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道觀》是唐代文學家王勃創作的一首詩。此詩描寫了興盛時期昌利觀周圍的事物及環境,表達了詩人對道教的嚮往。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尋道觀
其觀即昌利觀,張天師居也①。
芝應光分野②,蓬闕盛規模③。
碧壇清桂閾,丹洞肅松樞④。
玉芨三山記,金箱五嶽圖⑤。
蒼虬不可得,空望白雲衢⑥。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張天師:有二解。其一:張天師即張道陵,東漢時五斗米道的創始人,道教第一代天師,仙界四大天師之首。則此處“張天師居也”意思就是:張天師的靈柩放在這裡。其二:張天師就是一位姓張的當時道教的主持人。則“張天師居也”意思是:我所認識的張天師就在昌利觀。
②芝:指仙草。分野:中國古代天文學家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區域聯繫起來,地上的某一區域都劃定在星空的某一範圍之內,稱為分野。此處作動詞,意思為:劃分範圍;界限。
③蓬闕:原指蓬萊宮,神仙居住的地方。多用於借指道觀。下文中的“碧壇”和“丹洞”皆指道觀。
④“碧壇”二句:此處用了互文的手法。“清”“肅”需要一同解釋,莊重,嚴肅;清靜,安靜的意思。桂閾:桂木造的門檻。指顯貴的門第。松樞:松木做的戶樞。
⑤“玉芨”二句:此處用了互文的手法。五嶽是遠古山神崇拜、五行觀念和帝王封禪相結合的產物,以中原為中心,按東、西、南、北、中方位命名,東嶽泰山雄,西嶽華山險,北嶽恆山奇,中嶽嵩山峻,南嶽衡山秀。三山是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史記》載:“齊人徐福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後人在五嶽之外的名山中間選擇新的三山,廣為流傳的是:安徽黃山、江西廬山、浙江雁盪山。三山五嶽之後便成中國名山的統稱。玉芨,堇草,即陸英。金箱,猶金相,比喻完美的形式,或者指貼金的佛菩薩等像。
⑥雲衢:雲中的道路,借指高空。
白話譯文
所謂的道觀就是昌利觀,我所認識的張天師住在這裡。
仙草茂密的山野由於光線的陰晴,被分割成兩部分;道觀似乎隱匿在蓬萊仙島中,極為恢宏。
道觀外觀青碧怡人,入內則丹紅輝煌。桂木造的門檻清靜莊嚴,松木做的戶樞靜穆莊重。
道觀中的玉芨仙草以及仙人的金相,讓三山五嶽都傾慕銘記。
我想得道成仙卻又無能為力,只能呆呆地望著白雲和深遠的天空。
創作背景
《尋道觀》當作於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當時王勃僅十六歲左右,曾通過皇甫常伯向唐高宗獻《乾元殿頌》,得到唐高宗的賞識。
作品鑑賞
詩中首聯與王維的“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大體是一樣的意思。王勃寫的是山野上光影勾勒出的靜態的分割線。而王維詩寫得更具雲霓動感和朦朧美。看到如此明顯的陰晴分界,詩人必定登上了山頂,暗托尋找時間之久和尋找的決心。終於,不負有心,找到了極具規模的宛若仙境的道觀。
頷聯是互文。色彩上,清幽的碧對榮盛的丹;形態上,外放寂靜的壇對深幽自然洞;清肅二字合意,形容詞提前,強調道觀特點;松桂屬名木;閾樞合指整個道觀的建築。另外要說的是:色彩不僅僅符合道教清肅自然的精神,而且可見時代的富貴繁榮。桂閾、松樞也有門第等級的意思。
頸聯也是互文,與“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異曲同工。記、圖,同意,指讓人掛念敬慕。三山是仙中作樂三山。五嶽是人間帝王禪封的五嶽。三山五嶽,泛指名勝,有權威意識;泛指海內,由仙至人,由帝王至百姓。玉芨是仙草,金相則存在世俗感。故玉芨對三山,金箱對五嶽。詩人將整個仙界人界各個姿態勾勒出來。
據詩中可知,詩人眼中的道觀並非全是夢幻的仙境,也具有人界富貴階級意識及積極向上精神,然而詩人眼中的道觀也並非全是人間的俗物,也具有仙界的超凡自然意識及靜穆無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