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水管周圍灰質

導水管周圍灰質

導水管周圍灰質,亦稱“中腦中央灰質”。圍繞在中腦水管周圍的灰質。向下與腦橋中央灰質連續,向上與第三腦室室管膜下灰質相續。主要由小型橢圓形或梭形神經元組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導水管周圍灰質
  • 外文名:periaqueductal gray matter
導水管周圍灰質的構造:,解剖結構:,

導水管周圍灰質的構造:

根據細胞構築特點.一般可分為內、外和背側三個亞核:(1)內側亞核,為中腦中央灰質的最內側,緊挨中腦水管膠狀層,由散在少量的小梭形細胞組成;(2)外側亞核,位於內側亞核的背外側,是中央灰質的最外側部分,由中小型密集的橢圓形、梭形或三角形細胞組成,偶見大型細胞;(3)背側亞核,位於中腦水管和外側亞核的背側.為一小卵圓形區,其中有密集的膠質核,偶見小型深染神經元。接受來自下丘腦、腦幹網狀結構、中縫核、藍斑和脊髓的傳人纖維,發出纖維至下丘腦、丘腦、腦幹網狀結構、中縫核和脊髓等。其神經元對腦啡肽、P物質、腸促胰酶肽、5羥色胺、神經緊張素、強啡肽、生長激素釋放抑制因子免疫反應陽性,往往一個神經元含幾種神經肽。與中樞鎮痛機理、生殖、攻擊行為的控制等有關。

解剖結構:

1、中腦:
中腦是腦六個部分中最小的部分,仍保持神經管的原始形態,長約15~20毫米,位於腦橋和間腦之間。中腦腹側面上界為視束,下界為腦橋上緣;腹側面兩側有粗大的縱行纖維構成的隆起,稱大腦腳;在左右大腦腳之間的凹陷處,稱腳間窩,動眼神經根自窩的外緣出腦;背側面(又稱頂蓋)有四疊體,由兩對小圓丘組成,上一對稱上丘,是視覺皮質下中樞,它借上丘臂(為白質纖維)與外側膝狀體聯繫;下一對稱下丘,是聽覺皮質下中樞,它借下丘臂(為白質纖維)與內側膝狀體聯繫。在下丘的下方有滑車神經穿出。中腦內有中腦水管,上通第三腦室,下通第四腦室。
在中腦橫切面背側部中央,有中腦水管的斷面,中腦水管的周圍有一層灰質,稱中央灰質。灰質的背側是四疊體。中腦的腹側即大腦腳,每側大腦腳被一層含黑色素的神經細胞(即黑質)分為二部:黑質的背側部,稱被蓋,其中含有網狀結構,向下與腦橋的網狀結構相連;黑質的腹側部,是一層很厚的神經纖維板,稱為腳底。
被蓋,由灰質和白質組成。被蓋的中央部有細胞體堆聚構成的紅核,此核是皮質下運動中樞,細胞突相互交叉,並構成紅核脊髓束。在紅核的外側有傳導本體感覺和皮膚感覺的上行纖維,將這些纖維統稱為內側丘系,行向丘腦。內側丘系與紅核之間的間隙,稱中腦網狀結構,其背側有中央灰質。中腦水管在中央灰質中通過。在中腦水管的底上,有動眼神經核和滑車神經核,前者位於上丘平面內,後者位於下丘平面內。在動眼神經核的內側有達克謝維奇氏核,此核中的細胞發出的突起形成內側縱束,行入脊髓。
2、第三腦室:
第三腦室位於兩間腦之間的矢狀窄裂,前部向前以室間孔與左右側腦室相通,向後以中腦水管與第四腦室相通。第三腦室分為頂、底、前、後壁和兩側壁。
頂:由緊張於丘腦帶間的腦室膜和復蓋其上的軟腦膜連合而成。稱此部軟膜為第三腦室脈絡組織,其中有兩條脈絡叢突入第三腦室。第三腦室脈絡叢向前,到室間孔移行於左右側腦室脈絡叢。
底:斜向前下方,主要由下丘腦組成。室腔向下,延伸入漏斗,形成漏斗隱窩。
前壁:下部由終板構成,上部由穹窿柱和前連合構成。前壁與頂壁連線處的後方有室間孔。
後壁:由松果體和後連合構成。
側壁:上部由丘腦內側面前2/3構成,下部由下丘腦構成,兩側壁之間有中間塊相連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