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北大

尋找北大

“尋找北大”,其實是尋找一個美麗的夢境,夢中有劉文典先生在月光下向學生講《月賦》的場景,有法律系某生“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喝二鍋頭、啃豬蹄,醉乎梁啓超先生墓前,詠而歸”的理想,有曾昭掄教授“生活裡邊有個東西,比其他東西都重要”的對信念的堅持。

本書追憶北大生活中的一些人,一些事,重逢一份讓人溫暖的情緒,挽留一種正在消逝的大學精神。

本書作者,年齡大者已逾七十,年齡小者二十出頭,他們的大學歲月分布在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每一個十年里,他們關於北大的記憶跨度與共和國的歷史長度相當。在他們色彩繽紛的敘述中,我們看到生命的枝條自由朝向無垠的藍天。

基本介紹

  • 書名:尋找北大
  • 又名:“漢語江湖”書系名
  • 作者:錢理群
  • ISBN:9787801757722
  • 頁數:288
  • 定價:29.8元
  • 出版社:中國長安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年03月1日
  • 裝幀:平裝
作者簡介,編輯推薦,媒體評論,目錄,前言,

作者簡介

錢理群,著名人文學者,魯迅周作人研究專家。1939年1月30日生於四川重慶,祖籍浙江杭州。1956年考入北京大學,後併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1960年畢業。1960-1978年先後在貴州省安順地區衛生學校、地區師範學校任教。1978年考取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專業研究生,師從王瑤、嚴家炎先生攻讀現代文學,1981年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留校任教,先後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現代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現代文學的研究與教學。2002年退休後繼續與青年朋友以各種方式交流對話,為成長中的學子們打開廣闊的精神空間。

編輯推薦

未名湖是個海洋,詩人都藏在水底。靈魂們都是一條魚,也會從水面躍起。啊…… 未名湖是個海洋,鳥兒飛來這個地方。這裡是我的胸膛,這裡跳著我的心臟。讓那些自由的青草滋潤生長,讓那泓靜靜的湖水永遠明亮,讓螢火蟲在漆黑的夜裡放把火,讓我在燭光下唱歌。就在這裡,就在這裡,就在這裡,就在這裡。我的夢,就在這裡。
1.《尋找北大》,溫習一些北大故事,尋找一種正在消逝的精神。開篇是《北大最美的十棵樹》,文章看似寫青青校園,實則是由樹及人。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北大的編年,若只能寫在書上,終是死的;若能寫進樹的年輪里,將永遠是活的。它們美麗的枝條如同穿越歷史的手臂,向我們伸展。但你只截斷,截斷……直到真正的歷史成了記憶中的海市蜃樓,有誰還記得拍著樹幹,感喟“人何以堪”?感喟歷史是種高貴的氣質。而失去歷史路標的人們失去了感喟的能力,也漸漸遠離高貴。”
02.《尋找北大》分為六輯,其實可分可不分,可如此分也可不如此分,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什麼人寫了些什麼文章。第一輯,“樹猶如此”。其中有馮永鋒的《北大需要荒涼感》,這個偏執的環保主義者,在北大誕辰110年之際提出這樣的問題值得重視。
“其實每個人都需要些荒涼感,每個人身上也都時有荒涼感在泛起,在升騰。正是這種荒涼感讓人消解了身上的那些世俗氣、煙火氣、惡恨氣,讓人高潔起來、從容起來、寬廣深厚起來。而這種荒涼感時常會被生活的各種淤泥惡沙所掩蓋,需要時常增持和揭示,來自外界的呼應越多,荒涼感就越容易破土而出、拔地而起,成為你生命的重要元素。” 第二輯,“古來三五個英雄”,可能很少人知道這句詞出自辛棄疾,但這不重要,重要的是這輯講了些什麼。北大自來出奇才,出怪人,這常常看作是北大的特色,仿佛北大這個地方總是冷不丁會冒出幾個英雄來。本輯講的就是這樣一些奇人逸事。且看記述:有一次不記得是講什麼問題,他提到了1992年經濟體制改革以後,一位北大的教授從某棟教學樓上跳下去了。這時下面傳來了些許輕蔑的笑聲。劉先生面色凝重地說:“你們不要笑!人家敢為自己的信仰而死,你們敢嗎?”聲音不大,卻把整個教室鎮住了。 北大也是出詩人的地方,所以第三、四輯是“燕燕于飛”、“算詩人最相得”。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詩與酒不可分,與武俠,與人生也不可分。
“我慶幸自己在大一時讀了金庸。我和我的朋友們的許多做人的道理來自金庸,使我們在大事大節上不虧不亂;在個人生活中重情重義。當這些和北大的精神氛圍深深融在一起後,我明白一個人要以大寫的方式走過自己的一生,要獨自前行,無論落魄發達,都無改內心的激越情懷和平靜修遠,像那無名高僧一樣,走過大地,不留痕跡。”這是王憐花寫下的句子,與他當年的詩酒生活大有關係。
03.北大是理想的聖地,然而這塊淨土也不斷受到侵蝕。三角地、未名湖、老教授是提及北大必然要聯想到的。可是有一天三角地被淨化了,“據說將代以官方操控的電子公告屏。如爛瘡般的布告欄沒有了,三角地如此乾淨;可是再沒有一個地方,能夠敲打出金屬的空曠回聲。即使那回聲已爬滿鐵鏽,如今看來也彌足珍惜。”如果有一天,未名湖不再有詩聲朗朗;如果有一天,北大教授都是寶馬賓士出行了。我們還到哪去尋找那個令人激動的北大呢?
“尋找北大”,其實是尋找一種精神,一種傳統。正如洪子誠所說:“北大最值得珍惜的‘傳統’,是在一代一代師生中保存的那樣一種素質:用以調節、過濾來自外部和自身的不健康因素,在各種紛擾變幻的時勢中,確立健全的性格和正直的學術道路的毅力。這種素質的建立和傳遞,可以肯定地說,不僅來自於成功和光榮,也來自於我們每個人都經歷到的挫折,就如王瑤先生的人生和學術道路給我們所留下的深刻的印記那樣。”
04.為什麼請錢理群主編?在北大誕辰100周年時,這個自詡“蝙蝠”的學者卻充當了“烏鴉”的角色。十年後他的許多話應驗了。“北大失精神。” “這是北大之痛,更是中國之痛,也是我們每一個北大人、中國人之痛。因此,我們要從歷史的記憶與現實的搏擊中,喚回已經消逝和正在消逝的北大精神。” 05.1988年北大建校90周年,《精神的魅力》的讓經歷迷亂的國人對知識、對精神重新樹立起信心;1998年北大建校100周年,《北大往事》向世人展示出一個激情飛揚令人著迷的北大;2008年北大建校110周年,《尋找北大》直面喧囂,真實,沉重,而執著地尋找一方可以做夢的精神淨土。

媒體評論

“尋找北大”不是沉浸於“意淫”的氛圍中,而是一個嚴厲的提醒,一次對無孔不入、一統天下的“現代化”邏輯的反省和抗爭。在看似平民化的現實中,可能隱藏著更緊密的繩索;在貌似奔向解放的途中,可能潛伏著更深的牢籠。因而,“尋找北大”便不能不成為一種必要,以應對這場看似無形卻異常殘酷的戰爭。 --《中國青年報》
這是一本幾代人的北大記憶,從“30年代後”到“80年代後”,從各自角度和視角,描繪出大相逕庭,各異其趣的北大生活,或懷念不朽的五四精神,或記憶師長同窗的點滴往事,記述他們曾經有過的愛與恨,疼痛與幸福,狂傲與容易受傷的青春,他們的內省與反思。 --《新京報》
三十六位學者和作家的數十篇隨筆,如同一扇扇造型迥異的小窗,讀者從中可窺見“中國第一高等學府”“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發祥地”北大的很多個神秘角落,從而在心中拼接出一個完整的北大,並參與編者和作者對北大的紀念、反思與批判,一起為“文化學術的殿堂,自由思想的聖地”招魂……
--香港《文匯報》
這本書與通常的紀念文集風格氣味迥然不同,其最大的特色是所選文章追求文采、講求深度,要么激情飛揚,要么清通而有韻致,都力求文可讀,事可傳。
--深圳《晶報》
書中追憶了北大人生活中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在還原那些北大人多元的生命狀態和多樣的情趣追求的同時,也讓讀者感嘆今日大學的無趣和俗氣。
--《重慶晨報》

目錄

錢理群 序
樹猶如此
王立剛 北大最美的十棵樹
叢治辰 三角地
謝冕 依依柳岸
馮永鋒 北大需要荒涼感
胡續冬 草坪音樂記憶
陳順馨 48樓·大教室·師兄弟……
古來三五個英雄
塗駿 紀念與反思
洪子誠 “嚴”上還要加“嚴”
孔慶東 多情最數王憐花
陳恆舒 先生
石一楓 昌平園,實驗品,兩個人
嚴紹璗 我的老師們
燕燕于飛
清平 一個迷局
何蘊琪 我的年日窄如手掌
侯桂新 底氣
吳光富 失蹤的愛情
文珍 煮鶴焚琴記
算詩人最相得
吳曉東 只有一種生活的形式
王政 俠義北大
朱靖江 遲到的異端
朱靖江 北大醉魂
蒙木 逃課記
夢入少年叢
葉永烈 我的“化學情結”
洪子誠 一點往事
趙振江 燕園絮語
黃子平 喜歡閱讀
吳福輝 融入我的大學
武弘麟 宿舍雜說
吾道悠悠
張一璠 北大是一篇散文
許秋漢 未名湖是個海洋Ⅲ
溫儒敏 致中文系07屆畢業生的一封信
王光明 在邊緣重返自身
馬麗華 同屬於北大的理性與激情
戴錦華 去而復歸
錢理群 承擔,獨立,自由,創造
編後記

前言

錢理群序:北大失精神
本書以《尋找北大》為題,初讀以後,卻覺得似乎有些“題不對文”。因為書中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個清晰而具體的北大,何需“尋找”!如一位作者所說,這是“個人親身感受到”,個人心靈中擁有的“北大”,一百個北大人就有一百個“北大”。我讀本書,最感興趣的,就是本書包容了幾代人(從“30年代後”到“80年代後”)的北大記憶,不用說描述的北大生活大相逕庭,各異其趣,就是敘述的語言,語調,方式,都是絕不雷同,色彩紛紜的。“北大的偉大在於其豐富”:這話說得一點不錯。
但我們確乎又要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