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寬耳犬吻蝠體型較大,前臂長56~64mm。耳大而短闊,並有一明顯的尖角,兩耳內緣加厚且向中間擴展,在額中線處相聯。眼後之背側、腹側各有1小葉,腹側小葉與口角相接。耳廓內有斜行縱紋。耳屏退化,對耳屏發達。鼻吻部密生短毛,形態似犬吻。上唇肥厚,具褶皺,無鼻葉。翼膜狹長,第3、4、5掌骨依次減短,第5指僅略長於第3指之掌骨,第3指的第1指骨可折向該指掌骨之背面。股間膜窄短而肥厚。尾粗長(可達56 mm),從股間膜後緣穿出呈游離狀,約有尾長的一半以上。後肢粗短,各趾緣具長而彎曲的硬毛,第1、5趾外緣毛甚密,白色。距較長,約占股間膜後緣的2/3。
寬耳犬吻蝠全身被黑褐色短毛。翼也為黑褐色。上臂與前臂間的翼膜上有一片明顯的褐色短毛,下體毛色較淺,毛基為淺白色。
寬耳犬吻蝠的齒式=32。上頜門齒短而尖,兩顆門齒向中央傾斜。第1枚前臼齒短小,位於齒列之中,第2枚前臼齒較大,齒尖高於臼齒齒尖,下頜3對門齒很小,前2對稍大,具縱向溝槽,齒冠分成2叉。第2枚前臼齒齒尖與臼齒齒尖近等高。
棲息環境
寬耳犬吻蝠棲息于海拔3100米以下的山區山洞或者建築物縫隙里,夏季選擇凹陷的岩石裂縫、露天採石場、懸崖或橋樑和建築物作為棲息位點,冬季則在山洞冬眠。
生活習性
寬耳犬吻蝠個體數量不多,單只或二三隻一起伏於石縫中。它們的生活力較強,攀爬迅速,且常年居住一處,不與它種蝙蝠混雜在一起。同棲一洞的曾見有少數幾隻灰伏翼和個別零散的折翼蝠。每年11月至翌年3月為寬耳犬吻蝠冬眠期。
寬耳犬吻蝠之間交流或捕食時都是利用其自身發出的超音波,回聲定位叫聲為調頻FM型,主頻率約為13.8kHz ,飛行時通常發出急促而刺耳的可聽聲,另外,由於其回聲定位聲波的最大能量處頻率較低,而使其適合空中快速飛行。寬耳犬吻蝠個體大,白天隱藏起來,晨昏外出捕食,其發出的低頻聲與其捕食生境、食物大小相關,而且它捕食的能力可能不僅是依靠低頻的回聲定位聲波,也可能依靠較快的飛行速度。它們通常在開闊的生境中長距離覓食,主要捕食具鼓膜細胞、相對較大的鱗翅目和脈翅目昆蟲。
分布範圍
分布於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道爾、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孟加拉國、不丹、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克羅地亞、賽普勒斯、埃及、法國科西嘉島、喬治亞、直布羅陀、希臘克里特島、梵蒂岡、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義大利(薩丁島、西西里島)、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黎巴嫩、利比亞、馬其頓、馬爾他、摩納哥、黑山、摩洛哥、緬甸、尼泊爾、葡萄牙、俄羅斯聯邦、聖馬利諾、沙烏地阿拉伯、塞爾維亞、西班牙、瑞士、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突尼西亞、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
中國分布在北京、河北、安徽、福建、廣西、雲南等省。
繁殖方式
寬耳犬吻蝠夏季產仔,每胎產1仔,第二年性成熟。
繁殖期時,雄蝠儲精囊肥大,睪丸飽滿,位於莖基兩側皮下,白色,雌蝠右側宮角稍顯充實。翌年2月下旬,儲精囊蕊縮,睪內無成熟精子,雌蝠右側宮體稍膨大且充血明顯,4月中旬,雌蝠右側宮體明顯膨大,宮徑7×6毫米。
亞種分化
序號 | 中文名 | 學名 | 命名人及年代 |
---|---|---|---|
1 | 寬耳犬吻蝠指名亞種 | Tadarida teniotis teniotis | Rafinesoque,1814 |
2 | 寬耳犬吻蝠雲南亞種 | Tadarida teniotis coecata | Thomas,1922 |
3 | 寬耳犬吻蝠東南亞種 | Tadarida teniotis insignis | Blyth,1861 |
4 | 寬耳犬吻蝠亞塞拜然亞種 | Tadarida teniotis cinerea | Gubareff, 1939 |
5 | 寬耳犬吻蝠非洲亞種 | Tadarida teniotis rueppellii | Temminck, 1826 |
6 | 寬耳犬吻蝠朝鮮亞種 | Tadarida teniotis septentrionalis | Kishida and Mori, 1931 |
(資料來源:)
種群現狀
種群分布不零散。該種在其棲息地很常見,雖然有記錄一個種群最多達到了300~400個個體,但一般夏季和冬季時大約5~100個個體集群。其種群數量趨勢未知。
寬耳犬吻蝠種群受到威脅主要是棲息地環境的破壞,例如森林砍伐和一些建築物的摧毀,風力發電場也有可能對其造成威脅。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