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書於治平二年(1065)。紙本。行書,信札一則。凡4行,計42字。23厘米×17.7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帖又名《致杜氏五札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寶月帖
- 規格:23厘米×17.7厘米
- 書:蘇軾
- 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杜氏者,即當時收藏此札的杜唐弼其父、祖輩。此帖乃是東坡致唐弼曾祖父杜君懿札。唐弼將之並所藏其它蘇氏一門墨跡給中山王安中觀看題跋。王安中遂跋道:“唐弼杜氏自其曾大父四世與眉山三蘇游,書帖俱存。紹興癸丑中秋,安中過惠州,登白鶴峰,拜東坡像。觀壁間詩文:則皆後人追書。求公翰墨已不可得。後十二日,邂逅唐弼於潮陽,出此卷相示。二翁兩孺千載不沒之氣,凜凜在目。猶恨獨無叔黨字畫。方求類於舊門,顧小坡之不在。龍駒已逝,駿骨萬金。亦可為嘆息也。”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陽曲人。進士及第,宣和中拜尚書左丞。靖康初貶單州團練副史,象州安置。紹興初,復左中大大。子辟章知泉州,迎安中往?未幾卒,年五十九。算來,跋此帖應是王安中從象州往泉州途經惠州、潮陽時事。跋中所謂“二翁”,自是指蘇軾、蘇轍兄弟;“兩孺”即指蘇邁、蘇迨;“叔黨”,即蘇過。《蘇氏一門法書》中有蘇過,而無蘇迨,徐邦達先生考此已非唐弼時原物了,蘇迨之帖已拆除,而補上蘇轍致王鞏數札已是清代之事。
此帖中“大人”,應指東坡之父蘇洵;“寶月”,即指東坡族兄僧惟簡;“令子監簿”大概指杜道源,吳殲跋云:“明允(蘇洵)友君懿而兄事之,道源以父任簿其官。”東坡書此帖時,父親尚在世。文中雲“催了《禮書》事”,這《禮書》即蘇洵參與編纂的《太常因革禮》一百卷。《續資治通監》卷六三英宗治平二年九月辛酉:“提舉編纂禮書、參知政事歐陽修奏,已編纂書成百卷,詔以《太常因革禮》為名,賜修等銀帛有差。”又,歐陽修《故霸州文安縣主簿蘇君(明允)墓志銘》:“為《太常因革禮》一百卷,書成方奏未報,而君以疾卒。實治平三年四月戊申也。”談《禮書》事,必在治平三年蘇洵死前,且在治平二年九月書成之前。故定為治乾二年初書此帖為宜。孔凡禮將此札編人《蘇軾文集·軼文彙編》時歸人《與杜道源五首》中,有誤。因為治乎二年,杜道源之“令子”杜孟堅尚年少,未能“監簿”。
此帖筆法峻健銳利,應為早年書,是東坡存世墨跡的肇始之作。
釋文 大人令致懇,為催了《禮書》,事冗,未及上問。昨日得寶月書,書背承批問也。令子監簿必安勝,未及修染。軾頓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