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應城牆遺址位於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安宜鎮老城區京杭運河東側,時代為宋至清。寶應縣城原名“白田”,隋代已成集鎮,唐為縣治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寶應城牆遺址
- 類型:古遺址
寶應城牆遺址位於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安宜鎮老城區京杭運河東側,時代為宋至清。寶應縣城原名“白田”,隋代已成集鎮,唐為縣治所。
寶應城牆遺址位於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安宜鎮老城區京杭運河東側,時代為宋至清。寶應縣城原名“白田”,隋代已成集鎮,唐為縣治所。文物歷史城始建於南宋嘉定年間,初修寶應土城。元至正十年(1350)增築,並包砌城磚,周長九里三十步...
雙琚遺址,位於揚州市寶應縣,江蘇省人民政府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春秋時代遺址。名稱來歷 據《雙琚傳奇》記載,元末,朱元璋登基,各大城池扎燈慶賀。朱元璋在賞燈之際,忽然感覺其中有像牛一樣的“牛燈”,便派人查明。原來“牛燈”是蘇州城居民所扎,朱元璋龍顏大怒,傳下聖旨,凡是蘇州城裡的人,不論...
南京城 004 淹城遺址 015 固城遺址 019 寶應城 022 常熟城 025 常州城 030 高郵城 036 淮安城 039 江浦城 043 六合城 047 江陰城 052 句容城 056 崑山城 059 溧陽城 063 連雲港城 066 南通城 072 沛縣城 076 如皋城 080 蘇州城 086 宿遷城 094 泰興城 097 泰州城 100 無錫城 105 興化城 110 盱眙...
隴城故城是晉代設定的略陽郡、略陽城、北魏至唐的隴城縣,宋時的隴城寨,明代設定隴城巡檢司治所的遺址。歷史沿革 隴城北魏、北周的故城,在唐代宗寶應年(公元762年),因吐蕃進犯而被毀,已不存在。宋正隆四年又重築一城,即現在的隴城,又稱八卦城。八卦城之名與伏羲畫八卦有密切聯繫。八卦城為八卦形,城池...
城川古城位於內蒙古鄂托克前旗城川鎮東約1公里處古城平面形制呈長方形,東西長、南北窄,坐北朝南。城川古城概述 城川古城北牆長724米,南牆長760米,東牆長600米,西牆長602米,面積44萬平方米。城牆由灰白色沙土夯築而成,結構堅實緊密。東、南、北牆保存較好,牆上角樓、馬面、瓮城歷歷可見,城垣現存平均高約8...
寶應寺 凌霄塔 貢川古鎮 貢川古城牆 會清橋 永寧橋 陳氏大宗祠 大煉林氏宗祠 青水古戲台 劉氏土堡 新厝 安貞堡 復興堡 萃園 吉山 鱗隱石林 甘乳岩 桃源洞 百丈岩 天寶岩自然保護區 北陵 大田縣、泰寧縣、明溪縣 鎮東橋 林埔祠 深原堂 琵琶堡 大田土堡 魁城連氏祖屋 銀丁坂銀礦遺址 白岩公園 大仙峰自然...
從黃金宮帳遺址所在的山谷出來,在平緩遼闊的鄂爾渾河河穀草原的西部邊緣繼續北行,穿過有著高高的芨芨草的低洼地區。再走不到半小時,汽車突然東轉,遠遠地看到東邊草原上突兀而起的古城牆,那就是著名的回鶻牙帳城(Khar Balgas,蒙語意思是“黑虎城”)。大約中午12點20分,離城牆一兩公里的地方,汽車就停下了...
中和五年(885年),黃州州城(黃岡縣城)東遷60千米,在故邾城(今禹王城)遺址重建新城。五代 黃州(黃岡縣)屬吳。天祚三年(937年),屬南唐。顯德五年(958年),屬後周。北宋 北宋初,黃州州城(黃岡縣城)離開邾城遺址,向東南遷至江濱(今有學者認為,黃州州城和黃岡縣城於唐寶應至建中年間即762—783...
新城為元末史文炳守淮時所築,原為土城,明洪武十年(1377年)指揮時禹“取寶應廢城磚石築之”。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又進行了“增築、門上建樓”。正德二年(1507年)總兵郭宏(合肥人)、隆慶五年(1571年)知府陳文燭分別對新城加以修葺。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督撫題準一次就“發帑銀二萬五千七百餘兩...
寶應初,屬蔡州。元和十二年,改曰遂平,屬唐州。長慶初,還屬蔡州。五代及宋金因之。元至元七年,省入汝陽。大德八年,復置。明屬汝寧府。城池 周九里。門四。池廣一丈五尺。明正統十二年築。正德八年甃甎。本朝順治康熙年間重修。乾隆二十九年重修。山川 嵖岈山,在遂平縣西五十里。《唐書·李愬傳》:...
2.寶應明清水閘遺址保護與展示方案,2011.11-2012.3;3.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揚州瘦西湖保護規劃,2011.10-2012.3;4.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閆景保護規劃,2009.8-2010.3,(諸葛淨,白穎);5.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徐霞客故居及晴山堂石刻保護規劃,2009.5-2010.2,(諸葛淨,張傑,龐俊);6.大運河(揚州段)...
另據淮東王氏宗譜記載,王氏五兄弟除留二人在蘇州原籍,有兄弟三人移民蘇北,其中天袍公擇居鹽城南門,天興公擇居寶應東鄉,天祿公擇居興化城外。經多方考證,興化城裡城外王氏眾多,唯有與城東南三十里地的西滸垛王氏(今王日寶家族)有幾分吻合。據考證,西滸垛至少有四支王姓家族,他們屬於同族不同祖,最早的王姓...
唐肅宗寶應元年(762),回鶻牟羽可汗協助唐軍平定安史之亂,次年從洛陽北歸時,攜帶了四名摩尼教僧人,這是摩尼教傳入回鶻的開始。據可汗碑的中文部分記錄,“愛登里羅汩沒蜜施頡咄登蜜施合俱錄苾伽可汗”(應當就是牟羽可汗,可汗前面那18個字是可汗號)從東都(即洛陽)北歸時,“將睿息等四師入國,闡揚二...
[51]李光弼,唐朝中興名將,寶應元年(762年)出鎮徐州,進封臨淮王。後死於徐州。《舊唐書》:及光弼輕騎至徐州,史朝義退走,田神功遽歸河南,尚衡、殷仲卿、來瑱皆懼其威名,相繼赴闕。寶應元年,進封臨淮王,賜鐵券,圖形凌煙閣……廣德二年七月,薨於徐州,時年五十七。輟朝三日,贈太保,謚曰武穆。[52]...
肅宗寶應元年(762年),今縣境陷於吐蕃,歷五代直至北宋前期。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於南市城(即唐南使城)置靜邊寨。仁宗慶曆三年(1043年),靜邊寨屬涇原路德順軍管轄。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增置治平寨(今治平鄉劉河村),隸德順軍。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以外底堡(今靜寧縣城)置隴...
唐代宗寶應元年(762)九月,曾下令金牛、駱谷、子午谷等路沿途關卡,要嚴格檢查旅客所帶武器與通行憑證的登記是否相符,若不相符,即予扣留。可見此時駱谷道上行旅漸盛。唐代宗寶應二年(763)二月,兵部尚書來填被貶為播州縣尉,出長安後,賜死於郡縣。知儻駱道這時已成為解送貶官、罪犯的驛道。唐德宗建中四年...
8 唐寶應元年(762) 台州袁晁之亂 《唐書·李光弼傳》9 唐鹹通元年(860) 裘甫之亂 《通鑑紀事本末》10 唐乾符五年(878)廣明元年(880) 黃巢轉戰衢州 《讀史方輿紀要》11 唐光啟三年(887) 饒州刺史陳儒叛亂 《唐書·僖宗紀》12 吳越天佑二年(905) 陳間叛亂 《吳越備史》13 北宋宣和二年(1120...
1968年9月因在文革中遭到衝擊而離家出走,就此失蹤。上世紀30年代由王凌雲將軍修建的蟒莊國小,為洛陽地區赫赫有名的高等國小堂。經范龍章先生提議王凌雲將軍把中學建在了離蟒莊村西南2.5公里的閻村寶應寺旁。隨著學校的建成投用,蟒莊村一度成為洛陽地區著名的教育中心。
安史之亂後,唐軍從叛軍手中收復長安,唐肅宗返回都城後不久,於至德三年(758年)正月二十七日,將丹鳳門改稱為明鳳門(也有史籍記作鳴鳳門),大約四年後,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五月,又恢復了丹鳳門的舊稱。丹鳳門是大明宮的正門,關於大明宮的建造時間,史籍有明確記載,然而,有關丹鳳門的建成時間,則在...
寶應元年(762年),唐代宗即位時,恢復皇后封號,並廢除武惠妃的封號。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晚號醉吟先生,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唐代大詩人。貞元十六年(800年),白居易考取進士,先後任秘書省校書郎、周至縣尉、翰林學士和左拾遺等職。任左拾遺時,多次上書皇帝,請求革除弊政,因反對...
南引長江水,再從如今觀音山旁的邗城西南角,繞至鐵佛寺稍南的城東南角,經螺絲灣、黃金壩北上,穿過今高郵南30里的武廣湖(後名武安湖)與陸陽湖(又名淥洋湖)之間,進入距今高郵西北50里的樊良湖(又稱樊梁湖,即氾光湖);再向東北入今寶應東南60里的博芝湖(又稱博支湖,即廣洋湖)、寶應東北60里的...
京劇有出戲叫"鴻門宴",項伯救了劉邦的命,劉邦得了天下,賜項伯姓劉,封他為射陽侯,他的封地在今鹽城、寶應一帶。西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從古射陽分出鹽瀆縣,鹽瀆縣與射陽縣(今寶應縣)“分湖而治”,在射陽縣為鎮(今沙溝鎮),在鹽瀆縣為村(今東沙溝),村西有河,為二縣界溝。這個...
如唐天寶十四載至寶應二年(755~763),唐王朝平定邊鎮將領安祿山、史思明叛亂的戰爭中,唐將李光弼、張巡率領的太原、睢陽唐軍,以城池保衛戰鉗制了大量安祿山、史思明軍隊的進攻兵力,保護了唐王朝朔方戰略基地和江淮物資基地的安全,爭取了時間,對唐王朝積聚反攻力量起了重大作用。③長期堅守城池,積極創造條件,...
寶應元年(762年),復為中都。 元和二年(807年),罷中都,復河中府治。 金 天會六年(1128年),降河中府為蒲州,河東縣屬蒲州。 永濟市地圖天德元年(1149年),升蒲州為河中府。 明 洪武二年(1369年),改河中府為蒲州,省河東縣,直隸於州,屬平陽府。 清 雍正六年(1728年),昇州為府,置永濟縣,屬蒲州府。 中華...
〔觀風樓〕鄭嵎《津陽門》詩:“此時上御觀風樓,水光山影相參差”。(註:觀風樓在宮外東北隅,屬夾城而連於內,前驅馳道,周視山川。寶應中,魚朝恩毀之以修章敬寺。)〔重明閣〕《長安志》:“今四聖殿北,臨高有重明閣,倚欄北瞰縣境如在諸掌,閣下有方池,中植蓮花,池東鑿井,每盛夏極甘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