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劍吟

《寶劍吟》是宋代愛國詩人陸游的五言詩。詩中將寶劍擬人化,寫“幽人”與寶劍的對話。實際上,詩中的寶劍和幽人都是詩人自我形象的化身。全詩構思奇巧,語言通俗,感情濃烈。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字詞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寶劍吟
幽人枕寶劍,殷殷夜有聲。
人言劍化龍,直恐興風霆
不然憤狂虜,慨然思遐征
取酒起酹劍,至寶當潛形
豈無知君者,時來自施行
一匣有餘地,胡為鳴不平。

注釋譯文

字詞注釋

①吟:詩歌名稱之一。
②幽人:幽居的人,作者自指。
③枕寶劍:把寶劍放在枕下。
④殷殷:象聲詞,多形容雷聲。
⑤劍化龍:相傳晉張華雷煥替他尋找寶劍,雷煥找到一對:一名龍泉,一名太阿。雷送一劍給張,自佩一劍。後來兩劍化為兩條蛟龍在水裡,波浪驚沸,光彩照人。
⑥風霆:風雷。
⑦狂虜:瘋狂的敵人。
⑧遐(xiá)征:遠征。遐:遠。
⑨酹(lèi)劍:把酒灑在地上,對寶劍祝告。酹:以酒澆地而祭。
⑩潛形:把蹤跡隱藏起來。
⑪君:你,此處指寶劍。
⑫施行:施展所長。
⑬匣:劍匣。
⑭胡為:為什麼。

白話譯文

隱居者晚上枕著寶劍入眠,到深夜它發出殷殷的嘯鳴。
人們說寶劍能夠化作飛龍,只怕它還會興起風暴雷霆!
再不然就是恨敵寇猖狂,氣昂昂想要去殺敵遠征。
取杯酒起身來祭我寶劍,是珍寶便該要隱跡藏形。
這世間難道真無你的知音?時機到自會讓你施展本領。
劍匣中已有你活動的餘地,為什麼還會發出不平的鳴聲?

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乾道九年(1173)冬天。前此半年多,作者在《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一詩中說:“逆胡未滅心未平,孤劍床頭鏗有聲。”筆酣墨暢地直抒詩人殺敵報國的急切心情。此詩的主題也是這樣,詩中所寫的寶劍,就是詩人自我形象的寄託。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清代趙翼甌北詩話》說陸游入蜀後“詩言恢復者十之五六”。這些倡言恢復的詩篇主要抒寫收復失地的願望,壯志難酬的悲憤、對淪陷區人民的同情和對統治者苟安投降的不滿。在英雄壯舉的幻想中表達始終不渝的愛國深情。《寶劍吟》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首,也是頗有特色的一首。它以別致的構思、平實的語言,把愛國深情表達得深婉蘊藉、悱惻動人。
“幽人枕寶劍,殷殷夜有聲。”“幽人”是詩人理性的化身,“寶劍”是詩人理想的寄託。詩人的形象是這二者的統一。“枕”字連線“幽人”與“寶劍”,表明詩人時刻不忘統一國土,隨時準備參戰殺敵。第二句從幽人的感覺寫寶劍的聲音,至於寶劍為何發聲,暫擱不提。“人言劍化龍,直恐興風霆。”緊承劍有聲,借神話傳說進一步想像:劍會變龍,龍能興起風雷。而那些隨遇而安的人們總怕打破平靜,於是,不思發奮的人們由於害怕風雷頓起而千方百計禁錮蛟龍,使其不得伸展。“不然憤狂虜,慨然思遐征。”詩人進而賦予龍以思想情感,說它如果不是被壓制,就會因憎恨狂虜的侵犯而憤然遠征。實際上這是喻指詩人猶如一條被鎖著的龍,渴望施展呼風喚雨之功、發揮雷霆萬鈞之力,報效國家,了卻宿願。這是第一層,以叱吒風雷的巨龍自喻,表現詩人對實現壯志的熱切願望。同時暗示出詩人不能如願以償的原因,為下一層寫勸慰和不平作鋪墊。
“取酒起酹劍,至寶當潛形”寫幽人勸慰寶劍藏匿形跡。緊接著回答為何要“潛形”:“豈無知君者,時來自施行。”“一匣有餘地,胡為鳴不平”是以反語來發泄詩人的鬱憤不平之氣。幽人勸慰寶劍的:“豈無知君者,時來自施行。一匣有餘地,胡為鳴不平。”這兩點理由都含有詩人憤疾怨恨的情緒,後者甚於前者。“胡為鳴不平”,極其有力,在結構和意義上都有重要作用,寶劍發聲是在鳴不平,回答了開頭的問題,使首尾對應,結構完整。 此是詩中引人遐思的強音,是詩人情感升華、照亮全篇的畫龍點睛之筆。這是詩的第二層,幽人從現實出發安慰寶劍,抒發詩人壯志難酬的不平之鳴。
從結構和意境上看,這首詩的構思頗為別致。借物抒情,情含物中。劍本是一種武器,但在愛國者的心中它成了詩人殺敵報國、引動文思的觸發物。詩人飽滿的愛國熱情又使劍具有了生命和性格,成了萌發創作激情、引起想像、表達理想的憑藉。
觸及與殺敵有關之物,即生報國之思,非獨《寶劍吟》。在被人推為陸游壓卷之作的《長歌行》中有“國讎未報壯士老,匣中寶劍夜有聲”,在《老馬行》中有:“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而在《寶劍吟》中,詩人見劍生情,情又幻化成意象。把劍擬想成龍,再借龍自喻,婉轉曲折地表達了詩人難以遏止的不平之情。聯繫詩人的經歷,這不平之情是多方面的:有“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試無路空崢嶸”的壯志不遂的不平之情;有“酒醒客散獨悽然,枕上屢揮憂國淚”的對國家前景憂慮的不平之情;有“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的憤恨投降派的不平之情;更有“丈夫有志苦難成,修名未立華發生”的蹉跎光陰的不平之情。種種複雜強烈的不平之情若率直抒寫,易生抽象叫喊之感,有鋒芒畢露之嫌,無跌宕起伏之美。同時,激烈率直地寫不平之情,還可能觸犯統治者而遭禍。於是,這首詩就移情於物,多所想像。讓想像在構思中充分發揮作用。不過這首詩的想像與陸游其他愛國詩歌的想像又有所不同。不是通常的結合詩人生活經歷和抗戰願望來想像,而是像屈原、李白那樣借神話傳說構造想像世界。
這首詩從獨特的構思之中,把鮮明的形象表現出來,更顯得含蓄蘊藉,曲盡其情。寫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以寶劍有聲比喻壯心不已,在想像中流露出對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的迷惑、感情與理智搏擊的痛苦。寶劍是明喻,是對“心未平”的烘托和強調,不是貫穿全詩的完整清晰的藝術形象。作者運用借喻兼擬人的手法,使寶劍作為一個鮮明的抒情形象貫穿全詩,與幽人的形象一起構成一個有豐富複雜性格的形象,即詩人的自我形象。這首詩的意象是按空間順序,以感情的發展為線索,連線兩個充實而生動的畫面,詩人的形象隱蔽在幽人與寶劍的背後。詩人的愛國激情就熔鑄在這獨特的構思之中。
這首詩構思別致,而語言卻很平實,通篇沒有豪壯華麗之語,也無生硬晦澀或故作姿態之感。語言平實主要表現在遣詞、造句、修辭、音韻方面。作者善於生動靈活地運用普通詞語如“枕”“化”,等在詩中既起連線作用,又有神韻,使幽人、劍、龍成為活的形象,引起聯想。把“憤慨”一個詞,拆開來用在兩句中,使詩句氣勢貫通、情意激切,從中可看出詩人的用字之功。不造奇拗語句、注重意思的簡潔明快;句子內部詞序不顛倒,句式通俗自然如口語;句與句之間銜接緊湊,結構上細針密縷,而意象疏朗雄闊,留下想像的餘地又不使人徘徊停駐。詩人還善於運用常見的修辭手法,如用比喻比擬,加強意境的奇幻含蓄之美;用反詰、反語,犀利有力,極盡憤懣揶揄之情態;注重音韻、聲調,抑揚頓挫,富於音樂美。語言上的這些特點,決定了該詩的通俗易懂。

名家點評

當代詩人徐放:寶劍吟,就是寶劍之歌,寫的是一種報國無門的苦悶情緒。

作者簡介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薰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但收復中原信念始終不渝。與尤袤楊萬里范成大並稱南宋四大家。其詩今存九千餘首,內容清新圓潤,格力恢宏;亦工詞,楊慎謂其纖麗處似秦觀,雄慨處似蘇軾。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陸游陸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