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類型,單元素導語,多元素導語,概述式導語,評論式導語,對比式導語,形式,敘述式,評論式,提問式,描寫式,談話式,引語式,對話式,對比式,感嘆式,審閱,細節運用,選材和結構,效果,修辭,寫作技巧,概述,一語道破法,設定懸念法,欲擒故縱法,化靜為動法,擬人修辭法,數字對比法,速寫勾畫法,巧用背景法,古詩名句法,抑揚頓挫法,特寫鏡頭法,曲徑通幽法,一張一弛法,小中見大法,先聲奪人法,拉近時間法,提問作答法,有意重複法,化整為零法,
簡介
新聞(訊息)寫作,不同於拉家常,也不同於寫論文、寫總結報告,它有自己的寫作規律。規律之一就是:“立片言以居要”,“開門見山”,把最重要、最新鮮的事實放在最前頭。這就是所謂的訊息導語。它是訊息開頭的第一句或第一段。
實踐證明,相當多的讀者在接受新聞時是隨意性的,倉促的,瀏覽式的,如果導語不能像“鳳頭”那樣吸引住讀者,他會馬上轉移注意力。儘管導語的寫作方法有許多類型,但不管哪種類型,共同的特點都是以“最重要者最先”、“最新鮮者最先”、“最引人注目者最先”。
傳統的導語寫作要求全面,五個“W”加一個“H”,這樣對保證新聞的真實性有好處,但如果成為一條“鐵律”,又會使訊息頭重腳輕。實踐中,如今的導語寫作已經走出了這個套路,求簡明扼要,不能寫得冗長;求特點,不能一般化;求多用實詞和富有動作色彩的動詞,不要用抽象名詞和難懂的技術術語;求在交代新聞來源和新聞根據時,不出現長串人名、地名、官銜、機構名稱等。
在導語寫作上,“中國新聞獎”部分訊息的導語為我們做出了榜樣。這些訊息普遍都比較短,但內容卻反映了重大事件,把最新的事態發展,最引起廣大讀者關注的重要事實,用最簡潔明快的新聞語言,在新聞的開頭告訴讀者,以“喚起閱者注意,使閱者腦子裡先得一個總的概念,不得不繼續看下去”。
類型
古人云:“文無定體。”導語寫作方法和形式,歷來就是因人而異,各盡其妙的。為便於大家學習、借鑑和研究,以“中國新聞獎”獲獎訊息的導語作範例,現將常見的導語寫作形式、特點及需要注意的問題作如下簡介:
單元素導語
亦稱一句話導語,或單因素導語。即在導語中只表現一個新聞事實。理想的單元素導語所表現的這一個新聞事實,應當是新聞中最新鮮、最重要、最有新聞價值的核心事實。如按新聞五要素來區分的,單元素導語具體又可分為:
①何人導語。這種導語一般來說,只突出報導顯要或影響大的新聞人物時採用。因為這些人從事的活動,比一般人做的事情更能引起讀者的關注。
②何事導語。一般說來,新聞事實本身的重要性或影響力超過了其他新聞要素,應當用這種導語。
③何時導語。讀者關心的事情什麼時候會發生或進行,可用此種導語。
④何地導語。報導一些重要或有特殊意義的地方發生重大變化的訊息,常用此種導語。
⑤為什麼導語。當報導一個事件的起因,比其後果更能引起人們的關注時,可用這種導語。
例如下列兩例就是單元素導語。
①本報訊(記者 李紅鷹)7日,武昌楊先生帶著2歲的女兒到市兒童醫院看病,沒想到看一個“咳嗽”就要花1000多元。因此,他於昨日投訴到本報新聞110。(第13屆中國新聞獎1等獎訊息作品《看個“咳嗽”要掏1065元》的導語)
②本報訊(記者 高坡)從昨天起,崑山31萬多農民也可以和城裡人一樣“刷卡”看病了!(第15屆中國新聞獎1等獎訊息作品《崑山31萬農民刷卡看病》的導語)
多元素導語
一則導語中,用幾個事實組合而成。這是由於客觀事物是複雜的,有的新聞導語難以用一個主要事實來表達,因此,導語中需要寫三個以上的主要事實時,這就是多元素導語。亦稱成套式、多因素(多段落)導語。寫這類導語,應防止平鋪直敘,羅列事實,而應按照新聞事實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繫,有機地組合起來。
例如下列兩例就是多元素導語:
①一位82歲高齡的離休工人,在大半輩子的伐木生涯中,為國家採伐原木3.6萬多棵,成為聞名全國的勞動模範,14次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的接見。離休後,他帶領全家歷經20多個春秋的風風雨雨,又在荒坡上種下了3萬多棵樹木,了卻了多年的夙願,還上了一筆他心中的“欠債”。他,就是黑龍江省伊春市實力林業局的老工人馬永順。(第5屆中國新聞獎2等獎訊息作品《昔日伐木建功,今朝栽樹“還債”》的導語)
②本報訊(記者 張虹紅)在人們印象中,聯合國是個開會的地方,很少有人知道,聯合國也是個蘊藏巨大商機的市場。聯合國及其附屬機構公布了4月份在全球的採購招標計畫,面對一系列科技含量並不高的商品,本市眾多企業卻無動於衷,任商機從身邊溜走。(第14屆中國新聞獎2等獎訊息作品《面對商機,為何無動於衷?》的導語)
概述式導語
這是通過用直接摘要或歸納概括敘述的辦法,以一句話概括通篇報導內容或其中的精華,把新聞中最新鮮、最主要的事實,開門見山,簡明扼要地寫出來.給客群一個總的印象,以便提綱挈領地閱讀全文。例如下列兩例就是概述式導語:
①本報訊(記者 豐捷)613萬考生迎來了他們人生一搏的時刻——2003年非典時期的正常高考今天靜靜地拉開帷幕。(第14屆中國新聞獎2等獎訊息作品《北京:非常時刻,平常高考》的導語 )
②新華社2004年3月22日電 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精神領袖亞辛22日凌晨在以色列武裝直升機的轟炸中身亡。他的兩名保鏢同時喪生。(第15屆中國新聞獎2等獎訊息作品《哈馬斯精神領袖亞辛遭襲身亡》的導語)
評論式導語
從評論入手或把敘事和議論交織在一起,用夾敘夾議的方法對新聞事實進行簡要評論的導語,又稱評述式或議論式導語,是新聞導語中較常用的一種表述方式。具體表現形式常見的有:或是先敘述事實,然後進行議論;或先作評論,再寫出評論的根據,即事實。這些都能有助於突出新聞事實的意義,凝鍊和升華新聞主題,從而喚起客群的充分注意,更好地發揮新聞的指導性。新聞要用事實說話,不宜濫發議論,要充分相信客群的理解力和認識水平。只有當一些新聞事實的深刻含義遠非廣大客群所能一下子領悟時,才有必要採用評論式導語,運用時要儘量避免記者直接公開地發表議論,而應力求讓新聞中的人物出面說話。這樣,既可以體現記者的觀點或傾向性,其本身又是一種新聞事實,又符合新聞寫作的規律。例如下列兩例就是評論式導語:
①
新華社北京1999年8月18日電 世界各地的天文學家證實,8月18日沒有發生特殊的天文現象,更沒有發生地球毀滅這樣的大劫難。世界各地的人們像往常那樣度過了平靜的一天,“天體大十字”這一“末世論”預言宣告破產。(第10屆中國新聞獎1等獎訊息作品《“天體大十字”預言宣告破產》的導語 )
②本報訊(記者 鐘鞍鋼)記者在工會法執法檢查中了解到,部分跨國公司在我國的企業無視我國法律,公開抵制組建工會。(第15屆中國新聞獎2等獎訊息作品《部分外企無視中國法律拒建工會》的導語 )
對比式導語
俗話說:“不怕不識貨,只怕貨比貨。”事物最怕比較,一比較問題的本來面目就清楚了。寫導語時也可以用對比的方法,就是將今與昔、新與舊、正與誤、美與醜、善與惡、忠與奸、興與衰、老與少、優與劣等兩方面的事實情況,進行兩相對比,以前者為主,後者為陪襯,形成強烈反差,更鮮明地顯現新聞事實的個性特徵及其意義。通常可作縱的對比,或作橫的對比。由於通過對比能使好壞分明,觀點突出,故對客群有吸引力。例如下列兩例就是對比式導語:
①本報訊 昨天,一場紛紛揚揚的春雨,淚水似地撒落在銀河革命公墓公安墳場的烈士墓碑上,令近在咫尺的豪華墓園與黃土一堆的烈士墳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掃墓者不禁為之心碎。(第8屆中國新聞獎2等獎訊息作品《寂寂烈士墳,紛紛春雨淚》的導語 )
②本報訊(記者 石磊) 祖籍滄州的鄭先生在滬經商數年,前不久他從上海返鄉,連遇兩個“沒想到”。(第13屆中國新聞獎1等獎訊息作品《我省交通圖五年七變》的導語 )
形式
敘述式
也稱概述式、摘要式。它用直接敘述的方法,把新聞中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事和思想,經過提煉、概括,簡明扼要的寫出來。
它的特點是,撮其精華、高度濃縮、開門見山。
這是導語寫作中用得最多、最常見的一種,大多數訊息,尤其是
動態訊息,大都採用這樣的導語。
評論式
也稱結論式。在訊息的開頭就對事物發表評論,使訊息事實的意義更加明確,或者把事件的結論寫在開頭,一下子就揭示出事件的意義和目的。
評論式導語,不僅要告訴讀者主要的新聞事實,而且通過結論充分揭示出被報導事物的意義,增強宣傳效果。
寫這一類導語要注意結論或評論應是從主要新聞事實中提煉出來的,說話要準確有分寸,反對誇大其詞、聳人聽聞和穿靴戴帽,同時文字也不宜過多,要畫龍點睛。
提問式
又稱設問式或問答式。在訊息的開頭,提出讀者所關心的問題,然後加以解答。
這種導語好處是把新聞中所要解決的問題或把介紹的經驗更突出、更尖銳地提出,以引起人們的關住和深思。但要注意的是,問題要提的適當,要有針對性,應該是絕大多數讀者所關心的問題。
導語的提問,一定是自問自答。但答問的方式可以靈活,既可以在導語中即問即答,也可只設問,在主題中再去回答。
描寫式
也稱見聞式、目擊式或細節式。在訊息中對主要事實或某一有意義的側面、細節,做簡潔樸素而又有特點的描寫,以醞釀氣氛,增添聲色,引人入勝。
這是導語中比較生動活潑、具體形象的一種形式。
寫好這種類型的導語,關鍵是作者要深入現場,要有現場的真情實感。
好的描寫式導語應為現場情景,為文中寫到的某一個人物,文中記述的某一事物、某一激動的狀態,或者作者想要抒發的任何感受,勾勒出一幅清晰的畫面,語言要生動、形象、具體。
談話式
也稱“你”導語。這是一種在導語中直接稱呼讀者為“你”的寫作技巧。
這種導語濃縮了記者與讀者之間的距離,是使人感到親切的導語。
這類導語的優點是使讀者不由自主的立即被吸引到訊息中,讀來如敘家常,親切有味。
引語式
也稱引述式。即引用一兩句新聞人物重要的講話或精當的俗語、詩歌,藉以概括地表達出新聞事實或揭示主題。
對話式
採取你一句我一句或一問一答的對話形式。運用這種導語,對話內容要精心選擇,最忌不著邊際或拖沓。
對比式
利用同一事物或同類具有可比性的事物,如:先進與落後、喜與憂、甜與苦、富與貧、多與少......進行兩相對比,必須是相差懸殊的兩個極端,方能收到好的效果。
感嘆式
對於令人吃驚的奇聞異事,作者先以一個感情濃郁的句子,直抒胸中之情,以引起讀者的關住。
審閱
修改導語有時就是重新撰寫導語。在下筆改寫導語時,上述導語類型都可以納入考慮的範圍。具體採取何種類型或樣式的導語並不是最關鍵的,最根本的是要根據新聞素材的實際情況來具體安排。在構思和改寫過程中,經驗不多的編輯新手可以從擬寫
直陳敘述式導語入手,先採取平直的方式寫出導語,然後再進行修改和加工,在工作中不斷積累經驗和提高傳播表達的技能。
在審閱和編改新聞訊息導語時,有若干經驗性總結可供參考:
1.要抓住和突出最主要的內容,不要
主次不分,把一堆信息都塞進導語;
2.遣詞用語要直接準確,不要抽象含混,拖沓囉嗦;
3.可強調內容、結果、現狀、意義和特點,不要糾纏於過程或次要枝節;
4.要注意信息來源的可靠性,對內容信息儘可能做多方核對,不要輕易認可或否定離奇或看似合理的內容;
5.要有批評的審視意識,不要不加分析地接受新聞稿件內提供的內容和結論;
6.要把事情和問題講清楚說明白,不要把自己都沒有搞懂的,或者和目標客群關係不大的內容或信息甩給讀者;
7.要注意客觀平衡,不要直接進行主觀評論;
8.要注意審核語言的表達,不要出現常識、邏輯或用語上的錯誤。
9.導語要短些,短些,再短些。
細節運用
選材和結構
新聞媒體發展到今天,競爭十分激烈。不同媒體面對同一個事件,怎么才能勝出呢?選材的角度和文章的結構是其一個關鍵點。
蘇軾說看廬山“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看待一個事物往往有多種角度,導語作為訊息的開頭,若有一個獨特的角度來吸引讀者,報紙就能在競爭中取勝。傳統的新聞寫作以倒金字塔為精髓,強調把最重要的信息置於導語。但新聞事實中有五個“W”,究竟哪個最為重要,讀者最想知道哪個 “W”,就是在考驗記者的新聞寫作功力了。面對同一個“W”,高明的作者也會選取一個獨特的切入點。
拳王泰森當年僅用85秒就擊敗挑戰者,新華社記者的原稿是:
世界重量級拳王泰森今晚以85秒的時間,擊垮挑戰者
威廉斯,創造了歷時最短的一場拳皇衛冕戰。
這一導語沒有像晾衣繩一樣將全部要素列出來,而是抓住了事情比較重要的要素:WHEN、WHAT、WHO,可以說是一個符合標準的導語,但也沒有什麼出彩的地方。當時的新華社的編輯則根據拳擊比賽的特點和“85秒”這一關鍵信息,以這短短的“85”為切入點,將導語改成:
85秒!拳王泰森擊敗挑戰者。85秒!歷史上最短的拳王衛冕戰。85秒!300萬美元進入腰包。
改寫後的導語則緊扣“85”這個不同尋常的要素,用排比的手法,連續三個“85”,給人以一種緊迫感,就像拳擊手的出拳一樣,用這種方式將新聞中的要素表現出來,讓人耳目一新,能很快吸引客群的眼球。
效果
新聞作品見報之後,對讀者都會產生效果。一般認為導語有四種,概述型導語、描述型導語、評述型導語、櫥窗型導語,不同的導語會給讀者不同的傳播效果。導語採取何種方式來寫作,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導語的效果。概述型的導語以一種直接陳述的方式,以簡潔、平實、自然的語言,將信息“報告”給讀者。新華社有關央行上調利率的訊息《人民幣
存款準備金率和
存貸款基準利率“雙雙”上調》中的導語:
中國人民銀行18日宣布,從2007年6月5日起,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從2007年5月19日起,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這是自1997年來中國首次同時宣布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和存貸款基準利率。
這一導語平實簡潔,無一多餘字眼,將信息完整地告知讀者,使讀者於閱讀的第一時間獲得最重要的信息。描述型導語則不同,它通過截取新聞事實中具有代表性的某一場景、某一畫面,加以細緻的描述,給讀者現場感、真實性與可讀性,增強感染力和表現力。
修辭
不同的表達方式給讀者不同的感受,若能在導語寫作中運用適當的
修辭手法,會讓導語增色不少。修辭手法的多樣性為導語的創新提供了基礎。設問可以調動讀者的閱讀興趣;敘述無生命事物時用擬人的手法則使導語具有感情色彩,在一定程度上打動讀者;運用對比則造成巨大的反差,形成“閱讀勢能”,有助於突出重點;排比在文學上具有增強氣勢的作用,在導語寫作中也不例外,排比使導語具有節奏感。
1988年7月12日,冰心文學創作生涯70年展覽在北京開幕。《北京日報》刊發的訊息的導語是:
由
北京圖書館與
中國現代文學館聯合舉辦的紀錄著88歲高齡的女作家冰心從1918年在《晨報》發表的第一篇小說《兩個家庭》到1988年為止的“冰心文學創作生涯70年展覽”,7月12日到31日在北京圖書館展覽廳展出。
這條導語確實將要素交待給了讀者,但長句卻使得導語顯得冗長、拗口,更談不上形象生動。同是這個題材,《北京晚報》卻寫得別具一格,令人賞心悅目:
昨天,熱愛月季的冰心先生,接受了北京圖書館、
中國現代文學館獻給她的一簇最美麗的月季——冰心文學創作生涯70年展覽在北京圖書館開幕。
這條導語的作者打破了常規寫作模式,巧妙地運用了比喻的
修辭手法。把冰心文學創作生涯70年展覽開幕比成是 “一簇最美麗的月季”,自然貼切,新穎別致,不僅使導語更加簡明扼要,而且使導語文采斐然,洋溢著詩意,流露出一種濃厚的人情味,給讀者一種審美愉悅。只要因“文”制宜,巧加運用修辭,導語的語言便會大為增色,大放異彩。
以上所述細節,在導語寫作中能起到以下作用:增強新聞的現場感、真實性與可讀性;增強感染力,引人入勝;增加趣味性,吸引客群;有利於深化主題。
寫作技巧
概述
“立片言以居要”,新聞人歷來都重視導語寫作。雖說“文無定法”,但
新聞導語終究有其一定的結構形式,導語寫作也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如何寫好導語?本文初步歸納了20種寫作方法,僅供參考交流。
一語道破法
好的
新聞導語如何做到“搶耳”、“搶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語破的,無疑會起到開門見山、立竿見影的效果。
1945年8月14日,美國杜魯門總統宣布,日本已無條件投降。美聯社在搶發這條爆炸性的新聞時,導語乾脆利落:“日本投降了!”這條短而有千鈞之力的導語,當時就被新聞界公認為“最佳導語”。
設定懸念法
在
新聞導語上設定“懸念”,事情先不直說,吊起讀者的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繼續讀下去。
1978年6月25日人民日報刊發了一篇報導,導語是這樣寫的:“國財貿大會上傳說著這樣一件事:上海服裝進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組的職工,‘救活’了兩隻鴛鴦,挽回了一大筆外匯。”為什麼要“救活”鴛鴦?“救活”了兩隻什麼樣的鴛鴦?又怎樣挽回了外匯?導語對此一概不說,你想知道就得往下讀。
欲擒故縱法
先放開一步,再緊緊抓住,這樣的導語寫來必有“痛擊一拳”之淋漓快感。
1982年10月14日,美聯社發了一條諷刺美國經濟的稿件,導語是這樣寫的:“就是在
隆納·雷根總統對全國說‘美國正在走向經濟復甦’之前幾個小時,他的兒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卻在這裡同
失業者一道領救濟金。”顯然,前後兩句自相“矛盾”。但讀者是聰明的,知道連總統的兒子都在領救濟金,誰還相信美國的經濟開始好轉了呢?
化靜為動法
一個事件性的新聞,用靜態的記敘手法寫,其導語往往比較枯燥、呆板、索然乏味,但若用動態的表現手法寫,導語就會新穎有趣,活脫而有生氣,所報導的新聞也就有了靈性,引人入勝。
1974年,我國在西安出土了秦始皇兵馬俑,引起了國內外的強烈關注。當
兵馬俑複製品在
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巡迴展出時,美國《
國際先驅論壇報》記者羅娜·多布森發了一條訊息,導語
妙語驚人:“一支中國軍隊到達了布魯塞爾。威武的士兵身穿緊身盔甲,隨後行進的是軍樂隊和騎兵,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們的身材。”
擬人修辭法
巧妙地運用擬人修辭手法寫導語,導語和被報導對象就會有“人情味”,給人以親切感。
1993年11月1日,杭州日報創辦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張下午版報紙。當天,新民晚報發了一則訊息,導語是這樣寫的:“
中國新聞史上第一次響起了一個與眾不同的聲音:‘嗨,下午好!’我國第一張下午版報紙今日由杭州日報正式創刊。”報紙是紙,絕不會說話,作者卻以擬人的手法,寫出了聲音:“嗨,下午好!”仿佛一位久違的朋友伸出雙臂向你奔來,多親切!
數字對比法
數字是枯燥的,但數字是最有說服力的。把新聞中的主要數字,或
讀者關注的數字,巧妙地運用到
新聞導語中,回答讀者的問題,就能提高新聞的價值,給讀者留下難忘的印象。
平時聽人說聯合國會議多,檔案多,然而聯合國檔案究竟如何多,恐怕誰也說不清。法新社1982年在聯合國發的一條電訊稿導語對於這個問題回答得非常清楚:“如果把聯合國去年在紐約和日內瓦印刷的全部檔案首尾相連排列起來,總長度將達27萬公里。”
速寫勾畫法
新聞一開頭,若能先給“五要素”中的人物和地點,描述幾筆,勾勒出一幅圖畫,使讀者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那么,這條新聞的可讀性就一定會大大增強。
1983年8月2日,光明日報發了一條
人物訊息,導語寫得美極了:“一眨眼之間,他已在
青藏高原奮戰了27個春秋了。原來的滿頭
青絲,現在已染上了
祁連山的霜雪;臉上的皺紋,就像是風沙雕刻的痕跡。這是少數民族地區科技工作者代表座談會上,高級地質師胡賢農給記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巧用背景法
若在導語中巧妙地運用背景材料,用好了,導語就會有“臉面”,就會“滿堂生輝”。
1994年10月19日,
人民日報刊登了一篇筆者采寫的關於“永州養蛇”的訊息,導語就是以背景材料取勝的:“唐代著名文學家
柳宗元在被貶至湖南永州任司馬時,曾寫下千古名篇《捕蛇者說》,使‘永州之野產異蛇’聞名遐邇。一千多年過去了,歷代冒死捕蛇為抵租稅的
永州捕蛇者的新一代又悄然興起了一股養蛇熱,各鄉各戶競辦蛇場已成為永州農村的一大新鮮事。”
古詩名句法
如果避開花哨之嫌,在新聞導語中恰當地引用一點古詩名句,不僅意境深遠,而且文采飛揚,可以大大增強新聞對客群的吸引力。1987年1月9日湖南日報刊登了一篇《我省旅遊事業取得突破性進展》的訊息,導語就頗具文采:“‘養在深閨人未識’的
武陵風光,已經撩開面紗,深深地吸引著眾多的海內外旅遊者。”
抑揚頓挫法
對報導對象的表現手法可多樣化,或先抑後揚,或先揚後抑,一起一伏,峰迴路轉,使人讀來耐人尋味。
美聯社1979年3月28日發了一條關於我國
河北任丘油田的稿子,導語是這樣寫的:“在這裡,地面上燃料奇缺,農民不得不靠挖掘玉米根來生火取暖、煮飯。然而,在3200米的地下,地質學家們發現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氣。”
特寫鏡頭法
導語寫作可借鑑電影手法,採用一連串的特寫鏡頭,牢牢吸引住讀者。
湖北日報1981年發表了一篇歌頌老師的訊息,由於導語中用了一個“老師為學生送棉大衣”的特寫,很感人?“9月初的一天早晨,從鐘祥縣開往武漢的長途汽車就要起動了。考取了
北京大學的農家子弟柯洪雲歡歡喜喜地登上了汽車。這時,一位中年婦女急急忙忙地趕來,把一件棉大衣塞到了他手上。乘客們以為,這一定是這個學生的媽媽!可是,人們怎么也沒有想到,這位婦女卻是柯洪雲的老師。”
曲徑通幽法
新聞導語要做到尺水興波、文短味長,曲折迂迴地表達主題,不失為一種好的表現手法。
漢城奧運會桌球比賽,我國選手的意外受挫成了國內外輿論的焦點,且看法新社的訊息導語:“
統治世界乒壇數十年的
中國男子桌球隊今天在這裡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毀滅性失敗,這一嚴重挫折使中國人感到十分沮喪。今天,桌球賽新聞層出不窮,倒霉的不僅限於中國人。但是,對中國人來說,這一天將作為黑色的星期四而永遠留在記憶中。”
一張一弛法
先寫人之常情,以喚起讀者的共鳴,然後急轉直下,矛頭直指問題,讓人警醒,此所謂“一張一弛法”。
“天下做女人的,誰不想當個健康孩子的母親!然而,事與願違的是,目前在我國,每出生1000名嬰孩中,就有13個是缺陷兒,使得不知有多少這種孩子的媽媽為此淚水漣漣,
痛心疾首。”1988年6月26日解放軍報的這條訊息導語,從媽媽的美好願望,到“痛心疾首”,反差極大,寫來深具人情味。
小中見大法
從小處著手,從小事寫起,由小到大,小中見大,這樣的
新聞導語往往真實可信,具有較強的感染力。
1957年11月17日,我國女子跳高運動員
鄭鳳榮刷新了女子跳高世界記錄,震動國際田徑界。美聯社迅速發出訊息:“一位20歲的中國姑娘在北京的有力的一跳警告世界田徑界說,六億中國人民不會是永遠落後的選手了。”“一位中國姑娘”與“六億中國人民”聯繫起來,這“小中見大”的功夫了得。
先聲奪人法
“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短短一段文字,能夠做到開門“聞聲”,以“聲”導人,當然就會產生出不同凡響的藝術效果。
南方日報1986年3月8日發的一條報告會訊息,導語就寫得格外“熱鬧”:“‘精彩,實在精彩!’‘聽到
李國橋不惜冒著危險在自己身上做抗瘧試驗時,我周圍的不少人流淚了。’‘你有沒有注意,梁啟聖老師講他10多年來用自己的工資撫養黎、苗族學生那一段時,就被6次掌聲所打斷。’這是昨天上午省先模報告團在
廣州中山紀念堂做首場報告以後,記者在人群中聽到的議論。”
拉近時間法
對於已經發生了一段時間的“新聞”,使其“翻新”的辦法就是:尋找時間要素的近點,寫出最新的新聞根據。
1956年初,上海市政府發出公告,要求取消人力車,到2月25日,當最後兩輛人力車被送進博物館時,新華社卻發出了一篇時效性極強的
新聞稿(導語):“上海市交通局今天把上海的最後兩輛人力車送給了博物館。原來的人力車工人曾為此自動集會慶祝,感謝政府替他們挖掉了窮根,幫助他們走上了新的生活。”
提問作答法
在導語中,把廣大讀者普遍關心的、感興趣的、新聞報導里已經解決了的問題,先用疑問句式鮮明地提出來,而後用事實加以回答,使之更加引人注目,發人深思。
“8點上班的鐘聲響過之後,中央國家機關多少人遲到?”這是1987年6月15日
新華社電訊《一些中央國家機關的情況表明需要加強勞動紀律》的導語,提出的問題非常敏感、突出,一開始就抓住了讀者的心。
有意重複法
新聞導語最忌重複,
顛三倒四地重複一句話,既浪費時間,又浪費版面,還會使讀者雲裡霧裡。然而,對於一些特殊的題材,有意識地重複一些關鍵字語,反而會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請看下面這條導語:“85秒!拳王
泰森擊敗挑戰者。85秒!歷史上最短的拳王衛冕戰。85秒!1300萬美元盡入腰包。”(1989年7月21日新華社華盛頓電《泰森:85秒衛冕成功》)
特意重複使用了3個帶感嘆號的“85秒!”加深了讀者的印象。
化整為零法
聰明的記者對
新聞導語總是字字斟酌,稍長一點的,就來個化“整”為“零”,分段敘述,絕不一開頭就扔給讀者一塊“鐵板”。
1981年,電視系列片《馬可·波羅》在中國開拍,美聯社電訊稿的導語是這樣寫的:“儘管馬可·波羅在他那部寫於13世紀的名著中並沒有提到長城,但是,美國、義大利、中國合拍的電視系列片《馬可·波羅》仍從長城開拍。(另起一段)昨天晚上,該片宣傳負責人恰克·潘恩特說,這部拍攝費高達2200萬美元的電視片是西方在中國實地拍攝的第一部藝術片。一則導語,兩個自然段,有聲有色,有主有次,讀起來方便、自然、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