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醫病名:小兒疝氣
- 就診科室:小兒外科、普外科
- 多發群體:兒童
- 常見發病部位:腹股溝區、臍孔
- 常見病因:主要是先天性因素,為鞘狀突或臍環未閉合所致
- 常見症狀:腹股溝區或臍孔出現時有時無或時大時小的包塊
- 傳染性:無
- 傳播途徑:無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預防,
病因
小兒腹股溝疝的根本原因是鞘狀突沒有及時閉合。鞘狀突因睪丸或子宮圓韌帶下降而形成,多在出生後一年以內閉合。新生兒和半歲以內的嬰兒鞘狀突多未完全閉合,但鞘狀突未閉合併非都形成疝,如果嬰兒腹壁不夠強健,比如早產兒、低體重兒更容易發生腹股溝疝。其他情況如:過度用力哭鬧、便秘、咳嗽等使腹內壓增高的情況,也會促使疝的形成。在男孩中,右側睪丸下降一般比左側晚,鞘狀突閉合時間也長,故右側腹股溝疝較左側多見,單側比雙側多見。
小兒臍疝的發生原因是臍環沒有閉合。臍環在胚胎期即形成,並隨胎兒成長而持續收縮,正常新生兒的臍環直徑約為1cm,正常情況下在出生後臍環繼續縮小直到最終閉合。嬰兒臍帶脫落後,臍部瘢痕是一個先天性薄弱處,同時在嬰兒時期,兩側腹直肌前後鞘在臍部未合攏,留有缺損,這就給臍疝的發生提供了條件。各種使腹腔內壓力增高的因素,如哭鬧、便秘、腹瀉、咳嗽等,皆可促使小兒臍疝的發生。
臨床表現
特徵性臨床表現:腹股溝區或臍孔出現時有時無或時大時小的包塊。包塊在站立以及哭吵等使腹內壓增高的情況下出現或者變大,而發生早期平臥或停止哭吵後包塊多可自行或用手按壓後消失。患兒早期除除特徵性腫塊表現外多無顯著不適,家長多因發現患兒腹股溝局部小腫物、陰囊兩側不對稱或臍孔處包塊而帶其就診。
隨著年齡增長,疝囊將不斷增大,並可發生嵌頓和絞窄的可能性,甚至引起睪丸或卵巢梗塞、萎縮,故應適時治療。
檢查
診斷
治療
1.保守治療
1歲以內的小兒腹股溝疝和臍疝有自愈的可能,故可以採取保守治療。較大或者脫出頻繁的可以套用疝氣帶進行局部壓迫,其目的就是避免疝內容物突出。同時小兒應儘量減少哭吵、咳嗽、便秘等使腹內壓增高情況的發生。如發現小兒哭鬧不止,而疝塊不能回縮的情況,則提示可能發生了疝嵌頓,應立即送急診就診。
2.手術治療
通常認為1歲以上的小兒腹股溝疝無法自愈,應進行手術治療。但年齡並不是絕對因素,也要結合患兒的自身情況,比如患兒不滿1周歲,但腹股溝疝很大或是反覆出現嵌頓,保守治療的危險增大,也應該及時進行手術治療;超過一周歲但體質虛弱同時疝不大的情況下也可在年齡稍大時再進行手術以降低麻醉和手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