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應慈姑,江蘇省寶應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中國栽培的慈姑按照球莖的形態和顏色可分為黃白慈姑和青紫慈姑兩種類型。黃白慈姑球莖卵圓形或扁圓球形,皮黃色或黃白色,肉質較松,基本無苦味二耐貯性較差。生長較快,抗逆性較差。青紫慈姑球莖近圓球形,皮青色或青色帶紫,肉質較緊密,稍有苦味。耐貯性好。生長速度中等,抗逆性較強。寶應慈姑屬青紫慈姑,表皮青色帶紫,肉色乳白,肉質緊密,入水即沉,熟食鮮美爽口、味苦回甘。
2011年11月2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寶應慈姑”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寶應慈姑
- 產地名稱:江蘇省寶應縣
- 品質特點:皮青肉白、味道鮮美、營養豐富
- 地理標誌: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農業部公告第1675號
- 批准時間:2011年11月22日
產品特點,生物學特徵,外在感官,內在品質,藥用價值,安全要求,產地環境,氣候情況,水文情況,土壤地貌,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生物學特徵
寶應慈姑主栽品種為寶應紫圓,又名哼老烏。原產江蘇省寶應縣,在鹽城、南通等鄰近市、縣都有栽培。部分產品出口日本。中晚熟。當地於4月下旬到5月上旬育苗,6—7月定植大田,10月底開始採收。株高80—l00厘米,葉寬,色深。球莖近圓球形,高和橫徑都是4—5厘米,皮青紫色,肉白色,單球重25—40克,肉質緊密,略帶苦味,品質較好;耐貯藏。對慈姑黑粉病抗性強。每公頃產12750—18750千克。
慈姑性喜溫暖、水濕,不耐霜凍和於旱;耐肥、喜光,要求土壤保水、保肥力強。
溫度
慈姑球莖頂芽在15℃以上才能萌發,25℃萌發較快,葉片生長以25—30℃為最適,抽生匍匐莖和球莖膨大以20—25℃為最適。溫度過高,超過30℃,球莖頂芽易提早萌發,不利於貯藏過冬。溫度過低,低於15℃則球莖停止膨大。球莖休眠過冬,以保持7—12℃為宜,過高、過低都不利於貯藏。
水分
慈姑為淺水性植物,一般萌芽生長期水位以3—5厘米為宜,最深不宜超過15厘米;旺盛生長期水位加深到15—20厘米,最深不宜超過30厘米;結球期水位不宜過深,應適當落淺,以10—15厘米為宜;進入休眠期保持田間一薄層淺水或潤濕過冬即可。
土壤營養
慈姑較耐肥,要求土壤軟爛、肥沃,以富含有機質的壤土或黏壤土為好,要求土壤含有機質在1.5%以上。漏水漏肥的沙土和過於緊實的黏重土壤都不適宜慈姑的生長。對肥料要求為氮、鉀並重,配合適量磷肥,以保證植株健壯生長和結球良好。
光照
慈姑喜光,要求日照充足。但在萌芽生長期較耐遮蔭,到植株進入結球階段則需充足的光照,才能提高光合效率,達到優質高產。慈姑屬短日照植物,長日照有利於莖葉生長,短日照有利於球莖的充實膨大。
外在感官
寶應慈姑球莖近圓球形,頂芽基部縮縊明顯,表皮青色帶紫,肉色乳白,肉質緊密,入水即沉,熟食鮮美爽口、味苦回甘。
內在品質
寶應慈姑約含碳水化合物>30%、蛋白質5%—6%、脂肪0.4%—0.5%,具有低脂肪,而富含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的特點,營養豐富;同時富含秋水仙鹼等多種活性物質,具有一定藥用價值。
藥用價值
慈姑,《本草綱目》稱其“達腎氣、健脾胃、止瀉痢、化痰、潤皮毛”,中醫認為茨菇性味甘平,生津潤肺,補中益氣,對勞傷、咳喘等病有獨特療效。它主要成份是澱粉、蛋白質和多種維生素,富含鐵、鈣、鋅、磷、硼等多種活性物所需的微量無素,對人體肌能有調節促進作用,具有較好的藥用價值。
安全要求
寶應慈姑產品符合《無公害農產品慈姑》(DB32/T657—2004)的標準要求;生產執行《慈姑生產技術規程》(DB32/T868—2005)。
產地環境
氣候情況
江蘇省寶應縣位於亞熱帶北緣,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氣候溫和,日照充足,四季分明,雨水豐沛,年平均降水量966毫米,日照2181小時,輻射總量為114.4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氣溫14.4℃,全年無霜期260天。
水文情況
寶應縣境內河湖密布,有寶應湖、白馬湖、范光湖、射陽湖、廣洋湖、和平盪、獐獅盪、綠草盪、三里盪等,素有“五湖四盪”之稱,水面257.69平方千米,濕地73.4萬畝,水資源總量約1.6億立方米,水質達到或超過國家Ⅲ類水標準,水面和濕地面積為里下河地區較多的縣份。優良的地表水源和廣闊的濕地為寶應慈姑提供了優越的生長環境。
土壤地貌
寶應縣東盪地區屬湖相沉積平原,地勢低洼,土壤為沼澤土或潛育型水稻土,pH值在6.5—7.0之間,有機質30—50克/千克、全氮1.5—2.0克/千克、有效磷8—12毫克/千克、速效鉀130—160毫克/千克,土層深厚、土壤肥沃,適宜寶應慈姑生長。
歷史淵源
慈菇,又稱剪刀草、燕尾草、蔬卵,屬澤瀉科,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在連城已有百餘年種植史,縣誌中有莽菇,即慈菇也,味甘而帶苦和慈菇,俗稱蔬卵。原產中國,南北各地均有分布,南方栽培較多。
寶應——中國慈姑之鄉。在寶應,關於慈姑,有這樣一個傳說:古時寶應常常遭遇水災,莊稼經常失收,許多百姓被活活餓死。觀世音菩薩知道這件事後,就派一位叫慈姑的仙女下凡察看,救民疾苦。慈姑長得美麗端莊,而且心地善良,她見農田變成汪洋,百姓都在挨餓,便到處去尋找食物,終於在很遠的地方找到了一種不怕淹的水生植物,它的根莖上結了許多球果,可當食物充飢度命。她如獲至寶,便把它挖起運回寶應,路上幹了她就用淚水滋潤它。她把這植物栽在寶應的湖盪邊,教會人們栽培方法。從此以後每遇大水年成莊稼失收,人們就拿這植物來充飢,為紀念這位仙女,人們便叫它“慈姑”。
據《寶應縣誌》記載,寶應慈姑主產區屈舍村種植慈姑歷史悠久,全村900戶農民都有種植慈姑的傳統。最盛時期,屈舍村種植的慈姑面積占全縣50%以上,絕大多數農戶靠長慈姑走上發家致富的道路。
2001年,屈舍村成立“寶應縣紫圓慈姑產銷專業合作社”。
2011年12月12日,寶應縣慈姑協會舉辦“紫圓”慈姑精品上市發布會,這是寶應縣首次舉辦的大力拓展寶應慈姑銷售市場的宣傳活動。
生產情況
2011年,寶應慈姑種植面積6667公頃,總產量10萬噸,產值達2.5億元。
2013年,寶應慈姑種植面積達2萬多畝,全縣慈姑加工企業年加工慈姑5萬噸左右,出口創匯5000萬美元。
2018年,寶應慈姑種植面積達5萬多畝,年產量達6萬多噸,產品銷往全國各地,還遠銷日本、韓國和東南亞地區。
產品榮譽
2011年11月2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寶應慈姑”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2018年,農業部優質農產品開發服務中心公布了《2017年度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寶應慈姑成功入選,為揚州市唯一入選品牌。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寶應地處江蘇省中部,是揚州市的“北大門”,東接建湖、鹽城、興化,南連高郵,西與金湖、洪澤隔寶應湖、白馬湖相望,北和淮安毗鄰。縣域東西長55.7千米,南北寬47.4千米,總面積1468平方千米,位於東經119°07′43″—119°42′51″、北緯33°02′46″—33°24′55″,平均海拔2.0米。寶應慈姑農產品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包括寶應東盪地區的廣洋湖、射陽湖、西安豐、曹甸、望直港和魯垛等6個鎮。
質量技術要求
寶應慈姑應選擇地勢平坦、土壤為沼澤土或潛育型水稻土,pH值在6.5—7.0之間,富含有機質、鬆軟肥沃的田塊進行種植;栽種品種為侉老烏慈姑,選擇球莖肥大、無病無傷痕、頂芽粗短、橫徑0.8厘米以上、單重3克以上頂芽作為種苗。
種植過程包括:培育壯苗、整地與定植、田間管理、病蟲防治和採收。
3.1培育壯苗
①苗床準備:選擇土壤肥沃、疏鬆、熟化程度高、地下害蟲少、未污染的田塊作為苗床,苗床與大田適宜比例為1:10—15。苗床畦寬1.5—1.6米、溝寬25厘米、深15—20厘米。
②栽植頂芽:清明至穀雨期間,將頂芽插入土中深3—5厘米,株行距10厘米×10厘米。育苗期應注意保持氣溫14℃以上,防止清明後遭受明霜凍害,而有利於慈姑病毒感染。
③苗期田管:秧田保持薄水濕潤,利用日照提高土溫,促髮根;適當追施腐熟糞肥1—2次,每次畝施肥500千克,促苗健長。
3.2整地與定植
①整地、施肥:定植前,耕地、施肥,畝施腐熟有機肥2000千克,平整田面,並開好排水溝。
②定植:要求選用高25—30厘米、3至4片葉、根系生長旺盛的苗進行定植;定植時間以小暑—大暑為宜,株行距一般要求40—45厘米見方,畝栽3500株。
3.3田間管理
①管水:以淺水勤灌為主,一般栽後保持3—5厘米淺水,以後逐漸加深到15—20厘米;進入結球期以後,水位應降落到10厘米左右;採收期保持3—5厘米淺水;休眠越冬保持土壤濕潤即可。
②追肥:植株成活後,畝追施10千克尿素促發棵;結球期,畝追施20千克尿素、10千克氯化鉀、10千克過磷酸鈣,促球莖增大。
③耘田:定植7天后至植株抽生匍匐莖以前,每隔7—10天耘田一次,耘田要求結合捺葉、根際培土。
3.4病蟲防治慈姑蟲害主要是蚜蟲危害葉片,可用50%抗蚜威2500—3000倍液噴霧;病害主要是黑粉病,葉片和葉柄發病出現黃色突起斑泡,破壞綠葉,影響產量;黑粉病發病初期應摘除病葉,並用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000—2000倍噴霧。
3.5採收慈姑一般以11月中旬至次年4月上旬為最佳採收期,採收前10—15天排乾田間水層,用鐵鍬挖取或用齒耙耙取。
專用標誌使用
寶應縣慈姑行業協會是寶應縣政府授予的“寶應慈姑”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申請人,申請使用“寶應慈姑”農產品地理標誌者須向寶應縣慈姑行業協會提出申請,並按照協會標誌使用制度在其產品或包裝上統一標註“寶應慈姑”農產品地理標誌及公共標示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