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狀體徵,用藥治療,飲食保健,預防護理,病理病因,疾病診斷,檢查方法,併發症,預後,發病機制,
症狀體徵
1.皮膚症狀 皮疹最常見,藥物能引起多種過敏性皮疹,包括蕁麻疹/血管性水腫、斑丘疹、麻疹樣皮疹、多形性紅斑、過敏性紫癜、結節性紅斑和固定藥疹。另外,可只癢而無疹。最嚴重者為剝脫性皮炎、大皰性皮疹、重型大皰性多形紅斑和中毒性表皮壞死松解症。過敏性紫癜兒童多見,偶爾為水楊酸鹽所致。結節性紅斑兒童少見。
2.藥物熱 可為藥物不良反應的惟一表現,也可先於其他症狀出現,或與其他症狀並存。兒童藥物熱的發生率較低,常見引起兒童藥物熱的有阿司匹林、青黴素和其他抗生素。
3.速髮型超敏反應 如變應性眼鼻炎/哮喘、過敏性休克等。
4.其他 肝炎、過敏性肺炎、腎臟疾病、系統性紅斑狼瘡樣反應、溶血性貧血和血管炎等。
用藥治療
1.避免 任何藥物反應的最佳處理是迅速停用該藥,以後一個相當長的時期應避免暴露於該藥和與其有交叉反應的藥物。
2.藥物治療 輕者口服抗組胺藥,重者按過敏症處理。
3.警惕藥物的潛在來源 微量青黴素可潛存於非一次性醫用玻璃器皿中包括滴流瓶、注射器等。也可潛存於牛奶中。對青黴素高度過敏者要提高警惕。非類固醇類抗炎劑也可潛存於痔瘡栓和合劑中,不可不慎。
飲食保健
服藥期間,一般應忌食生冷、油膩、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此外,根據病情的不同,飲食禁忌也有區別。
預防護理
藥物過敏的預防在於搞清病人的具體致敏藥物,嚴格予以避免。在致敏藥物尚未明確的情況下,預防藥物過敏的措施可以歸納為下列各點。
1.提高對藥物過敏的思想警惕 一切臨床工作人員均應隨時警惕藥物過敏的發生,對病人用藥前均應詢問過去有無過敏病史、家庭過敏史,尤應問明本人過去有無藥物過敏史以及對於何種藥物有過敏史。對於懷疑有藥物過敏發作的病人,應詳細詢問當前及近期的用藥情況,必要時應為病人進行藥物特異性試驗。
2.嚴格考慮用藥適應證 對於一些容易引起過敏的藥物尤應嚴格掌握。如無明確適應證,做到儘量少用或免用。據Rosenthol報告,對30例青黴素過敏休克致死的病人進行死後調查的結果,發現此30人中只有12例對青黴素有明確的用藥適應證,其他18例對青黴素均非絕對需要。這說明很多嚴重藥物過敏的病人,在用藥問題上均有欠妥之處,值得注意。
3.嚴格藥物過敏史的病案記載制度 部分藥物過敏的發生是由於病史記載的疏漏,故應強調對有藥物過敏史者,必須在病案首頁,在醒目的地位,用紅筆註明,以示警戒,使病人在其後就診時經治醫生對病人的藥物過敏情況一目了然。應以此作為一種制度,共同執行。
4.避免反覆間歇用藥 對藥物的過敏往往形成於反覆間歇用藥之中。醫生、護士及藥物工作人員患藥物過敏比普通人為多,可以說明反覆間歇的藥物接觸容易造成過敏。
5.採用安全用藥途徑 在藥物過敏中,嚴重的過敏大多由藥物注射引起,在各種注射方法中又以靜脈及肌內注射引起過敏最快最重,皮下注射及藥物吸入次之,口服及局部用藥引起嚴重過敏者較少,故在考慮病人的用藥途徑時,應儘量採用安全途徑,凡能用口服代替注射者最好免用注射,以防止嚴重藥物過敏的發生。
6.選用較少引起過敏的藥物 各種藥物引起過敏的機遇不同,其中有些藥物較易引起過敏,有些藥物則相對較少過敏,也有些藥物根本不引起過敏,有關此問題已在前面論述。故在臨床上選擇用藥時,從防止藥物過敏出發,宜多選用較少引起過敏的藥物。就我們的初步調查,中藥引起過敏者明顯較西藥為少。至於針灸則更可完全避免藥物過敏,這是我國臨床上天賦的有利條件,應儘量發揮其作用,遇有藥物過敏時多考慮採用中藥及針灸,以代替過敏藥物。近年來對部分麻醉藥物過敏的病人,採用針刺麻醉使手術得以順利完成,確是對麻醉藥過敏患者的福音。
7.採用必要的抗藥物過敏措施 一切臨床單位,包括各科門診、病房、手術室、治療室、注射室等,均應配備一些必要的防治藥物過敏的藥物及其他設備,包括腎上腺素注射液、異丙基腎上腺素氣霧劑、止血帶、氧氣等,以防萬一。腎上腺素用於過敏休克的搶救,異丙基腎上腺素氣霧劑用於藥物過敏所致的哮喘及氣道梗阻。如由肢體注射藥物後引起嚴重過敏時,在注射區近心端用止血帶綑紮肢體,以減緩藥物吸收。氧氣則用於過敏休克或哮喘發作缺氧時的急救。
8.加強用藥後觀察 很多嚴重的藥物過敏均發生於藥物注射後數分鐘至15min內,故病人如在醫院門診或注射室用藥後,最好留病人在診室觀察10~15min,如無不良反應再令離去,以免病人離院後在中途過敏發作,造成救治困難。
病理病因
藥物由各種途徑進入體內而誘發機體發生過敏反應,一般均發生於多次同種藥物接觸之後,而少發生於首次接觸者。但青黴素過敏休克可發生於第1次注射後,因此類病人注射青黴素前曾有過青黴素的接觸。
1.進入途徑 藥物進入體內的途徑在誘發變態反應上十分重要。局部皮膚處理較其他途徑更易致敏,而口服很少致敏,如乙二胺常作為穩定劑和抗組胺藥的基質,氨茶鹼中也含有它,局部用乙二胺致敏後,再口服或靜脈用氨茶鹼可引起全身性皮炎。
2.藥物處理頻度 藥物處理的次數越多,治療持續的時間越長,發生變態反應的危險就越大,間斷治療較持續治療更易致敏。
3其他 免疫抑制劑可增加藥物致敏的幾率。
常見致敏藥物為青黴素、阿司匹林或非類固醇類抗炎劑和變應原提取液。
疾病診斷
重點與感染性疾病相鑑別。
檢查方法
實驗室檢查:
1.一般檢查 做血、尿、便常規檢查,可發現外周血嗜酸性細胞增高。
2.特異性試驗檢查 做血清抗體檢查和藥物過敏的特異性試驗檢查,旨在明確病人致敏的藥物究屬何種藥物。這是藥物過敏防治上的關鍵問題。
(1)藥物過敏特異性試驗:但是目前對於藥物過敏的特異性診斷雖然方法不少,但正確率不高,假陽性及假陰性均時有出現。藥物特異性皮膚試驗的準確性只在50%左右,亦有人報告甚至只有25%。就我們臨床上為大量藥物過敏病人進行特異性試驗的結果看,其病史與皮膚試驗結果的符合率亦不到50%。
(2)方法:當前對藥物過敏最常用的特異性試驗方法有8種:①貼斑法;②抓傷法;③點刺法;④結膜法;⑤舌含法;⑥皮內法;⑦皮窗法;⑧藥物激發試驗。其中以貼斑法、抓傷法、點刺法及皮內法較為常用,其準確性以皮內法為最高。但皮內試驗只能用於某些對皮膚無刺激性的注射用藥液,如青黴素、鏈黴素等,其他劑型均不適用,而且對於某些高度藥物過敏者有由皮內試驗而引起嚴重休克反應者,故使用中亦應謹慎小心,藥液應經過充分稀釋,劑量應嚴格控制,以防嚴重過敏的發生。
藥物過敏激發試驗的採用應持慎重態度。對於有嚴重過敏反應者一律禁止採用,以防不測。一般較多採用者為口服藥物引起胃腸或皮膚反應者;在經過皮膚試驗不能得出明確結果時,待病人過敏症狀消失,停用一切藥物後,口服一次所疑致敏藥物的單位劑量,觀察24~48h有無胃腸或皮膚過敏反應出現。
(3)假陰性:藥物過敏的特異性試驗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容易出現假陰性或假陽性反應。出現假陰性結果的原因有:
①過敏的休克組織不在受試部位的皮膚組織。
②受試皮膚對試驗藥物的可吸收性有限。
③試驗用藥物多數為不全抗原,須與血漿蛋白等結合後方具抗原性。
④當病人在套用抗組織胺藥物、麻黃素、腎上腺素、皮質激素等時可以影響皮膚反應性。
(4)假陽性:出現假陽性結果的原因有:
①藥物本身具有非特異刺激性,如酸性、鹼性、酊劑、醚類等藥物對皮膚均有一定的刺激性。
②試驗本身的物理性非特異性刺激,如抓傷、點刺、注射、皮膚窗括屑等,均可使皮膚出現一定的非特異反應。
③藥物中的雜質、染料、賦形劑、矯味劑等亦可能引起過敏,與藥物本身的過敏發生混淆。
④皮內試驗時注入少量空氣,亦可能出現假陽性反應。
綜上所述,藥物過敏的特異性試驗尚有不少缺陷,對最後確診致敏藥物尚有一定的限制;但是它在預防嚴重藥物過敏方面還是起了很大作用的。在我國,自從對青黴素、鏈黴素廣泛開展注射前的常規皮膚試驗以來,已對預防嚴重青黴素、鏈黴素過敏反應發揮了重大作用。即使它目前還有很多不足之處,但藥物過敏特異性皮膚試驗的實用意義是不容否定的。
(5)藥物過敏特異性試驗的意義在於:
①參考意義:對於藥物過敏的特異性診斷有重要的。陰性結果雖不能完全排除過敏的可能,但陽性結果則對確定過敏藥物有很大幫助。
②確立診斷:如果經過局部皮膚試驗而出現了周身性症狀,且其表現與該藥物過敏時出現的症狀一致,則對確立特異性診斷意義重大。
③幫助診斷:對於由藥物過敏而致的接觸性皮炎,經過皮膚貼斑試驗往往能導致與發病時相似的局部皮膚症狀,對幫助診斷有較大意義。
其他輔助檢查:
1.放射診斷 包括胸部透視、攝片、支氣管造影,鼻竇X線攝影,胃腸造影等,對某些變態反應病亦有重要的診斷意義。特別對過敏性肺炎、過敏性鼻竇炎的診斷,X線檢查有特殊的重要價值。此外,X線檢查有助於鑑別其他非變態反應性疾病和排除併發症。近代影像診斷包括:B超、CT、磁共振等,必要時亦套用於變態反應病的輔助診斷。
2.藥劑診斷 對於某些變態反應病,在經過各種檢查不能確認的情況下,亦可以採用某些對變態反應有良效的藥物,如腎上腺素、β2受體興奮藥、各種抗組織胺藥物、各種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等,進行試探性治療。如經過用藥療效卓著,則可以從側面引證變態反應病的診斷。但在進行這種試探性藥劑診斷時,必須全面考慮病情,排除所試用藥物對病人的禁忌情況和可能產生的副作用。
併發症
嚴重者發生剝脫性皮炎、中毒性表皮壞死松解症、哮喘、過敏性休克、系統性紅斑狼瘡樣反應、溶血性貧血和血管炎等。
預後
與致敏藥物的種類、所用藥的性質、進入體內的途徑、致敏藥物的排泄快慢、起病的緩急而異。一般說來,藥物過敏臨床症狀的輕重與起病的緩急成正比。起病癒急,症狀愈重;起病遲緩則症狀相對較輕。這對於Ⅰ型藥物過敏尤為相符。例如:藥物過敏休克的病人,凡休克出現於用藥後數分鐘之內者,病情均較重。反之,如症狀出現於用藥後1h以上者,則症狀相對較輕。
發病機制
1.IgE介導的變態反應 本型可表現為蕁麻疹/血管性水腫、變應性眼鼻炎/哮喘。重者有氣道堵塞、休克、昏迷、甚至死亡。本型在兒童不及成人嚴重。
2.細胞毒性反應 由於藥物直接與組織發生反應,易造成組織損傷。如青黴素、奎寧、奎尼丁、安乃近等引起的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就是抗體針對紅細胞的。
3.免疫複合物反應 血清病是一個全身性免疫反應,形成的可溶性抗原抗體複合物,激活了補體造成組織損傷。臨床表現為發熱、蕁麻疹、淋巴結腫大和關節炎,偶有周圍神經炎、血管炎和腎小球性腎炎。原發性血清病在小兒少見。
4.細胞介導的超敏反應 本型可能在藥物反應中更常見。局部用藥包括抗組胺藥物、苯佐卡因、乙二胺、皮質激素、新黴素和對氨基苯甲酸等易引起變應接觸性皮炎。口服磺胺等藥易出現固定藥疹。特別重要的是用於皮膚的製劑易於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