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尋夢與歸來:敦煌寶藏離合史
- 外文名:Follow A Dream: Searching the Soul of Dunhuang Treasures
- 作者:劉詩平、孟憲實
- 題材:敦煌學學術史
- 出版時間:2023年6月
-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字數:525千字
- ISBN:9787559859525
- 文學體裁:紀實文學著作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成書過程,作品鑑賞,作品影響,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尋夢與歸來:敦煌寶藏離合史》是一部敦煌學學術史著作。上編“傷心敦煌”,回顧了百餘年來敦煌寶藏顛沛流離的往事,是一部“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中編“四海尋夢”,梳理了中國學者嘔心瀝血在世界範圍內搜羅資料,是追尋和研究國寶的尋夢歷程;下編“魂兮歸來”聚焦了敦煌學正式延伸為“敦煌吐魯番學”,並與絲綢之路緊密結合的歷程,是接力研究、讓寶藏“魂歸故里”的奮鬥曲。
作品目錄
上編·傷心敦煌 推薦序 前言:尋夢敦煌 引言 序章:新世紀來臨 第一章 小人物的大發現 第二章 斯坦因的中國護照 第三章 伯希和洞中挑寶 第四章 難言之痛:從敦煌到北京 第五章 大谷收集品的悲劇 第六章 勒柯克的終生遺憾 第七章 俄國人的神秘之旅 第八章 陷入困境的華爾納 第九章 斯坦因的最後出場 第十章 不是尾聲:王道士之死 | 中編·四海尋夢 第十一章 漫漫西天取經路 第十二章 敦煌學的東洋旋風 第十三章 敦煌劫餘傷心史 第十四章 歐洲尋夢之旅 第十五章 民族覺醒:西北考察之變 第十六章 藝術家的激情歲月 第十七章 政治家的人文情懷 第十八章 攝影家的敦煌影像 第十九章 學者的冷暖敦煌 第二十章 鐵馬叮噹:敦煌守護神 | 下編·魂兮歸來 第二十一章 新時代的國寶之光 第二十二章 幽暗歲月的花果凋零 第二十三章 港台學者的學術報國 第二十四章 日本敦煌學的第三波浪潮 第二十五章 大師相傳的法國敦煌學 第二十六章 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日本 第二十七章 中國敦煌學的崛起 第二十八章 藏經洞的百年檢閱 第二十九章 世界目光下的敦煌 第三十章 魂歸故土,重光於世 尾章 人類的敦煌 附錄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
成書過程
2023年,在敦煌藏經洞發現123周年之際,由劉詩平、孟憲實合著的《尋夢與歸來:敦煌寶藏離合史》(全三冊)面世,在接受半島全媒體記者專訪時,劉詩平表示,自己大學時就對敦煌情有獨鐘,《尋夢與歸來:敦煌寶藏離合史》是在2000年出版的《敦煌百年:一個民族的心靈歷程》基礎上進行了大量修訂和改寫,補充了最近20多年來敦煌最新學術研究成果,對敦煌寶藏與人物故事做了比較嚴謹細緻的學術考據,也融入了自己關於敦煌研究的思考,並歸納闡釋了每個時期的研究特色和重點。劉詩平表示,自己既是對百年敦煌學表達敬意,也希望做一個交流的平台和橋樑,讓讀者認識和了解敦煌,第一時間接觸到敦煌相關的研究成果。
從2000年的《敦煌百年:一個民族的心靈歷程》,到2023年一函三冊的《尋夢與歸來:敦煌寶藏離合史》,劉詩平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圍繞四個方面進行了修訂:其一,吸收和融入20多年來全世界敦煌文獻公布、敦煌學研究進展的成果;“進入21世紀,世界各國敦煌學的原始文書和藝術品繼續公布,各種敦煌學研究成果頻出。”劉詩平表示,“當初撰寫第一本書時,我們儘可能地吸收了學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但現在很多內容都需要改寫。”
其二,增加了敦煌石窟藝術和考古及其研究者的內容,使敦煌學兩大核心——敦煌石室遺書和敦煌石窟藝術及其研究者的故事儘可能較均衡呈現;“敦煌學的起源是敦煌藏經洞的發現和敦煌文書的流散,因此一開始主要表現為對敦煌文書及絹畫藝術品的研究。對中國學者而言,抗日戰爭開始後,一大批藝術家、學者來到敦煌,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敦煌藝術研究和考古成為敦煌學的另一個主要內容。很多藝術家和學者紮根敦煌,他們的故事同樣精彩和令人尊敬,因此這一版增加了這方面的內容。”
其三,增加近年來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內容,由此可看到一百多年來東西方文化交流與相互關係發生的變化;“敦煌學的發展,國際交流功不可沒,從敦煌壁畫的保護,到敦煌文書的公布、出版和研究,都離不開國際交流與合作。當年敦煌文書的流散是由於種種原因,國外一些探險家把中國的東西劫掠到了國外,分散到世界各地。經過一個多世紀後,世界各國更多的是交流和合作,一些國際學術會議的召開、分散在世界各地敦煌文書的出版、敦煌學研究的推進,合作是必不可少的。敦煌學的發展,是在學術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來競爭。這種競爭是互相促進、提升學術,而不像當年表現為‘劫寶’和中國文物的流失。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這20多年中國的敦煌學獲得了極大的發展,走在了世界敦煌學的前頭。這種改變,是敦煌學本身的改變,同時也是中國發展歷程的一個折射。”
其四,豐富圖片內容,儘可能讓圖片與文字互補,相得益彰。“第一版圖片用得非常少,這次把圖片內容豐富起來了,因為圖片很直觀,同時它也有文字不能替代的功能,有的時候一張照片可以做到‘一圖勝千言’,所以這一版增加了一百五六十張照片。圖片並不是文字的附屬品,而是跟文字一樣,也是主角,是圖文並茂、圖文互補。你讀完文字之後,再來看圖片,可能更有一些內容上的豐富,做到視覺上的另一種閱讀。”
在劉詩平看來,敦煌學的百年歷程,實質上就是十九世紀以來的全球化和中國的現代轉型的故事。“本次修訂幾乎涉及全書每個章節,同時增寫了5章和若干節內容,增加了約8萬字。變化最大的是本書下編,比較完整地講述了從‘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日本’到‘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世界’的過程。”
劉詩平撰寫和修訂這樣一本書的初衷,是想對百年敦煌學表達由衷的敬意,並向置身其中者致敬,做一個交流的平台和橋樑,讓讀者更好地認識敦煌、了解敦煌,第一時間接觸到一些敦煌學術研究成果。談及該書創作難點,劉詩平坦言,敦煌學如此豐富,他只是淺嘗輒止,“這不是一部全面的敦煌學史,而只是挑選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人和事。事實上,下編‘魂兮歸來’新增加的幾章,也只是豐富了百年敦煌學的發展歷程,對最新一代的敦煌學學者並沒有太多涉及,而這些中青年學者如今已是敦煌學的重要力量。”
作品鑑賞
劉詩平、孟憲實的《尋夢與歸來:敦煌寶藏離合史》,全面梳理了敦煌寶藏及敦煌學的前世今生。書中論述有根有據又不乏新意。比如在論述敦煌寶藏緣何會被西方探險家屢次巧取豪奪時,作者從比較視野出發,挖掘了其中的深層原因。“當西方湧現探險考察熱潮、考古學者在世界各地發掘時,中國還停留於傳統金石學階段,文人學者多熱衷於碑帖鑑藏與書畫題跋……對於列強組織對中國西北進行的大規模考察,當時也沒有什麼中國學者能夠看清其本質。”
於是,西方探險家集團紛至沓來,他們以敦煌為基點,輻射整個西北地區,非法盜挖劫掠了中國無數的文化寶藏。其中,自然以敦煌寶藏最為人熟知、影響最大。所以,才有陳寅恪對這一慘痛文化事件的悲憤之聲:“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
敦煌寶藏的離去,是清末民初屈辱歷史的縮影。歷史已無法挽回,將損失降到最低,並通過各種手段讓文物回歸祖國,成為一代代敦煌學者和國人的共同心聲。《尋夢與歸來:敦煌寶藏離合史》將學術文化界幾代人通過著書研究、攝影、繪畫等多重手段,將敦煌文化細緻研究並發揚光大,最終實現敦煌寶藏“尋夢與歸來”的艱辛歷程寫了出來。
與此同時,書中並未只寫海內外中國學者對敦煌寶藏的追尋與研究,而是兼顧外國研究者的研究,具有鮮明的國際視野。在作者看來,“敦煌和敦煌學的最大特性,是世界性和國際化”。通過絲綢之路,中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希臘文明在這裡交融,佛教、道教、景教、祆教、摩尼教和儒家在這裡匯聚。文明交匯的時代背景,誕生了敦煌藏經洞裡多種文字的書卷與經卷,孕育了莫高窟燦爛無比的石窟文化。而這些寶藏流向不同國度的不同博物館乃至私人手中,也注定了敦煌學必須具備現代意義上的國際視野。因此,作者按照時間與國別的順序,依次介紹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外國敦煌學家、藝術家及相關著作。作者以開闊的視野與堅定的文化自信指出:“敦煌石窟保護中的國際合作,頻繁的國際會議和學術交流,同樣顯示了莫高窟和敦煌學的國際化。世界性的敦煌學,在不同國家造就了一批世界性的學者。敦煌學的未來,在於交流和合作,在於創新與融合。”
21世紀,通過一代代敦煌學家的努力和廣泛深入的國際合作,流失海外的敦煌寶藏以各種形式回歸故里,幾度落後於西方的敦煌學研究也已處於世界先進水平。恰如書中所說,通過敦煌,“人們看到了盛唐前後幾個世紀裡中華民族的開放心態和中華文明的包容精神,看到了一個開放而強大的中國對世界所能做出的貢獻。”
作品影響
- 榮譽表彰
2024年1月6日,《尋夢與歸來:敦煌寶藏離合史》入選2023年度光明書榜。
出版信息
書名 | 作者 | 出版地 | 出版社 | 出版時間 | ISBN |
---|---|---|---|---|---|
尋夢與歸來:敦煌寶藏離合史 | 劉詩平、孟憲實 | 桂林 |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2023年6月 | 978-7-5598-5952-5 |
作者簡介
劉詩平,新華社高級記者,1969年生於江西德安,畢業於武漢大學和北京大學,1997年進入新華社工作,先後在北京、香港等地從事新聞報導。其中,在新華社國內部和中央新聞採訪中心,擔任過金融、財稅、鐵路、科技、海洋、測繪、氣象、水利等領域跑口記者。多次赴長江黃河、南水北調、絲綢之路、可可西里、南海西沙等地調研採訪,多次赴南北極、五大洋採訪拍攝。
孟憲實,1962年出生,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專業方向為隋唐歷史、敦煌吐魯番學。曾在新疆工作多年。著有《漢唐文化與高昌歷史》(2004年)、《敦煌民間結社研究》(2009年)等專著,與榮新江、李肖共同主編《新獲吐魯番出土文獻》(2008年)。在《歷史研究》《北京大學學報》等學術雜誌上發表論文一百二十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