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生背景
自1474 年世界上出現第一部
專利法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美國專利與
商標局(U SPTO ) 將專利定義為一種發明, 是發明人智慧財產權的許可。專利作為社會鼓勵發明創造、推動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的一種法律制度而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迄今全球已有4700 萬件專利, 且全世界現每年新增100 多萬件專利文檔。由於企業可以通過開發技術、申請專利來獲得成果的生產、銷售的獨占權, 從而建立自身的競爭優勢, 因而專利數量的增長才如此之迅速。
專利數據雖不斷累積增多, 但人們並未很快意識到它能轉化為競爭情報的潛在價值。隨著
技術發展不斷加快的步伐, 技術對企業生存和
競爭策略來說顯得越來越重要。技術進步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市場的轉變, 新的領先技術快速催生出新的市場領域, 而舊的市場則很快被淘汰。面對技術的快速變化步伐, 而已往的戰略與競爭分析方法無法很好地預測其發展趨勢的情形下, 企業決策者們開始找尋摸索能夠有效地管理企業內部技術源、監控外部
技術環境的新方法。正是在這種情況下, 人們發現專利作為發明創造其本身包含著技術創新價值, 分析大量的專利數據可以很好的把握技術動態、了解技術競爭力。
專利分析方法最初的產生是比較緩慢的。Seidel 於1949年第一個系統地提出專利
引文分析的概念, 他指出專利引文是後繼專利基於相似的科學觀點而對先前專利的引證,Seidel 同時還提出了高頻被引專利其技術相對重要性的構想。然而, 直到1981 年, 他的構想才為人們所逐漸證實。20世紀90 年代後隨著信息技術、網路技術與
專利資料庫的不斷發展、完善, 專利分析法開始真正適用並套用於企業戰略與競爭分析之中, 其方法體系開始不斷建立和完善。
戰略套用
技術是市場中占主導地位的競爭參數, 專利分析所針對的正是競爭性技術情報源, 專利分析的價值已被下列的戰略套用廣泛證實:
①技術競爭分析: 通過分析競爭對手所擁有的全部專利或分析該技術領域的全部專利, 可以確定競爭對手的相對競爭地位及其相對的技術性競爭優勢、劣勢。
②整合S - 曲線分析: 通過整合S- 曲線分析, 可早期預測競爭對手的未來
技術戰略趨勢。
③新
風險評估 : 通過專利分析確定競爭對手的優勢及劣勢後, 公司可選擇性買賣合適的專利技術, 以輔助進行擴張和
分散風險的決策。
④專利投資組合管理: 通過專利分析可以輔助決策專利許可、出售、聯合風險開發等。
⑤研究與開發管理: 專利分析可發現具有競爭力的先進技術, 以最佳化自身R&D 項目。
⑥產品領域和市場監督: 通過跟蹤競爭對手的專利申請領域及範圍等狀況, 可發現競爭對手動向、技術開發及競爭性加入。
⑦兼併與收購分析: 通過專利分析可輔助M &A 的決策以增強公司的技術基礎力, 並減少技術威脅。
⑧
價值鏈分析 : 可分析供應商與客戶的專利活動情報, 觀察價值鏈中各個環節的潛在變化, 輔助公司作出相應調整決策。
專利分析為企業的戰略決策提供了廣闊的套用前景。企業在進行專利分析中不斷從專利數據中挖掘出更多有價值的
競爭情報, 從而通過多方面的戰略套用為企業決策服務。
例如: 20世紀80年代進行的一項全球硫化鈉電池產業的專利分析, 通過對1966~ 1982 年間284 件相關專利進行了統計、組合、分析, 在技術競爭分析中, 統計出各公司專利申請的領域及專利的技術價值, 發現在電解質、外觀設計領域中Ford、GE、Chloride Silent Power三個企業申請的專利數量最多且平均被引用率相對較高, 因而它們在這兩個領域中技術競爭實力相對較強, 是市場的主導。在進行新
風險評估中, 發現Ford 與Chloride Silent Power兩家企業間存在著技術優勢的互補性, 因而兩家公司可以通過合作如聯合風險開發等來取長補短, 從而減少投資風險、增強自身競爭實力; 同時分析發現
GE公司1982 年後退出了該技術領域, 可將其相應的專利技術進行轉讓, 相關企業可與GE公司協商來收購其有價值的專利技術。
分析指標
簡介
多年來, 人們通過不斷摸索專利分析的方法並找尋更好的分析指標, 使分析方法及指標體系已日趨完善。國外進行專利分析的方法和指標已能夠較好地客觀評價專利數據, 充分挖掘其中的戰略競爭情報, 為企業戰略決策帶來有價值的參考。
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又稱統計分析,主要是通過
專利文獻的外表特徵進行統計分析,也就是通過專利文獻上所固有的標引項目來識別有關文獻,然後對有關指標進行統計,最後用不同方法對有關數據的變化進行解釋,以取得動態發展趨勢方面的情報。
(1)統計的對象與角度
①統計對象一般是以專利件數為單位。
②統計可按專利分類、
專利權人、年度、國別等從不同角度進行。
當按分類對
專利信息進行統計時,根據各個領域內專利數量的多寡,可得知哪些科技領域的發明行為景為活躍,哪一種技術將得到突破,哪些是即將被淘汰的技術。
如果對專利信息按國別進行統計,就可以發現被統計國家的科技發展戰略及其在各個領域所處的地位。這種統計結果有助於人們了解某一時期各國科研和開發的重點。
如果對專利按專利權人進行統計,可以發現某個領域重要的技術擁有者,或者哪個公司在該領域的具有重要地位。
(2)統計的主要指標
①專利數量。某一技術類別的專利數量可以用於衡量這一技術領域技術活動的水平;而某一公司或某
專利權人歷年申請的專利數量反映了其技術活動發生、發展的過程及發展趨勢等。利用專利數量可以進行各國在不同時期、不同領域技術活動產出和謀求
工業產權保護意向的比較。
②
同族專利數量。某一發明的同族專利數反映了這個公司專利申請地域的廣度,也反映了此發明的潛在價值——由於需要翻譯和專門的法律幫助等費用,在國外
申請專利比在自己國家要昂貴得多,只有那些被公司認識到最有
商業價值的發明才會在多國申請專利,以便保護今後的投資和產品輸出的獨占權。
③專利被引次數。某一專利被後續專利引用的次數可以反映此專利的重要程度,因為一項重要的專利出現以後,會伴隨出現大量的改進專利產生,這項重要專利會被改進專利重複引用。引用情況揭示了專利之間的聯繫,可用於跟蹤對應於不同技術的專利網路,發現處於不同技術交叉點上的專利。可惜的是我國的
專利資料庫不能提供專利的被引次數,這不能不說是個缺憾。
④專利成長率。專利成長率測算的是專利數量成長隨時間變化的百分率,可顯現技術創新隨時間的變化是增加還是遲緩。例如專利季成長率是將一企業於某季所獲得的專利數量與前一季所獲得的專利數量相比較,計算出該季所獲專利較前一季增減幅度的百分比率。專利年成長率測算的是和上一年相比專利增長變化的百分比,用來衡量技術活動發展的變化狀況。
⑤科學關聯性。科學關聯性測算的是專利(標的專利)所引證的科研學術論文或
研究報告數量,該指標衡量的是專利技術和前沿科學研究關係。科學關聯性的數值具有產業依存性:機械行業的科學關聯性平均數值將近為零,而高科技生化產業可能高達15。
⑥技術生命周期。技術生命周期測算的是企業的專利在其申請檔案扉頁中所引證專利技術年齡的平均數。因此技術生命周期可以這樣理解:是最新專利和最早專利之間的一段時間。如果技術生命周期較短,意味著正在著力研發一門相對較新的技術,而且這門技術發展創新的非常快。技術生命周期具產業依存性,相對熱門的產業技術周期較短,如電子類的約3~4年,而製藥類的約為8~9年,造船類的可能長達15年。
⑦專利效率。專利效率測算的是一定的研發
經費支出所創造的專利數量產出,此項指標用來評估企業在預定時間內專利數量產出的科研能力和
成本效率。專利數量產出的越多,專利效率越高,則企業的技術研發能力越強。
⑧專利實施率。專利實施率能否被有益地實施、能否帶來科技創新對於那些還未實施的專利技術來說還是一個未知數。一般的發明專利的實施都還要經過一個開發過程,而開發不是都能成功的,有不少發明專利技術在開發過程中因技術難點解決不了或在現有技術條件下達不到預期效果,不得不半途而廢或最終放棄。可以通過技術性能、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市場因素、產業化開發和生產能力、
巨觀環境以及產業化風險等多個角度對發明專利的實施進行衡量。專利實施率越高,則專利對於
技術發展、技術創新做出的貢獻越大,和技術發展結合得越緊密。我國的專利實施率僅僅維持於30%左右,遠遠低於歐美日各國的水平。
⑨產業標準化指標。在跨產業橫向比較的時候,產業之間的差異給不同產業之間的專利指標數值的比較帶來了麻煩,為此需要使用產業標準化指標。產業標準化指標的數值是將一個企業的指標值除以企業所在產業該指標的平均值得出的。例如,在化學產業有30家企業,它們的科學關聯性的平均數值為3.7,那么每一個化學企業科學關聯性的標準指標值應該是通過各企業科學關聯性的指標值除以3.7得到的。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消除不同產業所帶來的不同影響,進而找出每個產業內表現最好的那個企業。
(3)統計的主要內容
①專利技術按時間的分布研究。即以時間為橫軸、專利申請量(或批准量)為縱軸,統計專利量隨時間的變化規律,一般用於趨勢預測。
任何技術都有一個產生、發展、成熟及衰老的過程,歷年申請的專利數量、專利引文數量變化可以確定該技術的發展趨勢及活躍時期,為科研立項、技術開發等重大決策提供依據。而對不同技術領域的專利進行時間分布的對比研究,可以確定在某一時期內,哪些技術領域比較活躍,哪些技術領域處於停滯狀態。
②專利技術按空間的分布研究。即通過不同公司、企業間的專利數量對比,來反映他們的技術水平與實力。空間分布一般用於識別競爭對手,分析其技術策略等。
將某一技術類別的專利申請按
專利權人進行統計,可以得到某項技術在不同公司或企業間的分布,了解哪些公司或企業在該領域投入較多、專利活動較活躍、技術水平較領先;而對不同技術類別各公司的專利
頻數進行統計,可以了解各公司最活躍的領域,即其開發的重點領域。另外,通過檢索某一專利的
同族專利,可以得到這些專利申請的地理分布,從而判斷其
商業價值,了解某公司技術輸出的重點領域;也可以為技術引進提供依據,為產品出口避開對方的保護區提供情報。
①技術生長率 V:V =a/A。
其中a:當年
發明專利申請數(或批准數);A:追溯5年的發明專利申請累積數(或批准累積數)。連續計算數年,v值遞增,說明該技術正在萌芽或生長階段。
②技術成熟係數α :α =a/(a + b)。
其中a同上,b為當年實用新型專利申請數(或批准數)。連續計算數年,α值遞減,反映技術日趨成熟。
③技術衰老係數β:β=(a + b)/(a + b + c)。
其中a、b同上,c為當年
外觀設計專利或
商標申請數(或批准數)。連續計算數年,β值遞增,預示該技術日漸陳舊。
④新技術特徵係數N:N=V2+α2。
其中V為技術生長率,α為技術成熟係數。是反映某項技術新興或衰老的綜合指標,N值越大,新技術特徵越強,預示它越具有發展潛力。
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也稱技術分析,是以專利的技術內容或專利的“質”來識別專利,並按技術特徵來歸併有關專利使其有序化。這和統計分析僅依靠
專利文獻外表特徵是有很大區別的。定性分析一般用來獲得技術動向、企業動向、特定權利狀況等方面的情況。可以從發明的用途、原理、材料、結構和方法等5個方面來考慮重要專利的內容,並將重要專利按照內容的異同分類。如果專利內容以原理為主,說明這項技術尚未成熟;如果專利內容以用途的多樣性為主,則說明技術已能實用。另外,將某技術領域各主要公司的專利按專利內容列表分析可以看出各公司的技術特色及開發重點; 將有關專利按技術內容的異同分成各個
專利群,對某一公司擁有的不同專利群或對不同時期專利群變化情況進行分析,可以對某項技術或產品發展過程中的關鍵問題、今後發展趨勢及套用動向、與其他技術的關係等進行分析與預測。
由於涉及到技術的具體內容,
定性分析的工作比較繁重、複雜。至於用定量分析還是定性分析,應視所希望解決的問題和掌握的專利數據而定。事實上,經常需要將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結合起來才能達到好的效果。比如,可先通過定量分析確定哪些公司在某一技術領域占有技術優勢(專利申請量或批准量可以反映技術活動水平),辨別這一技術領域的重要專利(某一專利被後續專利的引用數反映專利的重要性),然後再針對這些公司的重要專利進行定性分析。
專利信息的定量分析與
定性分析,一個是通過量的變化,一個是通過內在質的變化來反映技術的發展狀況與發展趨勢。兩者既有區別,又存在必然的聯繫。量的分類需要根據質,質的體現又要通過量。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將兩者配合使用會獲得更好的效果。
專利分析的指標較多, 利用不同的指標可以從不同角度客觀評價專利數據。許多國外的專利諮詢機構都已建立了自身的一套完備的分析指標體系, 如美國摩根研究與分析協會、CHI 研究中心等, 他們在分析中結合利用多個分析指標, 綜合評價專利數據。現將部分常用的分析指標列於表2 之中。
與國外較成熟的專利分析方法及指標體系相比, 國內對專利分析的重視度仍不夠、利用較少, 分析中對專利信息資源的加工程度較低, 且
專利資料庫中對專利的引用情況沒有記錄, 以至於一些重要的分析方法如專利
引文分析及其相應指標都無法利用, 最終導致專利分析的價值在國內的企業戰略中沒能得以充分發揮。然而我們應該看到專利分析對企業的戰略決策確實有著很好的輔助預測作用, 因此國內開展專利分析應學習借鑑國外分析方法及指標, 加深對
專利信息的加工, 建立專利引文等資料庫, 更好地發揮專利信息的價值, 為企業戰略競爭服務。
缺陷與不足
專利分析的價值已被許多企業戰略套用的實例所證實,但也不能過高地估計其分析的準確性及優越性, 專利分析在實際的套用中還存在一些缺陷與不足。
首先, 專利數據並不能完全代表整個領域的創新活動。這是由於一方面並不是每一個專利都具有商業創新價值, 另一方面, 不少企業選擇保守商業秘密來保護其發明創新技術, 這些都是無法通過單純的專利分析來發現的。
其次, 專利分析存在著固有的時滯, 這是因為申請日期和公開日期之間通常有18 個月的間隔, 對於一個在進一步開發與現有產品相關的專利技術的企業來說, 這個時滯將直接影響專利分析預測結果的準確性。
再次,專利申請只是複雜
企業活動的一個方面, 因此單純的專利分析並不能完全準確地評價企業現狀及其活動。鑒於專利分析仍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 因此我們在利用專利分析的時候, 應與其他經濟數據、技術文獻等競爭情報源配合起來, 才能有助於企業更好的實施專利戰略, 輔助企業在市場競爭作出正確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