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性質
英文名:p-toluenesulfonic acid .(p-TSA)分子式:C
7H
8O
3S,M=172g/mol;
性狀:白色針狀或粉末狀結晶,易溶於水、
醇和醚,極易潮解,易使棉織物、木材、紙張等碳水化合物脫水而碳化,難溶於苯、甲苯和二甲苯等苯系溶劑。鹼熔時生成
對甲酚。不具氧化性的有機強酸。常見的 是對甲苯磺酸一水合物(TsOH·H
2O)或四水合物(TsOH·4H
2O)。
參考質量標準
項目/指標
工業級醫藥級精製級 試劑級(化學純)
含量(以C7H8O3S·H2O)計
≥%90-93.096.097.098.0
游離酸(H2SO4)計
≤%3.00.70.50.1
水份(不包括結晶水)
≤%4.03.52.51.5
鐵(以Fe++計)
≤ppm50303010
灼燒殘渣
≤%/0.20.20.02
熔點(°C)
///102-105
乙醇溶解試驗
/合格合格 合格
水溶解試驗
/合格 合格合格
用途
廣泛用於合成
醫藥、農藥、聚合反應的穩定劑及有機合成(酯類等)的催化劑。用作醫藥、塗料的中間體 和 樹脂固化劑,也用作
電鍍中間體。
生產儲運
生產方法:生產企業主要採用甲苯磺化法。連續生產採用
三氧化硫磺化,南美國家採用比較多。連續生產產量高,能耗低,但
碸類等副產物含量高。間歇生產採用硫酸磺化,歐美、國內均採用間歇法。間歇生產產量提高需要依靠平行的增加反應裝置,能耗相對較高,但磺化副反應低,最終產品純度相對較高。
生產歷史:最早為蘇州
吳縣化工二廠於1978年開發為
常州製藥廠生產強力黴素配套。之後各家民營企業開始生產對甲苯磺酸。
儲運條件:庫房通風低溫乾燥; 與鹼分開存放。
安全說明書(MSDS)
成分/組成信息:
化學品名稱:對甲苯磺酸 分子式:C7H10O4S 英文名稱:p-toluene sulfonic acid
有害成分:對甲苯磺酸 CAS NO:6192-52-5
危險性概述:
健康危害: 吸入、攝入或經皮膚吸收後對身體有害。本品對眼睛、皮膚、黏膜和上呼吸道 有強烈刺激作用。吸入後,可引起喉、支氣管的痙攣、水腫,化學性肺炎或肺水腫。中毒表現有燒灼感、咳嗽、喘息、喉炎、氣短、頭痛、噁心和嘔吐。 燃爆危險:本品可燃,具強刺激性。 環境危害:對環境有危害,對水體和大氣可造成污染。
急救措施:
皮膚接觸:立即脫去污染的衣著,用大量流動清水沖洗至少15分鐘。就醫。 眼睛接觸:立即提起眼瞼,用大量流動清水或生理鹽水徹底沖洗至少15分鐘。就醫。 吸入:迅速脫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保持呼吸道通暢。如呼吸困難,給輸氧。如呼吸停止,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就醫。 食入:用水漱口,給飲牛奶或蛋清。就醫。
消防措施:
危險特性:受高熱分解產生有毒的硫化物煙氣。 有害燃燒產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物。 滅火方法:消防人員須戴好防毒面具,在安全距離以外,在上風向滅火。 滅火劑:霧狀水、泡沫、乾粉、二氧化碳、砂土。
泄漏應急處理:
應急處理:隔離泄漏污染區,限制出入。切斷火源。建議應急處理人員戴防塵面具(全面罩), 穿防毒服。用潔淨的鏟子收集於乾燥、潔淨、有蓋的容器中,轉移至安全場所。也可以用大量水沖洗,洗水稀釋後放入廢水系統。若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運至廢物處理場所處置。
接觸控制
個體防護:
最高容許濃度:中國MAC(mg/m3):未制定標準
前蘇聯MAC(mg/m3):未制定標準
工程控制:密閉操作,局部排風。
呼吸系統防護:可能接觸其粉塵時,必須佩戴防塵面具(全面罩)。緊急事態搶救或撤離時,應該佩戴空氣呼吸器。
身體防護:穿連衣式膠布防毒衣。
眼睛防護:呼吸系統防護中已作防護。
手防護:戴橡膠手套。
其它防護:工作完畢,淋浴更衣。注意個人清潔衛生。
理化特性:
外觀與性狀:白色單斜片狀或柱狀結晶體。 溶解性:溶於水,易溶於醇、醚、熱苯。熔點(℃):106 沸點(℃):140(2.67kPa) 相對密度(水=1):無資料 主要用途:用於醫藥、農藥、染料化學和洗滌劑等工業, 還可用於塑膠和印刷塗料工業。
毒理學資料:
急性毒性:LD50:400 mg/kg(小鼠經口);2500 mg/kg(大鼠經口)
廢棄處置:
廢棄處置方法:處置前應參閱國家和地方有關法規。建議用焚燒法處置。焚燒爐排出的硫氧化物通過洗滌器除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