罍(lei)是商周時代使用的大型盛酒器,又可盛水,在青銅禮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詩經.周南.卷耳》中即有"我姑酌彼金罍"之語,《周禮.春官》載:"凡祭祀…...用大罍。"函皇父簋銘亦云"兩罍兩壺",說明罍和壺是容量不同的一組容酒器。罍從商代晚期出現,流行於西周和春秋。罍有方形和圓形兩種,方形罍出現於商代晚期,圓形罍商代和周初都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對罍
- 釋義:盛酒器
- 尺寸:高46cm、口徑23cm、腹深38.5cm
- 重量:18公斤
簡介,特色,
簡介
對罍是西周中期的盛酒器,原器通高46厘米、口徑23厘米、腹深38.5厘米、重18公斤,1973年陝西省鳳翔縣勸讀村出土,現藏於陝西鳳翔縣文化館。
平折沿,方唇,頸部內斂,肩上有一對獸首銜環耳,弧腹斜收,圈足較高。頸飾一周夔龍紋,龍昂首,上唇特長,捲曲下垂,歧尾內卷上揚。肩部六枚大圓渦紋與變體夔紋相間排列。腹飾下垂的蕉葉紋,每片蕉葉均以兩條相向的立式夔龍組成。圈足飾兩周弦紋。
特色
對罍的鑄造時期,正是周人逐漸擺脫殷商神秘繁縟的美術傳統,形成莊重素雅的自身風格的歷史階段。從器型上來看,已由商代的瘦高形漸變為矮粗形,肩部豐滿,同時通過加寬沿部和圈足,使全器達到一個比商罍更加穩定的造型。在紋飾方面,浮雕都較低,沒有商器上那些聳出器表的銳角巨目。雖然全器多處以夔龍為飾,但變形得非常厲害,除目紋外其它的細節都在蛻化,成為一種裝飾意味很強的圖案,顯然猙獰的夔龍在周人的信仰世界中已經淡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