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判機器人》是2019年8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以色列]加布里埃爾·哈列維。
基本介紹
- 書名:審判機器人
- 作者:[以色列]加布里埃爾·哈列維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9年8月
- 頁數:263 頁
- 定價:68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208159761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是以色列奧諾學院法學院哈列維教授探索人工智慧刑事責任的蕞新力作,並且是用中文在全球首*。哈列維教授是國際社會中較早關注人工智慧刑法問題的法學專家,他的系列文章和相關著作在全球學術界已經產生非常廣泛的影響。本書試圖解決的問題是,隨著人工智慧在商業、工業、軍事、醫療和個人領域的使用日益增多,如果人工智慧系統對人類社會造成損害,現有的刑法制度該如何應對?哈列維教授的答案十分明確:在世界各國現有的刑謎求您法體系中,追究刑事責任都要求事實要素和心理要素;對於這兩種要素的要求,人工智慧都能夠符合,因此其可以承擔刑事責任。對人工智慧的刑事處罰,也與自然人一樣,涵蓋死刑、自由刑、財產刑、社區服務、緩刑。他同時強調,人工智慧實體承擔刑事責任,並不減少涉案自然人或法人的刑事責任,根據不同情況,可以通過間接正犯、可能的後果責任機制等對其予以追責。據此,哈列維教授闡述了一個關於人工智慧刑事責任的綜合性法學成熟理論,從現有刑法中識別並選擇出類似原則,提出針對多元情形雄凶達項下各種自主技術的刑事責任的具體思考模式,並通過例舉人工智慧現實套用場景中可能發生的犯罪案例,據其理論做出了相應解答。
作者簡介
加布里埃爾·哈列維(極優等學士、極優等碩士、蕞優等博士)是以色列蕞大法學院——奧諾學院的全職法學教授,擅長研究領域為刑法、網路法、衝突法、民法、博弈論和法律等,已在世界各地發表論文數十篇,出版專著40餘本,其許多觀點曾多次被以色列蕞高法院和學術論作引用。2013年,哈列維教授被《環球》雜誌評選為以色列“40位40歲以下傑出人士” 之一。
圖書目錄
主編序/1
中文版序/1
推薦序/1
第一章機械犯罪人的起源
第一節對機器人的無盡探索/1
一、 人工智慧的歷史和史前史/1
二、 定義人記殃工智慧型以及對機器人的無盡探索/5
三、 化劣為優:人工智慧的工業化和私人化/12
第二節進化與退化:機械犯罪樂她喇人/14
一、 服務與保護:人類對人機共處的恐懼/15
二、 進化與退化:作為副產品的機械犯罪人/18
三、 動物法律模式不適用於人工智慧技術/23
四、 事故可能引發的技術進化/26
五、 思考的未來:超級智慧型與後生物學/27
第三節現代犯罪人/29
一、 特定犯罪的基本要求/30
二、 特定犯罪的要求:祖歸肯現代刑事責任的極簡主義矩陣圖/33
三、 非人類的公司法人案例(第一回合)/38
第二章故意犯罪中人工智慧的刑事責任
第一節事實要素要求/52
一、 行為/52
二、 情節/55
三、 結果和因果關係/56
第二節心理要素要求/57
一、 故意要求的結構/58
二、 滿足認識方面要求/62
三、 滿足意志方面要求/69
第三節人工智慧故意犯罪的刑事責任實體/77
一、 人工智慧實體的責任/77
二、 自然人責任:間接正犯/82
三、 自然人和人工智慧實體的共同責任:可能的後果責任/87
總結開篇事例:故意殺人機器人/94
第三章過失犯罪中人工智慧的刑事責任
第一節事實要素要求/106
第二節心理要素要求/106
一、 過失要求的結構/106
二、 滿足過失要求:客觀性是主觀的嗎?/110
第三節人工智慧過失犯罪的刑事責任實體/116
一、 人工智慧紙戀永舉實體責任/116
二、 自然人責任:間接正犯和部分無罪的代理人/118
三、 自然人和人工智慧實體的共同責任:可能的後果責任/120
總結開篇事例:過失殺人的機器人/122
第四章嚴格責任犯罪中人工智慧的刑事責任
第一節事實要素要求/128
第二節心理要素要求/129
一、 嚴格責任要求的結構/129
二、 滿足嚴格責任:使事實成為心理/132
第三節人工智慧嚴格責任犯罪的刑事責任實體/135
一、 人工智慧實體責任/135
二、 自然人責任:間接正犯/137
三、 自然人和人工智慧實體的共同責任:可能的後果責任/139
總結開篇事例:殺人機器人的嚴格責任/140
第五章一般抗辯對人工智慧刑事責任的適用性
第一節刑法中一般抗辯的功能/147
第二節免責化抗辯/150
一、 未達法定年齡/150
二、 失去自控(自動症)/152
三、 精神疾病/155
四、 麻醉狀態/157
五、 事實錯誤/160
六、 法律錯誤/163
七、 實質豁免/165
第三節正當化抗辯/166
一、 正當防衛/167
二、 緊急避險/171
三、 脅迫/173
四、 上級命令/176
五、 輕微不計/179
總結開篇事例:機器愚全照人正當防衛殺人/180
第六章人工智慧實體的量刑
第一節對人工智慧實體施以刑事處罰的概念適用性/195
一、 人工智慧量刑的目的:修復和能力剝奪相結合/195
二、 轉化的法律技術:公司法人案例(第二回合)/200
第二節對人工智慧實體施以刑事處罰的可適用性/203
一、 死刑/203
二、 監禁和暫緩監禁/205
三、 緩刑/207
四、 公共服務/209
五、 罰金/211
總結開篇事例:殺人機器人的量刑/213
結語/221
參考文獻/223
案例/239
索引/253
譯後記/261
表1事實要素要件的目標問題/34
表2心理要素要求形式的比較/36
表3滿足心理要素要求形式的比較/37
表4故意的一般結構/61
表5過失的一般結構/109
表6嚴格責任的一般結構/132
表7間接正犯中“他人”的犯罪心理狀態所反映的法律狀態/138審判機器人第一章機械犯罪人的起源第一章14機械犯罪人的起源
一、 人工智慧實體的責任/77
二、 自然人責任:間接正犯/82
三、 自然人和人工智慧實體的共同責任:可能的後果責任/87
總結開篇事例:故意殺人機器人/94
第三章過失犯罪中人工智慧的刑事責任
第一節事實要素要求/106
第二節心理要素要求/106
一、 過失要求的結構/106
二、 滿足過失要求:客觀性是主觀的嗎?/110
第三節人工智慧過失犯罪的刑事責任實體/116
一、 人工智慧實體責任/116
二、 自然人責任:間接正犯和部分無罪的代理人/118
三、 自然人和人工智慧實體的共同責任:可能的後果責任/120
總結開篇事例:過失殺人的機器人/122
第四章嚴格責任犯罪中人工智慧的刑事責任
第一節事實要素要求/128
第二節心理要素要求/129
一、 嚴格責任要求的結構/129
二、 滿足嚴格責任:使事實成為心理/132
第三節人工智慧嚴格責任犯罪的刑事責任實體/135
一、 人工智慧實體責任/135
二、 自然人責任:間接正犯/137
三、 自然人和人工智慧實體的共同責任:可能的後果責任/139
總結開篇事例:殺人機器人的嚴格責任/140
第五章一般抗辯對人工智慧刑事責任的適用性
第一節刑法中一般抗辯的功能/147
第二節免責化抗辯/150
一、 未達法定年齡/150
二、 失去自控(自動症)/152
三、 精神疾病/155
四、 麻醉狀態/157
五、 事實錯誤/160
六、 法律錯誤/163
七、 實質豁免/165
第三節正當化抗辯/166
一、 正當防衛/167
二、 緊急避險/171
三、 脅迫/173
四、 上級命令/176
五、 輕微不計/179
總結開篇事例:機器人正當防衛殺人/180
第六章人工智慧實體的量刑
第一節對人工智慧實體施以刑事處罰的概念適用性/195
一、 人工智慧量刑的目的:修復和能力剝奪相結合/195
二、 轉化的法律技術:公司法人案例(第二回合)/200
第二節對人工智慧實體施以刑事處罰的可適用性/203
一、 死刑/203
二、 監禁和暫緩監禁/205
三、 緩刑/207
四、 公共服務/209
五、 罰金/211
總結開篇事例:殺人機器人的量刑/213
結語/221
參考文獻/223
案例/239
索引/253
譯後記/261
表1事實要素要件的目標問題/34
表2心理要素要求形式的比較/36
表3滿足心理要素要求形式的比較/37
表4故意的一般結構/61
表5過失的一般結構/109
表6嚴格責任的一般結構/132
表7間接正犯中“他人”的犯罪心理狀態所反映的法律狀態/138審判機器人第一章機械犯罪人的起源第一章14機械犯罪人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