘他怎么敢抵擋我呢?’這其實只是匹夫之勇,只能與個把人較量。大王請不要喜好這樣的匹夫之勇!
“《詩經》說:‘文王義憤激昂,發令調兵遣將,把侵略莒國的敵軍阻擋,增添了周國的吉祥,不辜負天下百姓的期望。’這是周文王的勇。周文王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
“《尚書》說:‘上天降生了老百姓,又替他們降生了君王,降生了師表,這些君王和師表的唯一責任,就是幫助上帝來愛護老百姓。所以,天下四方的有罪者和無罪者,都由我來負責,普天之下,何人敢超越上帝的意志呢?’所以,只要有一人在天下橫行霸道,周武王便感到羞恥。這是周武王的勇。周武王也是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如今大王如果也做到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那么,老百姓就會唯恐大王不喜好勇了啊。”

讀解賞析

本章涉及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外交策略;二是匹夫之勇與大勇的問題。
此前大家看到孟子的談論,主要是內政問題,而這一次齊宣王開口便問:“交鄰國有道乎?”直端端地把問題引向了外交。孟子於是作出了他的外交策略闡述。歸結起來,就是大國要仁,不要搞大國沙文主義霸權主義,而要和小國友好相處。另一方面,小國要智,不要搞閉關鎖國,不要夜郎自大,而要和大國搞好外交關係。做到了這兩方面,那么,就會出現大國安定天下,小國安定國家的世界和平格局。而做到這兩方面的心理基礎,便是大國以天命為樂,順應“天地生萬物”的好生之德,不欺負弱小,替天行道;小國敬畏天命,服從天命,不與大國為敵,以維護自己的生存。這裡的天命不一定作神秘化的理解,而就是歷史、地理條件和時代形成的國際大趨勢。
孟子在這裡所闡述的外交策略並不深奧,其中大國、小國的做法,在後世乃至於現代也仍然是有參考意義的。
不過,齊宣王對孟子所說的這一套卻感到有點不得要領。因為,作為戰國時代的一位國君,齊宣王所眼見的和親歷的國與國之間的問題多半都是靠戰爭來解決的,那可真有點“強權就是真理”的味道。而現在照孟老夫子的一套說來,無論你是大國還是小國,似乎都不應該打仗,不該進行軍事力量的較量了。根據以前和孟子的多次談話,他已經領教過了,知道孟子說話總是會有一連串的道理,所以也不好說孟子說得不對。於是,他採用了一個自認為高明的以退為進的辦法,一方面讚揚孟子的話高深,有道理;另一方面卻自我批評說自己有毛病,恐怕難以接受孟子的高論。
孟子豈會不知道齊宣王心裡到底在想什麼。只需要把話鋒輕輕一轉,一下子就抓住了齊宣王,繼續展開宏論。
齊宣王說自己的好勇,孟子便說好勇也沒有關係,只要不是好小勇就行了。於是便連帶進行了關於大勇與小勇問題的闡述。
小勇就是大家常說的匹夫之勇。這種匹夫之勇是一種血氣之怒,動輒以性命相拼,而是以理義相鬥。
從效果來說,小勇敵一人,大勇安天下。
從實例來說,莽張飛、黑李逵是小勇,劉皇叔宋公明是大勇。在一定意義上,楚霸王也是小勇,而漢高祖卻是大勇。對大家來說,孟子關於小勇和大勇的論述的確是可以使大家耳目一新並有所啟迪的。比如說大家見到那些在大街上、公共汽車上動輒提勁逞勇的人,包括那些車匪路霸,一副亡命徒的樣子,其實不過是“小勇”罷了,沒有什麼了不起。只要大家以社會公理為武器,大家挺身而出,往往也就可以戰勝那些人的“匹夫之勇”,保護大家的安全和社會秩序的安定。
說到底,真正的勇不是鬥力而是鬥智,不是斗血氣而是斗理義。當然,在斗的過程中難免會有犧牲,如果大家都怕犧牲,當然也就勝負難卜,甚至有讓“小勇”逞強得勢的時候了。

作品出處

小勇與大勇》出自《孟子》的《梁惠王章句下》。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週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作者簡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著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即“人之初,性本善。”
孟子孟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