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大動脈炎

大動脈炎是指主動脈及其主要分支及肺動脈的慢性進行性非特異性炎變,以引起不同部位的狹窄或閉塞為主,少數病人因炎症破壞動脈壁的中層,而致動脈擴張或動脈瘤,因病變的部位不同,其臨床表現也不同。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預後,

病因

病因迄今尚不明確,與梅毒動脈硬化、結核、血栓閉塞性脈管炎(Buerge病)、先天性異常、巨細胞動脈炎、結締組織病、風濕病、類風濕病、內分泌異常、代謝異常和自身免疫等因素有關。

臨床表現

在局部症狀或體徵出現前數周,患兒可有發熱、盜汗、消瘦、納差等全身症狀,當局部症狀或體徵出現後,全身症狀可逐漸減輕或消失。根據病變部位分為4型:Ⅰ型累及主動脈弓,Ⅱ型為胸主動脈和腹主動脈病變為主,Ⅲ型為瀰漫性主動脈損害(廣泛型),Ⅳ型呈瀰漫型主動脈和肺動脈損害(肺動脈型)。
1.Ⅰ型
主要累及主動脈弓及其分支,也稱頭臂動脈型,腦缺血引起頭昏、頭痛眩暈,嚴重時有反覆暈厥、抽搐、失語、偏癱或昏迷。上肢缺血引起肢體無力、麻木、發涼、酸痛,甚至肌肉萎縮。受累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可聞及收縮期雜音,偶可聞及側支循環所致的連續性血管雜音。
2.Ⅱ型
也稱主-腎動脈型,該型兒童常見,有高血壓時主訴頭痛、氣促、心悸;肢無力、發涼、酸痛;可有間歇性跛行,嚴重時合併心力衰竭,可誤診為心肌病變。體格檢查發現血壓增高,股動脈、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
3.Ⅲ型
病變廣泛,部位多發。病情較嚴重。
4.Ⅳ型
合併肺動脈高壓而出現心悸、氣短,肺動脈瓣聽診區有收縮期雜音,P2亢進。高血壓、無脈或脈弱及血管雜音是本病的主要臨床表現。原因不明高血壓兒童出現發熱,關節痛及血沉加快,就應考慮多發性大動脈炎。凡10歲左右的女孩,發生原因不明的持續性發熱,應檢查各部位大動脈搏動,測量四肢血壓及聽診血管雜音。病變部位的血管雜音對本病的診斷頗有幫助。常在腹部、鎖骨上凹、胸骨上凹、胸鎖乳突肌外線以及腰背部聽到血管雜音,多為連續性,有時可觸及震顫。血管雜音的發生與血管狹窄、血管壁不光滑及側支循環形成有關。選擇性動脈造影可確定病變的部位及範圍。

檢查

1.紅細胞沉降率增快
血沉是反映本病病變活動的一項重要指標,約43%的患者血沉快,可快至130mm/h,其中發病10年以內者,多數血沉增快,大於10年者則病情趨於穩定,血沉大多恢復正常。
2.“C”反應蛋白
其臨床意義與血沉相同,陽性率與血沉相似,均為本病病變活動的一項指標。
3.抗鏈球菌溶血素“O”
這類抗體的增加僅說明患者近期曾有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本病約半數患者出現陽性或可疑陽性反應。
4.血象
少數患者可見白細胞增高,也為炎症活動的一種反應,但中性粒細胞無明顯改變,約1/3患者出現貧血,常為輕度貧血,是長期病變活動或女性激素增高對造血功能影響所致。
5.血清蛋白電泳
常有α1,α2及γ球蛋白增加,白蛋白下降。
6.血清抗主動脈抗體測定
本法對大動脈炎的診斷具有一定的價值,血清抗主動脈抗體滴度≥1∶32為陽性,≤1∶16為陰性,大動脈炎患者陽性率可達91.5%,其中滴度≥1∶64者占65%,假陰性占8.5%。
7.胸部X線檢查
(1)心臟改變 約1/3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心臟擴大,多為輕度左心室擴大,重度擴大較少見,其原因主要由於高血壓引起的後負荷增加;其次由於主動脈瓣關閉不全或冠狀動脈病變引起的心肌損害所致。
(2)胸主動脈的改變 常為升主動脈或弓降部的膨隆,凸出,擴張,甚至瘤樣擴張,可能系高血壓的影響或大動脈炎的表現,與病變類型及範圍有關,降主動脈,尤以中下段變細內收及搏動減弱等,是提示胸降主動脈廣泛狹窄的重要指征,為了提高診斷的陽性率,可加高胸部照片條件,如高電壓攝影,記波及(或)體層攝影有助於顯示這類徵象。
8.心電圖檢查
約半數患者為左心室肥厚,左心室勞損或高電壓,少數表現為冠狀動脈供血不足或心肌梗死改變,由於肺動脈狹窄引起的肺動脈高壓可表現為右心室肥厚,左心室後負荷增加可能部分掩蓋心電圖右心室肥厚的特徵。
9.眼底檢查
無脈病眼底為本病的一種特異性改變,發生率約為14%,可分為3期:第1期(血管擴張期),視神經盤發紅,動靜脈擴張,淤血,靜脈管腔不均,毛細血管新生,小出血,小血管瘤,虹膜玻璃體正常;第2期(吻合期),瞳孔散大,反應消失,虹膜萎縮,視網膜動靜脈吻合形成,周邊血管消失;第3期(併發症期),表現為白內障,視網膜出血和剝離等。
10.肺功能檢查
肺功能改變與肺動脈狹窄和肺血流受損有一定關係,通氣功能下降以雙側肺血流受損為多,而彌散功能障礙則少見,由於長期肺血流受損使肺順應性降低,或肺動脈高壓引起心肺功能改變所致。
11.血流圖檢查
可檢查頭部及四肢血流量,並可同時測定動脈管腔直徑大小,對診斷及了解病情變化或手術後隨訪觀察有價值。
12.B型超聲檢查
可探查主動脈及其主要分支狹窄或閉塞(頸動脈,鎖骨下動脈,腎動脈等),也可對其遠端分支探查。
13.放射性核素檢查
用99mTc-DTPA腎照相及巰甲丙脯酸激發試驗,當腎動脈發生狹窄時,由於腎缺血引起腎素系統活性增強,血管緊張素Ⅱ使腎小球出球小動脈收縮,腎小球濾過壓增高,代償性來維持適當腎小球濾過率,服用巰甲丙脯酸25mg,1h後複查腎照相,若有腎動脈狹窄存在,由於巰甲丙脯酸消除了血管緊張素Ⅱ對出球小動脈的收縮作用,故腎小球濾過率較服藥前降低,以此來判定腎動脈狹窄,本法診斷陽性率為96.3%,特異性82.7%,較單純腎照相的敏感性(51.8%)明顯增高,而特異性則無何差別。
14.CT檢查
血管造影(包括DsA)仍是確診大動脈炎的主要方法,主要顯示動脈管腔的改變,但不能觀察管壁的改變為其缺點,CT可以觀察動脈管壁的變化,對大動脈炎的早期診斷及病變活動具有較大的價值,可見管壁增厚及鈣化,增強CT掃描,發現管壁強化和環狀低密度影提示為病變活動期,血管造影正常,但可有管壁異常者,有助於大動脈炎的早期診斷,尤其三維重建可立體顯示主動脈及其主要分支病變,對重疊部位的血管畸形和複雜血管結構顯示最佳。
15.核磁共振(MRI)檢查
本法屬無創性檢查,具有多體位,多層面成像的能力,套用MRI自旋迴波和梯度回波的快速成像序列,可以檢測大動脈炎管腔和管壁形態學及主動脈血流動力學變化,可判定主動脈瓣關閉不全,本法可以顯示完整的主動脈及其主要分支形態學的改變。
16.血管造影檢查
(1)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 它是一種數字圖像處理系統,由靜脈注入76%泛影葡胺進行造影,為一種較好的篩選方法,操作較簡便,病人負擔小,反差分辨力高,對低反差區病變也可顯示,考慮大動脈炎是腎血管性高血壓的最常見的病因,故造影時應對頭臂動脈,胸,腹主動脈,腎動脈,髂動脈及肺動脈進行全面檢查,一般可代替腎動脈造影,亦適合於門診病人,但對腎動脈分支病變顯示不清,必要時仍需選擇性腎動脈造影。
(2)選擇性動脈造影 可觀察腎動脈狹窄的部位,範圍,程度,遠端分支,側支循環及胸腹主動脈等情況。
(3)冠狀動脈造影近年來本病累及冠狀動脈受到人們的重視,Lupi等曾報導冠狀動脈受累的發生率為9%~10%;阜外醫院發現2例年輕的大動脈炎患者,經冠狀動脈造影證實為冠狀動脈近段狹窄,做了冠狀動脈架橋術,術後活檢診斷為冠狀動脈炎。

診斷

高血壓,無脈或脈弱及血管雜音是本病的主要臨床表現,原因不明高血壓兒童出現發熱,關節痛及血沉加快,就應考慮多發性大動脈炎,凡10歲左右的女孩,發生原因不明的持續性發熱,應檢查各部位大動脈搏動,測量四肢血壓及聽診血管雜音,病變部位的血管雜音對本病的診斷頗有幫助,常在腹部,鎖骨上凹,胸骨上凹,胸鎖乳突肌外線以及腰背部聽到血管雜音,多為連續性,有時可觸及震顫,血管雜音的發生與血管狹窄,血管壁不光滑及側支循環形成有關,選擇性動脈造影可確定病變的部位及範圍。

治療

1.腎上腺皮質激素
可有效抑制全身症狀,緩解動脈狹窄,如已出現纖維化和栓塞則療效較差,療程一般6個月;必要時加用其他免疫抑制劑。
2.對症治療
積極控制高血壓,套用抗血小板聚集藥物(阿司匹林、雙嘧達莫)。
3.控制感染
如有結核或其他感染存在,應同時給予治療。
4.介入和手術治療
晚期併發症可根據情況進行經皮穿刺動脈成形術或手術治療,例如阻塞或狹窄部位血管重建術、旁路移植術、動脈瘤切除術、主動脈瓣置換術等。

預後

病程一般呈進行性慢性經過,可見症狀復發與緩解交替出現。本病預後取決於病變範圍和是否及時治療;如及時進行內科、外科治療,則5年存活率可達95%左右。輕症發展較慢並可自行緩解;腦血管意外,心力衰竭動脈瘤破裂及心肌梗死為致死原因。發病至死亡時間1~20年不等,病死率11%~26%,兒童病程較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