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豐魔術(河南省寶豐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寶豐魔術(河南省寶豐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寶豐魔術,是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趙莊鎮的傳統技藝,其歷史悠久,始於春秋,興於唐宋,繁衍於明清,昌盛於當代。

2021年5月24日,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編號:Ⅵ-8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寶豐魔術
  • 批准時間:2021年5月24日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非物質文化遺產
  • 申報地區: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 
  • 序號:1313 
  • 項目編號:Ⅵ-82
魔術起源,魔王說,漢磚說,文物說,謀生說,項目簡介,分布地區,傳承保護,保護措施,傳承人物,價值意義,社會影響,事業發展,重要活動,

魔術起源

魔王說

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汝河南岸附近有個魔家營村,裡面住著位大將軍。其人身高八尺,紅臉黃髮,走起路來健步如飛,聲如洪鐘大呂般響亮。雖然外貌長得稍有古怪,但是卻有一身的好武藝。在戰場上不僅能英勇善戰,而且戰術變幻莫測,因此當地百姓稱呼其為“魔王”。“魔王”懂得幻術和魔法,曾經利用這項技能大敗前來攻擊村子的土匪們,為此深受百姓們的敬仰和愛戴,從此聲名大振。當魔王死後,魔家營村的村民為了感激他所做的貢獻,就把魔王的靈樞安葬在村子東南的一塊滴瀝,稱之為“魔王家”,並且立碑歌功頌德,讓後世人民知道其功績。到了明朝的時候,朝廷曾經派兵駐屯在這個地方,村名也改為了魔冢營,這就是“魔王”的傳說。“魔王說”從側面印證了寶豐縣域早在 2000 多年以前就有魔術和幻術的出現,也可以說是趙莊魔術或寶豐魔術的雛形。

漢磚說

在20世紀80年代,考古學家曾在吳門行政村寄料自然村發現了一塊漢磚,上面刻有雜耍和戲法的表演圖案,這一出土發現恰恰說明了漢代時寶豐縣域內已有民間魔術表演。而秦漢時期的魔術表演又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生活上的,也就是我們通常在史料記載中看到的“巫術”;一種就是文藝上的,即後世說的百戲藝術。前者主要表現為一些奇人異事的記載,比如漢代發生在皇宮內的件使對中的棋子發生自動躲避追逐的“奇蹟”;而更多的“巫術”記載更是見諸於古代史料當中,甚至被當作統治者糊弄百姓的把戲,類似於我們今天層出不窮的花樣小魔術。後者所講的“百戲藝術”,比較著名的如“魚龍漫衍”,這是兩個不同的百戲表演。特別是“魚龍”的表演更是接近於今天的大型魔術,魚龍互化,出水嬉戲,觀賞性十分強烈,成為後世魔術表演的範本。除了這兩種魔術表現形式外漢代由於兩條絲綢之路的開闢,與國外交往日漸融洽,因此也引進了當時國外傳來的魔術表演。《魏略》和《後漢書·西南夷傳》均記載了當時羅馬和緬都有魔術藝人們跟隨官方進貢使團來大漢為皇帝表演的景象。因此吳門行政村發現的這塊刻有雜耍戲法表演圖案的漢磚是符合我國秦漢時期魔術發展環境的。

文物說

歷史記載,唐憲宗在位時期,當時的寶豐縣域就有 50多家木偶魔術團存在了。民間魔術團體的廣泛出現與當時統治者重視佛教有關,更是受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魔術發展的影響,魔術表演越來越趨向大眾性和專業性,形成了具有自己本土特色的魔術表演內容。自從公元316年西晉被滅亡之後,中國又陷入了五胡亂華,南北對峙的分裂局面當中,各民族迅速大融合,給中原漢族帶來了具有西域特色的新穎技藝,其中就有大量佛僧所帶來的西域幻術。因此唐宋時期承接魏晉南北朝的魔術發展過程,不可謂不盛行,而寶豐縣域也不例外。唐宋年間建立的魔冢營孟水寺,是當時境內比較著名的佛教聖地,香火一直都很旺盛。在其大佛殿前的一道牆壁上,曾發現了幾組民間魔術圖畫。除了這組壁畫外,出土於魔冢營村內的一件瓷枕也可證明。經過文物鑑定,這件瓷枕上繪有《吞劍》表演圖案與當今趙莊鄉的民間藝人所表演的《吞劍》內容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由此可見,唐宋時期寶豐縣域的民間藝人表演魔術也漸趨流行。再加上前文分析“馬街書會”起源時,筆者曾經提到過宋代是民間藝術活動發展的高潮時期,專業的表演交易場所——“瓦舍”的出現,也使得眾多民間魔術表演者大量湧現。

謀生說

元末明初時,因為北方的戰亂頻仍,天災不斷,寶豐縣域內的百姓們貧困交加,為了生存下去,他們只好拖家帶口,憑藉手中的一點小技巧南下謀生計,比較常見的方式就是變戲法和玩提偶。他們與其他魔術表演藝人們一起切磋技藝,也學會了一些新的民間小魔術,至此收入大增,填飽肚子基本上不成任何問題。而在明代藝人們從事魔術表演的方式主要有三種一一“撂地”“廳堂”和“行香走會”,而在其中又以“撂地”為主。“撂地”又稱“撂明地”,或是以家庭為中心組織成班子,或是單人自主賣藝,平日散布於城裡鄉間掙點日常費用,每逢集會就紛紛涌至集中。因此寶豐縣域內南下江南躲避災亂的民間魔術表演藝人們,就開始以“揮地”和變戲法為謀生的重要手段,其中就以周營村的藝人居多。當時有句民謠十分形象地描述了這種真實景象:“地主逼苛捐,百姓遭災年,擔著木偶下江南。白天吃的百家飯,夜裡睡的無邊床。”
(參考資料)

項目簡介

幻術(寶豐魔術)是寶豐縣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古稱“幻術”“障眼法”“魚龍百戲”,俗稱“變戲法”。是依靠靈活運用光、聲、電等物理和化學的多種科學原理,用極敏捷使人不易覺察的手法和特殊的裝置將變化的真相掩蓋,造成離奇巧妙的表演形象的一門藝術。可分為手彩魔術、機關道具魔術、光學魔術、化學魔術、數學魔術、戲劇魔術、舞蹈魔術、心理魔術、滑稽魔術、氣功魔術等。

分布地區

幻術(寶豐魔術)主要分布在以趙莊鎮為中心,並輻射到縣域肖旗、商酒務、石橋等全縣14個鄉鎮及周邊市、縣、鄉鎮。目前全縣共有魔術演藝團體1400多個,演員5萬多人,演出足跡遍布全國三十多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及俄羅斯、韓國、越南、緬甸、泰國、新加坡等周邊國家。

傳承保護

保護措施

傳承人物

丁德龍,2021年12月24日,被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選入河南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靳全亮,2021年12月24日,被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選入河南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

價值意義

幻術(寶豐魔術)有著深厚的民眾基礎和世代傳承的特點,具有很深的歷史文化價值、藝術傳承價值和社會功能價值,是一部優秀民間文化傳承發展史,是中華民族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文化價值。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解當地民間魔術藝人演藝、生活、傳承活動,不僅可以研究當地農民生產生活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而且對探討中國民間魔術藝術的發展提供豐富詳實的一手資料。
藝術傳承價值。幻術(寶豐魔術)現保留的傳統節目、表演功夫和道具製作工藝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和藝術瑰寶。
社會功能價值。幻術(寶豐魔術)的精彩演出已成為民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對豐富活躍人民民眾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社會影響

事業發展

寶豐縣有演出團體1400餘家,從藝人員5萬餘人,年演藝收入10億餘元,形成了頗具規模的民間文化產業,這種以非物質的生產方式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創舉,被中宣部文化部稱為“寶豐文化現象”。如今“魔術+”文化經濟新業態蓬勃發展,寶豐魔術成為寶豐一張靚麗的文化名片。

重要活動

寶豐魔術大會自明萬曆二十五年年延續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寶豐魔術大會自1966年一直由魔術藝人自發組織實施,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縣、鎮政府為搶救傳承發展魔術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堅持政府扶持、藝人自願的原則,年年組織民間藝人舉辦魔術大會。其目的是為趙莊鎮、寶豐縣乃至全國各地的魔術藝人搭建一個切磋交流、共同提高的平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