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生命的敬畏阿爾貝特·施韋澤自述》是200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法阿爾貝特・施韋澤,譯者是陳澤環。
基本介紹
- 書名:對生命的敬畏:阿爾貝特·施韋澤自述
- 作者:法阿爾貝特・施韋澤
- 譯者:陳澤環
- ISBN:9787208059863
- 頁數:321頁
- 定價:24.00元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61月1日
- 裝幀:平裝
- 副標題:阿爾貝特·施韋澤自述
內容介紹,作者介紹,個人履歷,榮譽,社會評價,譯者介紹,
內容介紹
在20世紀的歐洲,阿貝特施韋澤位家喻曉的人物,他於1875年生於法國的阿爾薩斯,青年時代才多藝,不僅是神學博士和哲學博士,而且是一位享有盛的管風琴演奏家和巴赫音樂的研究。三十八歲時取得醫生執照,作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到洲去,到那未開化的黑暗大陸──非洲去。隨後,攜妻子起前往非洲的蘭巴雷內(現在屬於加彭),在那裡,他創建了自己的診所,務為當地居民治病,六十如一日,歷盡艱辛,直到與世長辭。
阿貝特·施韋澤在其獨特的、豐富的、漫長的人生歲月中,不僅傑出地實踐了人道義,而且多次回顧了自己的生平和思想,並在宗教、哲學、音樂等領域中,以文學家的風格和思想的深度發表了大量論著,晚年更是發出了多次反對核戰的呼籲,留下大量寶貴的文獻。作為按照其生平年代編輯的施韋澤文集,編者把施韋澤的關文獻結合在一起,突出了施澤事和思想的閃光點,組成了一部比較完整、系統的“施韋澤自傳”,為讀者了解施澤的生平、研究其思,提供了可靠的、生動的文獻。
在20世紀的偉人中,施韋是一個值得重視的人物:他不僅是一個行動的人道主義者,而且是一個獨特的思想家。作為世聞名的偉人,他體現了古希臘個人全面發展的理想和基督教博愛精神的完美結合。作為印度思想和中國思想的究者,他又是綜合東西方文化的出代表。愛因斯坦這樣評價他:在20世紀西方世界,施韋澤是唯一能與甘相比的具有國際性道德影響的人物。1952年獲諾貝爾和平獎。施韋澤在國際上聲譽顯赫,但在國內的知名度限,他的《敬畏生命》在國內有較大的影響,他的敬畏生命倫理學被內知名學者任可和引用。施韋澤的一些文章被大中學生的美德讀本輯錄。這本書為我國讀書界了解和研究施澤的生平和思想提供迄今為止最為詳細和完整的中文資料。
作者介紹
個人履歷
史懷哲於1875年1月14日誕生於德國肯薩斯伯格(Kaysersberg),在他六個月大時隨父母去根斯巴哈(Gunsbach)居住,他的父親路易斯(Louis)在當地一個教堂擔任了五十年的牧師工作。史懷哲從小就是一個富有愛心的孩子,他小時候常為了根斯巴哈的一些小朋友們生活在非常窮困的環境中而感到同情與不安,因此從小就想要幫助受苦難的人。史懷哲覺得小時候能和不同環境的孩子們一起上學對他頗有助益,使他後來能不抱偏見地和各種不同的人交往及做朋友。史懷哲年幼時曾看過一個非洲人的人頭雕像,這給他留下了長遠的影響。他回憶說:"他臉上那憂傷而若有所思的神情,好像是在和我訴說黑暗大陸的悲痛。"
史懷哲聰明好學,年輕時就已在音樂、宗教與哲學方面展現出他出眾的才華。他二十五歲就成為神學和哲學博士,隨後在史卓斯堡(Strabourg)大學擔任神學及哲學教授的職位,並發表了幾本著作。他有關耶穌基督的歷史著作和音樂家巴赫(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BACH(1685~1750),德國作曲家,“西方音樂之父”。又譯巴哈)的傳記影響比較大的。史懷哲也是一位非常優秀的風琴演奏家,尤其對巴赫的作品有獨特的領會,在當時擁有許多樂迷。
史懷哲雖然自幼多才多藝且發展順利,但他心中一直念念不忘從小嚮往的服務與幫助他人的志願。二十九歲時,史懷哲讀到了一篇有關非洲大陸極需醫療援助的文章,這促使他在次年
做出了一個震驚他的父母和好友們的決定:放棄了他蒸蒸日上的學術地位和演奏生涯,重新進入醫學院去學習。八年後,史懷哲終於完成了他的心愿,和他志同道合的伴侶海倫(Helene)遠赴非洲的嵐巴瑞(Lambarene),在原始森林邊的奧顧(Ogooue)河畔建立了史懷哲醫院,開始為非洲人民奉獻他的愛心。
史懷哲從三十幾歲去非洲,在接近蠻荒的貧窮落後地區為他素不相識、語言不通的非洲人民獻上他所有的精力、智慧和愛心將近五十餘年,直到他以九十歲的高齡在嵐巴瑞逝世。在最初的三十多年中,他還經常奔波於歐洲各大城市,舉辦他拿手的風琴演奏會,不斷為他的醫院募集經費。史懷哲一生反對任何暴力與侵略,他極力倡導尊重生命的理念。史懷哲深信渴望生存、害怕毀滅和痛苦,是人類的一種本能,也是每一個生命體都具有的本能。作為一個有思想能力的人,我們應該尊重別人和別的生命,因為他們像我們自己一樣,強烈地冀求著自由而快樂的生活。因此,無論是身體或心靈,任何對生命的破壞、干擾和毀滅都是壞的;而任何對生命的幫助、拯救及有益生命成長和發展的都是好的。在實踐生活中,史懷哲認為每一個人在傷害到生命時,都必須自己判斷這是否是基於生活的必須而不可避免的。他特別舉了一個例子:一個農人可以為了生活在牧場上割一千棵草給他的牛吃,但在他回家的路上,他卻不應不小心踢倒一棵路旁的小花。史懷哲相信宇宙間所有的生命是結合在一起的,當我們致力於幫助別的生命時,我們有限的生命可體驗與宇宙間無數的生命合而為一。史懷哲一生髮表了許多演說和文章,反對戰爭、破壞環境及發展核武器,而他最有力的演說是他用自己的生命身體力行的。
榮譽
愛因斯坦說,像阿爾貝特·史懷哲這樣理想地集對善和美的渴望於一身的人,我幾乎還沒有發現過。
1952年,他78歲,漫長歲月,愛心似海,世人為之動容。他從收音機里聽到了自己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訊息。這位慈祥博愛的長者在奧斯陸(Oslo)接受了諾貝爾和平獎,這個獎代表多年來全世界對他的尊敬和推崇。他毫無保留,把全部獎金連帶演講、演奏所得,全都用來增蓋蘭恩巴涅的麻風病院。
社會評價
1965年,他90歲,這位20世紀人類良知的代表,和平之子,他說:“上帝啊!當跑的路我跑過了,盡力了,我一生紮實的活過了。”之後,他便停止了地上的勞苦。
是否有人還記得他的一些話,他討論過幸福,他說,倘若歐洲人的幸福對非洲人的苦難無絲毫幫助,那幸福必然是有缺陷的。
史懷哲雖已辭世四十多年,但他仍是全球志願者們最尊敬、最仰慕的人之一。史懷哲為人謙和,很少訴說自己的事跡與成就。但他以實際行動所選擇的人生道路不斷鼓舞和感動著許許多多後來的志願者去追隨他四海一家的博愛情懷。國際上現在還有許多人在宣揚和發展史懷哲的博愛精神,其中較有名的是國際艾伯特·史懷哲組織(International Albert Schweitzer Association)及國際艾伯特·史懷哲基金會(International Albert Schweitzer Foundation);前者著重於發揚史懷哲的精神,後者著重於繼續他在非洲的醫療援助工作。
譯者介紹
譯者:陳澤環,1954年生於浙江寧波,1971年進入上海重型機器廠工作。1979年:考入復旦大學哲學系,1986年獲哲學碩士學位。1986年至2003年在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工作。從1989年至2005年先後5次在柏林洪堡大學、卡爾斯魯厄大學、漢諾瓦哲學研究所、慕尼黑大學、卡爾斯魯厄師範大學等德國學術機構訪學。現任上海師範大學哲學系敦授;中國倫理學會理事,上海市哲學學會理事。主要從事倫理學研究,包括道德哲學、德國倫理學、經濟倫理學、道德建設等方向。有多部專著、譯著和多篇論文出版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