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崮峪

對崮峪

對崮峪,隸屬於山東省臨沂市。位於魯中南地區、沂蒙山腹地,居對崮峪未名河上游。東鄰洪洞村,西與淄博沂源交界,北與濰坊臨朐接壤,處在沂水、臨朐、沂源三縣(臨沂、濰坊、淄博三市)交界處。總面積65.4平方公里,總人口1600人(2014年)。村委駐地對崮峪社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對崮峪
  • 外文名稱:Duiguyu
  • 別名:對崮峪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沂水縣
  • 下轄地區:前坡、西莊、前街、北坡
  • 政府駐地:對崮峪社區
  • 電話區號:0539
  • 郵政區碼:276414
  • 地理位置:魯中
  • 面積:65.4平方公里
  • 人口:1600
  • 方言:沂水國語
  • 氣候條件:溫帶氣候
  • 著名景點:對崮山戰役革命烈士陵園,前溝水庫,燕子窩
  • 車牌代碼:魯Q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自然資源,人口民族,經濟概況,社會事業,歷史文化,風景名勝,

建制沿革

對崮峪村,位於魯中南地區臨沂市內,位於臨沂市沂水縣城西北40公里處,沂山南麓。明朝萬曆年間,唐姓自沂西北紙坊村、胡姓自山西洪洞縣、于姓自沂北臨淄遷此建村,李、周、劉、高、孟等姓先後來居。村處對崮山以東的峪中,故名。

行政區劃

全村分為前街、前坡、東頭、西莊、家北五個管轄區。地形以丘陵為主,有對崮山、青山、東山、杏山四大山系,整個村落就坐落在對崮山的腳下,東西最大橫距3.2公里,南北最大縱距5.4公里。占地65.4平方公里。未名河貫穿整個村子東西,將整個村子一分為二,未名河常年乾枯,只有在雨季才有水,未名河流經野坊、泮池後匯入沙溝水庫,從沙溝水庫流出後匯入沭河。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位於魯中南地區、沂蒙山腹地,居對崮峪未名河上游。東鄰洪洞村,西與淄博沂源交界,北與濰坊臨朐接壤,處在沂水、臨朐、沂源三縣(臨沂、濰坊、淄博三市)交界處。總面積65.4平方公里,總人口1600人(2014年)。
地貌
對崮峪為低山丘陵區,西部、北部為低山區;東部、東北部為丘陵;中部、南部為平原。最高點為村境西部的對崮山頂山,海拔597米。最低點為前街,海拔101.1米。全境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
氣候
對崮峪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大陸度62.4%,具有顯著的大陸性氣候特點:四季變化分明,春季乾燥,易發生春旱;夏季高溫高濕,雨量集中;秋季秋高氣爽,常有秋旱;冬季乾冷,雨雪稀少。
對崮峪四季氣候的特徵:早春,由於受蒙古較強高壓勢力的影響,氣候回升遲緩;晚春,由於暖空氣勢力的不斷增強,氣溫回升快,且多西南風,乾燥少雨,常出現旱災,影響春播。多年平均春季降水量為111.6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14.5%,為冬季降水量的3.8倍。夏季。雨熱同步,雨量集中。夏季經常出現的災害性天氣是旱、澇、大風和冰雹。秋季溫度陡降,降水顯著減少,秋高氣爽,利於秋收。晚秋也常有霜凍發生。冬季嚴寒少雨雪,以乾冷型天氣為主,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最冷為1月份,多年平均氣溫為-2.8℃。多年平均降水量29.0毫米,僅占全年降水量的3.8%。
水文
對崮峪有大小河溪6條。未名河為村內第一大河,也是村內過境最大河流。發源於對崮山北麓,未名河貫穿整個村子東西,將整個村子一分為二,未名河常年乾枯,只有在雨季才有水,未名河流經野坊、泮池後匯入沙溝水庫,從沙溝水庫流出後匯入沭河。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地表水
對崮峪降水量較為充沛,年均降水量800毫米左右。由於村內地貌的差異,地表徑流量幅度變化較大,基本常年乾枯。自1952年以來,村內修建了水庫1座,蓄水池16處,蓄水總量1.3萬立方米。
地下水
對崮峪地下水資源總儲量豐富。全村地下水屬重碳酸鹽鈣型水,PH值在7.1-8.1之間,屬弱鹼性。個別在6.6-7.0之間,呈弱酸性。總硬度多數在8.5-15.9德國度之間,屬適度硬水,有少部分在4.2-8.4德國度之間,屬軟水。總礦化度除個別大於1克升外,其餘全村大部地區,均小於0.5克升,屬淡水。可供人畜飲用及工農業用水。
礦產資源
村內已探明具有開採價值的礦產資源5種,其中放射性礦產1種,金屬礦產2種;非金屬礦產2種,已開發利用2種。
金屬礦產
村內鐵礦儲量少許。主要分布在對崮山南麓一帶。
非金屬礦產
花崗岩、石灰岩、玄武岩、石英砂岩、鉀長石、鈉長石、石英、蛭石、瓷石、石榴子石、螢石(氟石0、沸石、絹雲母石英片岩、黃砂、雲母、石棉、重晶石、水晶、頁岩、滑石、膨潤土、磚瓦粘土、磷礦和礦泉水等。
生物資源
動物
村獸類常見的有野兔黃鼠狼、獾、刺蝟等。爬行類有蛇、蜥蜴壁虎、蠍、螃蟹等。兩棲類有青蛙、蟾蜍等。昆蟲類害蟲及其天敵赤眼蜂、腫腿蜂、寄生蠅、七星瓢蟲等以外,主要有蟬、螳螂、蝴蝶、蟋蟀、蜻蜓、蜜蜂等。鳥類有12目,19科,35種。常見的有麻雀、喜鵲、家燕、灰喜鵲、鷹、貓頭鷹、啄木鳥、斑鳩、杜鵑、布穀鳥、黃鸝鵪鶉、鵓鴿等。
植物
野生植物資源豐富。草本植物100多種,能構成植物群落的優勢植物有30多種,其分布較有規律。山地陽坡多長有黃背草蒲公英結縷草、萎陵菜、鬼針草、雞眼草、絲石竹等。山陰坡常見的有牡羊草、地榆、苔草、地柏等。在河灘、河淤土中多有荻草、加彭、灰菜、豬毛菜等。黃土地塊多見結縷草、茅草、狗尾草。荒坡、路邊則生有菅草、野古草、狗皮草等。
木本植物主要有刺槐、松、楊、柳、榆、楸、桐、枰柳、國槐、棉槐及桃、杏、梨、蘋果、山楂、柿、板栗、核桃、棗、香椿、花椒、葡萄。尚有野生灌木類的鳳梨、葛藤、荊條、白臘等。
野生中藥材有500多種,主要有酸棗仁、桔梗、遠志、丹參、玄參、元參、金銀花、黃苓、柴胡、馬兜鈴等,其中藥用價值高的酸棗仁產量較高。

人口民族

人口
近年來,應外出務工及求學人員不斷增加增加,村內人口呈逐年下降趨勢。
民族
村內主要系漢民族聚居區。近年來,由於婚姻等因素,有少數民族人口遷入。

經濟概況

第一產業
對崮峪是山東省東部重要的糧、棉、油產區之一,盛產小麥、玉米、地瓜、烤菸、蘋果、山楂、板栗、核桃、柿子、桃、杏、雪棗、花椒、中藥材等。
2013年,完成規模化流轉土地230畝;發展優質農產品基地60畝;完成造林綠化130畝;發展烤菸200畝;農機化作業綜合水平達到87%。
第二產業
村內工業門類缺乏,主要以紡織服裝手工作坊為主導行業
第三產業
無第三產業

社會事業

第一書記’到村任職以來,村裡的變化大家有目共睹,村裡的主街得到硬化,機耕路得到修繕,蓋起了村委大院,建起了老年幸福院,文化廣場上的歌舞也是一出接著一出……在‘第一書記’的帶領下,我們村發展的信心和底氣更足了。”提起縣文廣新局“第一書記”顏世全,沂水縣沙溝鎮對崮峪村黨支部書記胡清華便打開了話匣子。
去年5月份,沂水縣文廣新局“第一書記”到村任職後,便挨家挨戶發放“第一書記”聯繫卡,開展了全面的走訪調研,並通過與村“兩委”座談,第一時間摸清了村居底數,理出了工作思路。5月底,縣文廣新局主要負責人到該村現場辦公,並積極向上爭取扶持資金,為村子經濟發展出謀劃策。最終,經過反覆商討,並徵求鄉鎮和縣裡的意見後,制定出了到村任職一年計畫和兩年規劃。
“修路是我們入戶調研時民眾反映最強烈的問題,也是我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顏世全說。為此,“第一書記”工作組協調縣裡“村村通”工程資金24萬餘元,對村內1600米主街道進行了硬化、綠化、亮化,同時對村里13公里的機耕路進行了修繕。此外,還協調資金15萬元對村委大院進行了翻新;協調民政部門投資30萬元建起了老年幸福院;協調民政資金8萬元對省級重點保護的對崮峪烈士公墓進行了全面修繕……現如今,村莊面貌煥然一新,老人們的生活得到了很好的照顧,烈士公墓也得到了有效保護。
顏世全帶領工作組對村內的文化廣場進行了硬化,安裝了體育設施,並組織文藝團隊進村送文藝演出,把文化大餐送到了民眾家門口。“當時,觀看節目的村民從四面八方湧來,真是把文化廣場圍了個裡三層外三層。”第一副書記尹紀亮說。同時,工作組還邀請縣文化館的專業人員對村裡的文藝骨幹進行專門指導,組建成立了“莊戶劇團”,並贈送了音響設備,真正讓村民參與到文化活動中來。除此之外,結合對崮峪抗戰歷史,組織創作專家到該村進行文學採風創作,計畫今年推出一本關於對崮峪戰役的報告文學。終把村“兩委”班子建設放在重要位置,先後組織黨員學習25次。並積極配合鎮換屆選舉工作指導組,此外,工作組始圓滿完成了村“兩委”換屆,成立了黨務監督委員會、村務監督委員會、民主理財小組等。同時,切實加強引導和幫助,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切實增強了村“兩委”班子的戰鬥力、凝聚力和創造力,築牢了黨在農村的執政根基。工作組也在縣委組織部開展的“三看三比”奪旗晉星活動中獲得任職“第一書記”工作優勝先鋒流動紅旗。
提起下步工作打算,顏世全早已胸有成竹:“我們計畫在任職期間,對住在村莊西北山坡上的100來戶民眾進行整體搬遷改造,改善他們的生產生活環境。同時,帶領村裡的民眾發展核桃等林果種植,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

歷史文化

對崮峪戰役
對崮山位於臨沂市沂水縣城西北40公里處,海拔500多米。抗日戰爭時期,日寇發動大規模的掃蕩和圍剿,將我軍圍困在對崮山,我軍以慘重代價最終實現了勝利突圍。
1942年秋,侵華日軍對山東抗日根據地山區進行殘酷大“掃蕩”,9月間敵人放出風要掃蕩濱海區;山東分局和戰工會研究認為,敵人把濱海區作為主攻目標是有可能的,在當時情況下,我軍的最終目的是疏散隱蔽自己,不管是“掃蕩”濱海區還是魯中區,都要做好反“掃蕩”準備,黎玉政委和王建安副司令員帶山東軍區機關,戰工會,抗大一分校,一個特務營(兩個連)到沂蒙山區活動,山東軍區機關先轉移到莒南十字路以北的小山前村, 10月15日17日,日軍先後掃蕩了黃河北我清河軍區清水泊地區根據地,魯中軍區泰山區茶葉口根據地以後,一面以小部隊向濱海區佯動,一面秘密集結15000餘人的兵力,矛頭指向魯中軍區沂蒙山區,26日住蒙陰的3000餘日偽分四路向東移動,2點到達高湖興旺莊一帶。
這時我軍區機關即向北轉移,為便於行動,縮小目標,分成兩個梯隊,第二梯隊由陳欽和蕭劍飛帶領留沂蒙路(沂水-蒙陰)以南山區活動,第一梯隊由黎玉王建安率領越過公路到達王莊一帶,在越過公路時就發現日軍的活動跡象, 27日敵人合圍沂水以西的南牆峪山區撲了空後,繼續尋找我黨政指揮機關,我黨政機關決定以沂水以北,這裡黨的基礎較好,民眾基礎好,地形也好,當即向東轉移,度過沂河到達上華莊。
敵人對南牆峪撲空後,主力轉向沂蒙路以北的魯中2區地區運動,這時青州至沂水路上敵人的主要據點,蔣峪馬站高橋等地已有大部隊集結,同時沿沂蒙路由東向西運動的敵人已與沂水以北的東里店敵人的據點連線,11月1日下午5時沂蒙路上一股敵人沿沂河東岸由南向北運動,1日晚9時,軍區決定,軍區機關向沂山前進,2日拂曉到達芝麻峪,這時發現多路敵人由沂山方向向南運動,軍區領導決定立即轉頭控制對崮峪搶占對崮山制高點。
此刻情況發生急劇變化,西北和西面的敵人往東面而來,東邊馬站沭水方向和南面傳來了槍聲,四面八方的敵人開始運動壓縮,我軍已陷入包圍之中,此時想要跳出敵人的包圍圈已是沒有了可能,王建安副司令員命令特務營長嚴雨霖迅速占領對崮山,對崮山是對崮峪一帶的制高點,山勢險要,四周崖壁陡峭,崮頂有殘舊的圍寨牆垛,在它的東北方向約300米處有一小高地,是個重要的前哨陣地,司令員決定命令特務營以一個排堅守小高地,以主要兵力防守西面和南面主要地段,堅持到天黑,掩護機關突圍。
此時國民黨第51軍的一個營長,帶著一個連從北面被敵人壓過來請求我軍準他們上山,黎玉政委說:“大敵當前,應同仇敵愾,進行火線上的統一戰線,即可準他們上山共同抗敵”,我軍派幹部插入他們中間進行協助,很快就使51軍官兵參與到戰鬥中。2日上午10點多鐘,敵人從三面對我陣地發起全面進攻,先以炮火轟擊,又以飛機低空掃射,接著以密集的輕機槍和擲彈筒火力掩護步兵衝鋒,待敵人靠近我前沿陣地時,我部用機槍手榴彈一齊向敵人射擊,打退敵人一次次進攻。
午後1點多鐘,各連手榴彈基本打光了,此時西面的敵人沖了上來,一連陣地前沿,王繼賢連長帶著十幾名戰士跳出工事與敵人拼了刺刀,經過二十多份鐘的廝殺,敵人最終留下十幾具屍體後而潰退,王繼賢匆匆跑到營長嚴雨霖面前,喊了聲營長——,他滿臉汗水和煙塵,棉衣已被撕裂了許多口子,手臂和腳上血跡斑斑,營長知道他的來意;他需要增援;當他看出營長的神情時,卻不好意思的說了聲,“營長我回去了”,說完抹了一下臉上的汗水,便轉身向陣地跑去;可就在他接近前沿陣地的時候,一顆炮彈爆炸了;當煙霧消散後,陣地上就再也沒有見到王繼賢的身影!
戰鬥到4點多,軍區機關的參謀幹事和首長的警衛人員都投入了戰鬥;在敵人八次衝鋒的時候,指導員謝訓身負重傷,他抹了把著臉上的鮮血,吃力地站起來,揮著手說:“同志們!堅持到最後呀……”身體晃了一下,倒在地上,再也沒有站起來,慢慢地合上了雙眼!
久久盼望的黃昏到來了,王建安說:“我帶機關突圍,你(嚴雨霖)帶戰士們繼續牽制敵人,我們走後二十分鐘,你們迅速撤退,要機動靈活”。
在戰場上,二十分鐘是多么漫長,戰士們不停的詢問著時間,敵人非常清楚,黑夜對他們是不利的,在黑夜降臨之前,衝鋒一次緊接一次,敵人的最後一次衝鋒開始了,山頂上只剩下十四名戰士;山下密密麻麻的敵人,從三面向他們包圍而來,東面的打下去,西面的又湧上來,正當他們打的激烈的時候,子彈不多了,敵人步步緊逼;根據時間判斷,首長和機關已經突出了重圍,大家邊打邊撤,一直撤到東面的懸崖頂上,再無可退之路了,大家站在懸崖上,誰也不說話,營長問道:“我們是什麼隊伍?齊聲回答:我們是人民的戰士,共產黨的隊伍,不能讓敵人捉活的!”十四名同志圍攏後,互相看著大家;沒有悲傷,沒有眼淚,營長高呼一聲“跳”一個緊跟一個,緊緊抱著武器縱身跳下了山崖!
英雄的壯舉,為掩護機關突圍贏得了寶貴時間,但我軍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山東軍區特務營基本犧牲,十四名跳崖的勇士8名倖存;在這次突圍中我部數百名指戰員戰死,團長劉毓泉政委王瑞政治處主任張聖符,山東戰工會秘書長李竹如,地委組織部長潘維周和地委秘書長王宏在突圍中犧牲,從萬里長征走過來的連長王繼賢指導員謝訓等壯烈犧牲。山東戰工會主任黎玉負傷!
據資料記載,在對崮山突圍戰中,受我黨影響的國民黨五十一軍參戰部隊也表現了英勇頑強的精神,戰鬥中,一位副營長身負重傷,腸子都流了出來,仍拒絕衛兵背他撤退,以雙槍齊發為他人斷後,在連續打倒7個日軍後,將最後一顆子彈留給自己!該營一位王連長腿被日軍打斷,仍頑強跪在地上向鬼子射擊,直至壯烈犧牲!數名戰士在一屋內連續射殺了20多名日軍,在高呼:“中華民族萬歲!”的喊聲中被包圍的日軍放火燒死!五十一軍陣亡200餘人。
這場悲壯的對崮山突圍戰,所有浴血對崮的烈士們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捍衛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尊嚴,也詮釋了中國軍人誓與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他們鑄就的歷史豐碑象巍峨的沂蒙山萬古長存!

風景名勝

對崮山,也稱“笛崮山”,位於山東沂水縣沙溝鎮駐地西9.5公里處,海拔597米,面積1.2平方公里。它在第三紀隨沂山同時上升,由於山體頂部有近水平的玄武岩覆蓋以及玄武岩與片麻岩岩性的差異性,第四紀在侵蝕作用下,形成的桌狀低山,山體主要由花崗片麻岩、玄武岩等構成,因頂部有南北兩個山崮對峙而得名。南北兩崮相距0.5公里,北崮較小,南崮崮頂由北向南傾斜,東西長約500米南北寬約300米,呈橢圓形。東面是10餘丈高的懸崖峭壁,西面和南面山坡較為平緩,可以攀登。對崮山東麓建有革命烈士公墓,崮下峪中有一村名“對崮峪”,崮北一小崮,上有一村名“小崮頭”。抗日戰爭時期,在此曾發生過著名的“對崮山戰鬥”。
對崮峪烈士公墓:位於對崮峪村西對崮山東坡,1942年11月山東戰工會、山東軍區、魯中二分區等機關工作人員被日軍包圍在對崮山上,同五十倍於我的現代化裝備日寇進行戰鬥,經一天的艱苦激戰後與當日黃昏勝利突圍,八路軍四百餘名官兵壯烈捐軀,山東分局宣傳部長、戰工會秘書長李竹如,沂蒙二地委組織部長潘維周,地委秘書長王宏烈,沂蒙軍分區直屬團團長劉遇泉,政委王瑞,政治處主任張聖符等壯烈犧牲。戰工會主任黎玉負傷。戰鬥結束後,當地黨組織組織民眾將烈士遺體移葬於對崮山東坡,建立起烈士公墓,並立碑紀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