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靖江位於江蘇中部南端,東南西三面環江,與張家港、江陰市隔江相望。為長江沖積平原。最初它是三國·吳赤馬年間在江中湧出的沙洲,境內以舊城南郊的橫港為界,以北稱老岸,南面沿江地區稱沙上。老岸地區講吳語方言,稱老岸話,是蘇中南端的吳語方言孤島。從歷史地理文化的發展來說,靖江屬吳文化區,靖江寶卷應該與蘇南吳方言區廣泛流行的宣卷有密切關係。自清代傳入至今,已近300年歷史。
靖江講經寶卷舊有文本100餘種,現存世各類印本,抄本仍有60多種,加上留存民間藝人頭的30餘種,共約90餘種。其中聖卷20多種,草卷60多種,科儀卷10餘種。以內容而言,已整理出版的《中國靖江寶卷》,全書共收錄各類寶卷近60部,260餘萬字;以形式而言,民間仍保存原生態“做會"“佛頭”等基本形式;以傳承而言,已追憶到清光緒年間五六位名師,並列出從清末至今已屆五代共154人的14個傳承譜系。
文化特徵
靖江寶卷自成系統,分為“聖卷”(又稱“正卷”)、“草卷”(又稱“小卷”)和“科儀卷”。“聖卷”是靖江較有特色的寶卷,都是神佛故事,貫穿因果報應,勸人行善積德。“草卷”和“科儀卷”分別是歷史傳說、民間故事和用於做會儀式的寶卷。
靖江寶卷具有豐富的民間文化內涵,它廣泛吸收靖江民間文化的養料。每一部口頭講唱的寶卷中,都包含有大量的民間傳說、故事、笑話,增加了講經的趣味性。寶卷中還有大量靖江民俗的描寫,這使寶卷具有“民俗志”的功能。
靖江寶卷藝術性強。它情節曲折,故事情節都很完整,有主線、副線,各種人物形象豐滿。這種鋪排情節和塑造人物的手法,具有中國傳統文學的特色。創作寶卷的口頭藝人還善以一件事件為由頭,衍生出許許多多故事,常常一個大故事中包孕著幾個小故事。
寶卷語言是純粹的靖江方言,念白、唱詞都以方言押韻,講唱起來朗朗上口。寶卷對人情風物的描繪往往用三言兩語就能把某一形象生動刻畫。此外,寶卷還大量化入靖江民間俗語、諺語、謎語、民歌等,甚至還巧妙地插進唐詩、《詩經》、《論語》中的句子,文野結合,雅俗共賞。
表現形式
靖江寶卷是一種小規模的民眾聚會,故民間又把它稱之為“做會”。講經往往由一名“佛頭”,多名客師主講,通過說唱形式宣講寶卷(講經經文),寓教於樂,勸人行善。它與眾多的地方曲藝一樣,運用大量方言俚語,表演真實本色,道具簡單。
講經的時令沒有明文定規,做會講經的地點被稱為“經堂”,通常設在農家堂屋內。經堂往往被鋪陳得莊嚴肅穆,正中張掛聖軸,前設供桌,擺上供品,立上星斗和祖宗牌位。在作“經台”的桌子上設龍牌、燭扞、香爐,放上鈴鐺、木魚、佛尺。一切準備就緒,再焚香點燭,頂禮膜拜。此時,整個經堂紅燭高照,香菸繚繞。講經的基本形式是說唱結合,韻白交織。唱腔分“單調”“平調”“含十字”“滾龍調”“搖鈴調”“掛金鎖”“打蓮花”等。“單調”,一句一和;“平調”,兩句一和;“滾龍調”,一口氣唱完幾句。然後發和;“掛金鎖”,則用鈴鐺、木魚伴奏,唱完一檔發―次和聲。農家堂屋、院落里,八仙桌的一面,“佛頭”獨坐,其餘3面,“和佛”的人圍坐。聽經的人或坐或站,擠滿屋子。老“佛頭”先抽兩袋水煙,然後清清嗓子,驚堂木一拍,便“言歸正傳”地開講了。“佛頭”每講一段,末了一句均以高腔長調哼唱,“和佛”的人則接著佛頭的最後一個字拖著長調齊聲相和。不僅“和佛”的人,一屋子聽經的人均可跟著和唱。和佛者發出的和聲必須和佛頭的說唱情緒相映襯,喜怒哀樂必須和故事情節的起伏相諧和。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在民俗文學中,靖江寶卷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歷史的延展性。靖江寶卷真實地反映了在一定歷史條件下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其中還包含著人民的希望和理想,透過它可以了解到歷史的本來面目和發展軌跡。另外,靖江寶卷還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較高的歷史資料價值,為民間文學、民俗學、民族學、音韻學、方言學等諸多學科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傳承狀況
靖江講經寶卷仍在傳承,但也出現了瀕危現象:其一,文本毀損缺失。靖江寶卷文本多為舊時的版印、石印或手抄本,年代久遠,有些文本已殘缺、蟲蛀或丟失,已由過去的一百餘種減少到六十餘種。其二,傳承隊伍弱化,潛隱著後繼無人的危機。其三,年輕聽眾減少。再過若干年,隨著老年聽眾的謝世,寶卷的講唱活動走向衰微,亟待保護。
傳承人物
張東海,男,漢族,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寶卷(靖江寶卷)代表性傳承人。
保護措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靖江黨和政府十分重視寶卷的傳承與發展工作。在20世紀50年代,靖江民間文學工作者即對寶卷進行了挖掘和整理。20世紀80年代,寶卷中的代表作品《三茅寶卷》首次出版面世,在全國文化界引起震動,而後又陸續出版了多部寶卷。20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傳媒手段的不斷豐富,寶卷更是通過各種渠道普及到千家萬戶。
2006年,靖江制定了《靖江講經搶救保護計畫》,明確了搶救保護內容,搶救保護項目和搶救保護措施,組織靖江市文化局編印出版《靖江寶卷》套書,並投資近百萬元對靖江講經進行了錄音錄像,對散落在民間的說唱經卷進行蒐集整理,對200多個民間講經藝人進行調查登記,共錄製了200個小時的音像節目,整理了120萬字的寶卷資料。在靖江電視台,電台開設了每天半小時的講經節目,召開了《靖江講經》節目觀摩研討會和民間講經藝人座談會,推動和促進了靖江講經的搶救保護工作。
2023年10月,文化和旅遊部發布關於公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的公告,該項目入選2981家評估合格的保護單位名單。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9年11月21日,靖江市文化館、市非遺保護中心在城北愛心托老院舉行了2019年《靖江寶卷》講唱活動。
2019年11月22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靖江寶卷”2012年巡迴講唱活動在市文化館開幕。
2021年9月18日,靖江市孤山鎮鄉村公開課邀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靖江寶卷”靖江級傳承人陶林生授課,以寶卷講唱形式講述抗日戰爭時期靖江軍民英勇鬥爭的光輝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