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都儺舞

寧都儺舞

寧都儺舞是一種具有驅鬼逐疫、祭祀功能的傳統民俗舞蹈。作為贛南僅存的儺舞,其所在地為江西寧都南部的黃石鄉中村。這個村自明代洪武年間建村迄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村民的祖先是從中原遷徙來的郭姓客家人。中村有個“福主廟”,祀奉的主神為華光菩薩,還有唐、葛、周三元帥,鐘馗、關帝等大小菩薩。相傳這些菩薩神通廣大。400多年來,二縣三鄉,一百多個自然村的數萬計百姓皆信奉於此。每年的廟會,演的戲,就是儺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寧都儺舞
  • 地理標誌:江西省寧都地區
歷史起源,風格特色,

歷史起源

據考,原始社會的先民為驅逐瘟疫惡鬼,就有了“儺祭”的習俗。到周代,儺舞表演從農村到都市,從民間到宮廷都有舉行,宋代以後開始向民俗化、戲劇化發展。流行於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等地有儺顧戲、儺堂戲、師公戲、孟戲等稱謂。表演者帶上各種面具,舉著代表將軍、判官、鐘馗、山神、灶君、土地、六丁、六甲等老百姓所熟悉的神祗,以簡單原始、神秘粗獷的動作,伴與鑼鼓嗩吶及人聲幫和表演傳統的驅邪趕鬼的故事,表達人們伸張正義,祈求國泰民安的心愿。專家們認為:儺舞是中國歌舞、戲劇的始祖。寧都中村儺舞到清代已形成儺戲,面具達108個,節目也較多。後因失傳等原因而逐步減少,今保留面具50來個,能演儺戲的也只有二、三位老藝人。通常演出的節目有《打安樂》、《打鐘馗》、《打冬易》、《打王卯》(又稱《王卯醉酒》)。

風格特色

作為一種傳統民俗文化。寧都中村的儺舞表演一般在每年兩次的“禳神”期間進行。一次是農曆正月初二至十六日,另一次是農曆九月十一日至十七日。兩次“禳神”歷時22天,遊歷一百多個自然村,行程數百里。禳神時把福主華光菩薩抬到附近的村里去巡遊,其他菩薩用籮筐挑著同行。每到一村,把菩薩擺到眾廳里或屋場坪中,讓村民裝香點燭虔誠供奉。“神”到之處,儺舞即起。表演完《打安樂》等節目後,帶著鐘馗面具的儺還要到各廳堂走一圈,有的家裡也會請去走一走,以示驅邪逐疫。這種變廟會為“村會”的奇特形式,唯寧都所獨有。這種把“神”迎進村來供奉,既可看儺舞,又可趕走邪疫的活動,深受百姓歡迎。凡禳神之時,比過年節還熱鬧。有的人家把小孩的滿月、周歲及老人生辰壽誕都放在這天慶賀。各家把所有的親戚都請到,飲宴豐盛,盡情歡樂。有的還以家裡的客人多為榮耀,以至有人還把外來看儺戲的陌生人也請入宴席,同飲同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