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四區;1958年11月、屬寶安縣坪山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葵涌區坪山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坪山公社;1983年7月,屬坪山區;1986年10月,屬坪山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坪山鎮;200年,屬坪山街道;2009年6月至今,屬深圳市坪山新區坪山街道田心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為許姓、陳姓。許姓先祖從河南高陽遷移至福建汀州,後又從福建遷移至廣東坪山田心;清初,從田心村遷移至此地。陳姓遷移過程不詳。
2015年末,戶籍人口176人,其中男性81人,女性95人;80歲以上4人,最年長者93歲(女);實際在村人口94人;海外留學2人。非戶籍外來人口約700人。祖籍該村的港澳台同胞15 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10人,主要分布在美國、法國、馬來西亞、荷蘭、比利時。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粘米話。
傳統經營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花生、玉米、番薯、蔬菜等。2002年引進第一家企業、村經濟開始轉型;2007年成立深圳市田心股份合作公司對面喊分公司,村民成為股東。現村集體經濟以廠房出租為主,有工業廠房5棟,總占地面積2.05萬平方米,2015年租金收入約270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傳統(節慶)食品有客家茶果、甜粽、鹹粽等。
鄉道Y237線金田路經過該村。1969年6月通電,1990年通自來水,1991年通電話、20世紀90年代末通網際網路,2010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村內設有健身路徑。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10餘座,均為土木石結構,一般為一進三開間或一進兩開間。較有代表性的客家民居是許讓成舊居,內壁畫仍保存完好、清晰可見。炮樓位於舊居內,1940年修建,占地面積約300平方米,有4層,高約12米,有若干槍眼和窗戶。
鳳升許公祠,始建於清朝,於1985年由許姓族人重修。該祠坐北朝南,面寬16米,進深26 米,三進兩天井格局,前有禾坪和半月池等,正門上有"鳳升許公祠"匾額,祖堂上有"怡謀堂"木構神龕,其旁有鳳、鶴、孔雀、鳥類、花等畫作。磚木結構,灰瓦頂,是一處清代客家圍屋內部宗祠;重修後屋檐下壁畫保存完好,年款為"乙丑年"。宗祠內有石刻"系脈逆高陽遠承福建淵源久;裔承泰岳水龍聚族大振家聲",有門聯"高陽世澤;泰岳家聲",均書於清代2012年6月,鳳升許公祠被深圳市坪山新區公布為不可移動文物。
南中學校,位於田心社區居委會對面,始建於1931年,正門上方的字跡已無法辨認。學校為白牆黑瓦,正面的飛檐雕柱有鮮明的南洋建築風格;屋內的石柱、土梁及牆面的三合土,含有傳統的客家建築元素。在此之前,對面喊村和樹山背村各有一所國小,分別為秀南國小和培中國小,當地許姓子弟在這兩所國小念書。當時兩村不和,當地的富豪許讓成見狀想新建一所學校,團結兩村人,這個想法得到了族人的支持。後由居住在香港的華僑許其卓提供六七畝地作為場地,同時帶回學校設計圖紙。許讓成捐資三分之一,剩下的由每家每戶出錢、出力,在眾人之心協力下建成新學校,並從之前兩所學校的校名各取一字,命名為南中學校。兩個村的孩子都可以來此上學。南中學校不僅建築具有典型的中西合璧廣東僑屋風格,學校的辦學方式也與傳統的私塾截然不同,有國文、算術、地理、自然、歷史、圖畫、唱歌、體育等課程,學生們在體育課上還能學習打籃球、桌球和踢足球。南中學校由於先進的辦學理念和管理機制,在當地獨戰鰲頭。到1954年,附近蔭本國小、茜坑國小、勉修學校、馬鞍嶺國小等合併到南中學校。學校的招生範圍擴大,賴、陳等姓也來學校讀書,男、女生皆收,人數最多時有300餘人,成為當時當地最出名的學校。"文化大革命"期間,學校教學樓正門匾額上的"南中學校"被改為"田坑學校",後日漸破舊,學校因維修不便而遷往他處。2015年對南中學校進行了重修,成為"坪山城市書房"。
太子爺廟,供奉太子阿公,建於清朝,因年代久遠破損廢棄,於1998年重建。重建後,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春節或者嫁娶之時,村民自帶祭品前去祭拜。村內特意為逝世老人建造"觀音廳",僅作喪事之用。每年農曆八月的第一個周日,該村許姓族人會到坪山赤坳墓園祭拜先祖許鳳升。
村內有從清朝流傳下來的添丁點燈、拜伯公等習俗。正月十二正午十二時,上一年有男丁出生的許姓家庭到祠堂上廳點燈,添丁燈懸於樑上,到除夕正午十二時取下;點燈時祭品有雞、豬、魚、蘋果、餅乾、素菜(金絲粉、腐竹、木耳、金針、紅棗)等。每年除夕和正月初二,村民會攜帶祭品前往伯公祠祭拜。
村內曾有習武之風,村民多會武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此傳統技藝逐漸消失。
代表性人物∶
許讓成(1900—?),香港知名商人,1920年赴香港謀生,20世紀30年代支持廣東的澳淡、平淡、惠淡、深淡、汕青、汕捷、汕田、汕尾、海豐等公路建設,在海豐縣創設萬豐錫礦公司,輔助公益事業的發展。歷任香港募捐抗戰公債委員會常務委員,香港中華商會理事、會董,九龍商會董事長,九龍旅業商會理事長、監事長,油麻地街坊會監事長,崇正總會第23屆會長,業主聯合會理事,僑港惠陽商會四屆主席、監事長等職。抗戰期間,發動組織惠陽賑濟委員會,任委員會主席,在石沖凹、粉嶺、上水等地設立救濟站,開展急賑活動。抗戰結束後,發動組織港難民救濟會,任救濟會主席;在港九地區設立14個施飯站,施賑14個月,每天接濟難民2萬餘人。因其急公好義,常為社會公益、民眾福利問題呼籲,被香港人稱為火車頭許讓成。
許國浩(1936一),許讓成長子。20世紀70年代時繼承父業,經營百樂酒店,任百樂麵店有限公司主席。
許少凡(1962一),先後任龍崗區財政局副局長、龍崗區城管局副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