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省試策第三道》是唐代沈亞之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對省試策第三道
- 作者:沈亞之
- 創作年代:唐代
- 出處:《全唐文》
- 作品體裁:散文
《對省試策第三道》是唐代沈亞之創作的一篇散文。
《對省試策第三道》是唐代沈亞之創作的一篇散文。作品原文對省試策第三道問:贍軍國,給公上,出於物力,其賦稅之謂耶?煩則擾罷黎,省則乏經用。縉紳多士之論及此也,莫不曰擾農困商,敦本抑末,知倚市者為弊,樹稼者誠勞。必在乎慎擇臨...
《對省試策第一道》是唐代沈亞之創作的一篇散文。作品原文 對省試策第一道 問:教化賞罰,政之大端。固並行而不相悖,在交修而底於道。漢文以恭默致理,式合古風;鄭產以刑鼎興譏,是稱叔代。昭然薄厚,豈俟敷陳。然則馭時,自有宜急。《禮》云:“不從其所行,斯不亦教化之功乎!”又云:“使人有...
墳井 墳井,讀音為fén jǐng,漢語詞語,意思是家鄉,故土。解釋 家鄉,故土。出處 唐·沉亞之《省試策三道·第三問》:“失其產者,吏督其不奉而賦歲以重,是以割姻愛棄墳井,亡之他郡而不顧,亡者之賦又均焉
寶慶二年,為尚書左丞。時禮部侍郎楊綰上疏,請依古制。縣令舉孝廉於刺史,試其所通之學,送名於省;省試每經問義十條、對策三道,取其通否。詔令左右丞、諸司侍郎、大夫、中丞、給、舍等參議,議者多與綰同。至議曰:夏之政尚忠,殷之政尚敬,周之政尚文,然則文與忠、敬,皆統人之行也。是故前代以...
參加會試的舉子應先行複試,道遠不及者,得於會試後另行複試。會試分三場舉行,三日一場,第一場在初九日,第二場在十二日,第三場在十五日,亦先一日入場,後一日出場。三場所試項目,四書文、五言八韻詩、五經文以及策問,與鄉試同。考中者均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會試後,貢士再由皇帝親自御殿覆試、擇...
姻愛 姻愛,讀音是yīn ài。意思是指妻子兒女。解釋 指妻子兒女。出處 唐 沈亞之 《省試策三道·第三問》:“是以割姻愛棄墳井,亡之他郡而不顧。”
”《續資治通鑑·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或言 多遜 子不當與科第,故特命為州掾,及是乃授親民官。” 清 侯方域 《豫省試策三》:“親民之官,非賞功酬勞之具也。”參見“親人”。儒學意涵 《禮記·大學》作:“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三條之中,“明明德”之後的“親民”,...
條禁,讀音是tiáo jìn。意思是律條,禁令。解釋 律條,禁令。出處 《宋書·文帝紀論》:“及正位南面,歷年長久,綱維備舉,條禁明密,罰有恆科,爵無濫品。”《新唐書·韋挺傳》:“官司習俗,弗爲條禁。”宋 歐陽修 《南省試策第三道》:“承平日深,冗費宜革,思欲減邊關之條禁,遂氓庶之貿遷。
唐 沉亞之 《省試策三道之二》:“極綏懷之仁,網開三面,武引七德,而鼠盜蜂結,趑趄未賓,忠臣義士,有以憤激。”宋 司馬光 《馮太尉謚勤威議》:“昔者晉人不恭,敢距大邦,負固阻兵,趑趄不庭, 太宗 征之,霆駭風趨,狐狼之墟,化為樂都。”唐 柳宗元 《答韋珩示韓愈相推以文墨事書》:“且...
《後漢書·陳龜傳》:“前 涼州 刺史 祝良 ,初除到州……功効卓然。實應賞異,以勸功能。” 三國 魏 曹操 《論吏士行能令》:“太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 清 侯方域 《豫省試策三》:“然而……天下之僥倖不息,天下之功能不厲,皆足以窳吏而害民。”5. 功能是一種行為模式,通過此行為,某物...
唐·沈亞之《省試策三道之二》:“極綏懷之仁,網開三面,武引七德,而鼠盜蜂結,趑趄未賓,忠臣義士,有以憤激。”《舊唐書。蕭冼等傳論》:“自隋朝維絕,自縣瓜分,小則鼠竊狗偷,大則鯨吞虎踞。”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回:“偏值近來水旱不收,鼠盜蜂起,無非搶田奪地,民不安生,因此官兵剿捕...
”卷九《省試策問》,原註:“元豐八年。”即同知貢舉時擬。二、《家世舊聞》卷上:“司馬溫公初秉政,一日謂從官曰:‘比年法令滋彰太甚,如三省法,乃至數百策。又多繁詞,不切於用。如其間一條云:諸稱省者,謂門下省、中書省、尚書省。豈不可笑邪?’時諸人多與修書者,皆唯唯。楚公獨起,...
宋 歐陽修 《南省試策》之一:“奇技淫巧之盪心,鬻良雜苦之牟利,安於所習,未足敦風。”清 管同 《禁用洋貨議》:“昔者,聖王之世,服飾有定製,而作奇技淫巧者有誅。”洪深《香稻米》第一幕:從前鄉下不都是用個銅罐在灶窩裡燉水么,哪一個肯花三塊半洋錢去買這樣奇技淫巧的東西!成語用法 ...
侯方域《豫省試策一》:“夫大舜生於東,文王生於西,其實天下至聖,非東西可得而限也。”兼濟:謂使天下民眾、萬物鹹受惠益。韓愈《爭臣論》:“自古聖人賢士,皆非有求於聞用也,得其道,不敢獨善其身,而必以兼濟天下也。”【49】 民胞物與:張載《西銘》:“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意謂世人皆為我...
【漢】荀悅《漢紀·平帝紀》:“莽(王莽)怒,策尤(嚴尤)為庶人,以董忠代之,師久屯不行,運轉不已,天下騷動。”《北史·魏紀三》:“夏四月丁未,曲赦徐豫二州,其運轉之士,復租三年。”【清】侯方域《豫省試策》之四:“以治河為名而取之民間者,本折工餼,追呼運轉之費,種種以什伯計。”...
明清殿試後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通稱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一名通稱傳臚;三甲賜同進士出身。在宋代成為常制。程式 在明清時,其程式大體如下:試前須複試,在紫禁城內的保和殿應試。複試畢,於四月二十一日應殿試,也在保和殿。殿試只考策問,應試者自黎明入,歷經點名、散卷、贊拜、...
清·侯方域《南省試策一》:“舉天下至於無可信,而乃欲寄其耳目,托其心腹,則其勢不得不流於偏重,而私昵得以用之矣。”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武安吏皆為耳目,諸灌氏皆亡匿,夫系,遂不得告言武安隱事。” 《北史·房彥謙傳》:“唯願遠布耳目,精加採訪,褒秋毫之善,貶纖介之惡...
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正式設進士科,實行以策取士,這是科舉取士的開始。唐代的科舉制度已經比較完備﹐而且科目繁多,武則天統治時期已有殿試。宋代大體沿用唐制,以明經﹑進士兩科為最普遍,而考取最多者為進士科。由“道”(當時行政區劃的名稱)考試及格者稱“貢士”和“舉人”,送中央禮部考試﹐及格者稱“...
如仁宗景祜四年(1037年)三月十八日下詔:“命知貢舉、翰林學士、禮部侍郎章得象等就南省編排特奏名進士諸科人等,分為三等聞奏。”次日又詔:“南省特奏名進士,只試論一首、詩一首;諸科對義五道。內年老者特與免試。”熙寧變法後,特奏名殿試亦與正奏名進士一樣,改試策一道,策題也較正奏名容易...
服除後,仍居住在鄉里,閉門讀書,文章一新,著有《幾策》《權書》《衡論》數十篇,系統提出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領域的革新主張。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蘇洵送其二子入京應試,朝廷詔試策論,辭不赴命。嘉祐五年(1060年),蘇洵被任試秘書省校書郎,除霸州文安縣主簿,與姚辟同修禮書,完成《太常...
但屢應省試皆落第,七十一歲始成貢生。除中年一度作幕於寶應、高郵作幕賓外,長期在家鄉為塾師。家境貧困,對人民生活有一定的接觸。能詩文,善作俚曲。曾以數十年時間,寫成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其書主要運用唐傳奇小說文體,通過談狐說鬼的表現方式,對當時的社會、政治多所批判。所著又有《聊齋文集》《...
當時,有個叫楊億的翰林學士,聲名很高,在省試開考前夕,他特地招待來京應試的同鄉舉子。應邀前來聚會的考生個個興奮不已,席間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有的稱頌楊學士詩名著天下,此次必作“文衡”(主考官),有的則直接請求楊億給予“指導”。聽到這些,楊億勃然變色,口中邊說“丕休哉”,邊甩袖而去。“...
”《梁書·處士傳·阮孝緒》:“十五,冠而見其父, 彥之 誡曰:‘三加彌尊,人倫之始。宜思自勗,以庇爾躬。’”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二:“於是天子御 文德殿 ,百僚在位,命官行三加禮畢,當命字,儀典甚盛。” 清 侯方域 《豫省試策二》:“然則,不必三加,而未始不冠;不必六禮,而...
第三節省試考試時間與場所/227 一、 省試考試時間/227 二、 省試考試場所/231 第四節省試省額、奏名與免省試/232 一、 省試省額與奏名/232 二、 免省試/237 第五章南宋貢舉類省試製度/239 第一節南宋類省試的淵源/239 第二節南宋諸路類省試的行廢/241 第三節南宋四川類省試/244 一、 四川類...
趙秉忠勤奮好學,少負奇才。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鄉試中舉。翌年,廷對以文筆流暢,文章秀美,切中時弊而奪魁,時年25歲。他在策對之中,一方面指陳時弊,主張改革,同時又對皇上大加奉承,溢美之辭隨處可見。萬曆皇帝閱後十分欣賞,在卷首朱批“第一甲第一名”六個大字。據載,趙秉忠在應舉之初並不走運,...
老子注》,今並不傳,惟此注藉玄齡之名以存。其文淺陋,頗不足采。然蔡絛《鐵圍山叢談》,載蘇軾、蘇轍同入省試,有一題軾不得其出處,轍以筆一卓而以口吹之,軾因悟出《管子注》。則宋時亦采以命題試士矣。且古來無他注本,明劉績所補註,亦僅小有糾正,未足相代。故仍舊本錄之焉。目錄篇章 ...
唐代文學家陳子昂:杜司戶炳靈翰林,研機策府,有重名於天下,而獨秀於朝端。徐、陳、應、劉,不得劘其壘;何、王、沈、謝,適足靡其旗。而載筆下寮,三十餘載。秉不羈之操,物莫同塵合絕唱之音,人皆寡合。(《送吉州杜司戶審言序》)唐代學者武平一:審言譽郁中朝,文高前列。(《請追贈杜審言官表...
宋代的武科,始於仁宗天聖八年(公元1030年),仁宗親試武舉12人,據《宋史·選舉志》記載,先試騎射,然後試策,“以策為去留,弓馬為高下”。可是不久就停止了。後來,雖然也曾設立武學和恢復武舉,以馬射、步射、武藝、策略作為教學和考試的內容,但是並不為人重視。直至孝宗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武舉殿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