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奉姓
- 外文名:feng
- 分布:湖南省永州市寧遠縣冷水鎮雲潭,水市大界,新田金盆奉家
- 歷史人物:奉廷瑞,奉思恭,奉思聰
寧遠奉姓氏族源流
1948年(寧遠)《奉姓氏族源流》曰:奉姓源於漢封奉春君,後以官為姓。始祖洞然,字永盛(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縣鵝頸塘),南宋中葉時偕弟永濟、永榮遷永州府門(芝城)北關外之司馬塘。適逢戰亂,兄弟盟約,各覓樂土安家,以塘為名,使其後裔聞之,可知為一宗至親。永濟復遷桂陽州石馬塘,年代益久,未有聯繫。洞然(永盛)、永榮復遷寧遠之南五里洞居住,名安塘,奉家山之名今亦存在(即寧遠縣縣政府旁邊還有奉家山,永榮後裔遷寧遠縣水市鎮大界,即大界奉氏),洞然三遷邑之東鄉雲塘(即雲潭村)。
祁陽金洞奉姓
祁陽奉氏天門公即原寧遠奉天門公支系。奉天門公於南宋從江西遷永州府落業寧遠以北猛江漿灘(今屬於祁陽曬北鄉),奉天門公後裔今多分布於永州市金洞管理區中的曬北灘、金洞、小金洞、樂山、石鼓源、南沖源、上司源等地(1954年,湖南最大的林場永州金洞林場建立,其轄區即為今永州市金洞管理區。2007年,永州市金洞管理區成立,行政級別為正處級。永州金洞管理區管委會駐進金洞鎮,金洞鎮解放初屬寧遠縣第十一區。1954年由寧遠縣析出,劃歸祁陽為金洞鄉。1958年為金洞人民公社。1984年撤公社為鄉,並由金洞林場代管,實行“場鄉聯營”,1985年由鄉改為鎮。)
寧遠雲潭奉氏
始祖洞然公,字永盛(1181年-1245年),南宋(1127年-1279年)淳熙末年(宋孝宗年號淳熙1174年—1189年),從江西泰和縣鵝井塘避難遷湖南永州府的南部山區寧遠縣東屏鄉雲潭村。從此人丁興旺。洞然公的後裔分布在雲塘、山塘、佳塘等地。
洞然公生子二長開元公(1208年-1271年)、次開鎖公(1210年-1268年),開元公生子添祥(1228年-1293年),添祥生子廷亮、廷瑞,廷亮公生子嗣玄公,嗣玄公生子景山公,景山公生子孟師公,孟師公生三子:思聰公、思恭公、思和公,思聰公生五子:玉珍幼吂、玉環、玉城、玉睿幼吂、玉璣,思恭公生子四:三子玉愷、四子玉廣,玉環公生三子:金珠、金鐘、金鏞,玉璣公生二子:金廉、金官;廷瑞公為元代進士;開鎖公生七子:長子添福公,添福公生子廷真公,廷真公生子嗣振公,嗣振公生子景昌公,景昌公生子孟帥公,孟帥公生子思隆公、思鄰公,思陛公。
洞然後裔四世祖廷亮公(1257年-1335年)後裔居雲潭村、老屋地、奉家山、萬溪等;廷真公後裔一脈景昌公遷隱林山塘(即新田縣金盆圩鄉奉家村[原屬寧遠縣白土鄉,1953年行政區劃歸新田縣]);二世祖開元後裔十二世世館公的後裔君懋公,由天鵝堂遷大界附近塘佳洞,取名佳塘;思恭公長子玉廣公生長雲潭,五傳至天明,遷居寧遠李仕彎之鯉魚潭,亦名奉家山,今尚存,三傳至朝福公復歸故里,居今雲潭老屋地;雲潭奉家山(環家山)由三世祖添祥後裔玉環公的次子金鐘公的四子文海公之子天宇公所立新村;雲潭下萬溪系思聰公後裔孔麟公之四子君平公所開基業,名月塘;樅樹彎位孔憲公後裔所立;參加園乃共和國成立之初由天鵝堂、岩門口等搬遷成村。凡此兩縣三鎮八村,一脈相承,班輩相同可考,故為一宗。永榮後裔遷大界後,取名豆塘,亦未同修譜牒。乾隆二十八年(1763)續修宗譜時,聞知而未聯繫,直至光緒五年(1879),族人去豆塘道其軼事,述其遺言,方有立派行,定次序之議。民國三年(1914),雲塘豆塘共商,從駿子起同排二十字班輩,即:駿德施仁政,賢才振紀綱,合宗征繼述,蘭桂定騰芳。洞然公(永盛)後裔民國二十七年(1938)八修宗譜重刊。二零零九孟冬,洞然(永盛)、永榮後裔又商議續排二十字班輩:維乾佑有道,愛眾行孝誠,恭寬信敏惠,博學弘毅明。記載於譜,後代依循遵守
寧遠雲潭奉氏九修族譜
國有史,家應有譜,譜是聯繫宗親的紐帶,一冊在手,可知先祖沿革變遷之史,支派脈系不絮,千秋萬代同堂,更俱睦宗和族,規範倫理道德教化後輩奮進的功能。
寧遠雲潭奉氏自洞然公(永盛)宏開基業,已歷時八百餘年,後輩子孫益繁,遷居兩縣三鎮八村。自萬曆九年(一五八一年)合族創修宗譜,爾後歷經清乾隆九年(一七七四)、乾隆二十八年(一七六三)、嘉慶二年(一七九七)、道光二十五年(一八四五)、光緒五年(一八七九)、民國三年(一九一四)、民國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八次修篡譜牒。已歷時四百三十年,迭修八次譜,弄清了根源,理順了支系。但最近但已成修譜距今已七十一年(雲潭奉氏第八次修譜時間為民國二十七年,雲潭奉氏第七次修譜時間為民國三年),在有識之士的倡議下終於在二零一零年完成了雲潭奉氏第九次修譜。
寧遠雲潭奉氏宗祠
家聲振,百業旺,戶殷實,土木興。雲潭奉氏宗祠,始建於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同造中廳並門而上,左右兩廊陸續早就。隆慶二年(公元1668年),思聰公之子玉環公、玉城公、玉璣公三派,共立祠堂並造公廳。萬曆十六年(公元1588年)合族議定,接造家塾宏開寒門子侄求知之所,春涌夏詠、和唱有佳、人材輩出。當代祠堂是全族宗親清明祭祖、家族聚會、商議公事、聚餐、休閒、娛樂、學習集中之地。光緒十年(1884年)合族新建戲台一處,以為娛樂之所,歷經1962年大整修,面貌煥然一新,十全縣為數不多大古戲台之一。1969年戲台大後半部在原地重建,把原來的學室改為現在的禮堂。一九九五年全村籌資重新裝修煥然一新。
玉璣宗祠,即新屋地宗祠,玉璣後裔於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在新屋地興造宗祠,祭祀先祖。公祠由於管理不善,年代久遠,已成危房。在族人地要求下,村支兩委大力支持下,集體籌資,族人捐獻在原地基礎上再造,於一九九屋年竣工。新屋地宗祠,煥然一新,矗立在雲潭東方。為清明祭祖、設席、族人議事、休閒、娛樂場所。
玉環宗祠解放初期改建,因年代久遠多有破損,一九九五年全村籌資重建。
奉家山
以村周山嶺環抱得名環佳山,因奉姓定居,更名奉佳山。村委會駐奉佳山,轄奉佳山、老屋地、參加源等9個村民組。總面積2.3平方公里,耕地29.7公頃,三百餘戶,一千餘人
新田隱林奉家
廷真公後裔一脈景昌公遷隱林山塘(即新田縣金盆圩鄉奉家村[原屬寧遠縣白土鄉,1953年行政區劃歸新田縣]),一百二十餘戶,五百多人左右。
大界村
立村位於山界峰腳下得名。村委會駐大界,轄大界、塘頭山等17個村民組。總面積8平方公里,耕地95公頃,五百多餘戶,將近三千人。
《奉氏宗譜·序》
民國癸丑,鎮岳承乏寧遠知事,雲塘奉君子烈,以推舉管理縣有財產,勤行職務,各無規避。余始心人既而毅然辭退,手族譜一冊,囑余為之序,留其公事弗得也。同時豆塘亦顧梓譜,其族且請序焉。兩族徵引其系統,悉出一源,因嘆泠瀟皆混觴於流,愈遠而派愈分也。
奉氏至漢馬軍使揮始著,於湮代遠數典者,或不能詳所及知者,惟洞然公,宋淳熙間,挈二弟永榮、永濟,由江右遷永州城比隅之司馬塘,轉徙寧遠南鄉五里洞,名其地曰安塘,又折而東至雲塘,準禮別子為祖之義,應以洞然公為始祖,而永濟之裔則遷居桂陽州之石馬塘,永榮之裔十世至禎保公,由安塘移居三界峰下曰豆塘,而洞然之裔開鎖公,又由雲塘分居新田之引林曰山塘,一如九疑之水分流為泠瀟,又或人粵也。
前清以來,適二十餘傳,生齒蕃衍,譜亦累續及光緒己卯重加修輯,迄至今復三十有五年矣,大陸風雲頃刻萬狀,悠悠林野荊榛叢生聚族而居,懼不及悉宜奉子之亟亟焉。合族父老兄弟而為之也,茲取其譜,詳閱一過,首世系宗系,溯本源也,次齒錄別支派也,生歿葬址紀載必周也,斷者續之,興滅繼絕之旨也,次訓誡勖後人也,次服制定親疏也,次圖圖山場村墓也,次表表壽考聞達人也,次傳傳名人事實也,次志志藝文也,終之以序敘一姓之源流,及譜事之起訖也,於呼!奉氏之譜得史意矣。非猶有進焉者,天下事是是非非,至無一定鎮於其內,毋滯於其外,此又奉子辭縣事,之微意也夫!
湖南寧遠縣知事幼衡雷鎮岳撰
中華民國三年(1914年)歲次甲寅孟夏月中浣 穀旦
大界奉氏 四修《奉氏宗譜》序
國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譜,自古依然。大宋歐(歐陽修)蘇(蘇試)創譜以來,大凡望族,尋宗究祖,編纂家譜,相繼相承,探本溯源而成源遠流長。吾族始祖永榮公於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年),由江西泰和縣僑寓零陵司馬塘,之後,為避金元之亂,與兄洞然、弟永濟,冒戰火而南奔於寧邑。洞然公遷雲潭落戶;永榮公躋身安塘(今桐山奉家山附近)立業;永濟公年幼,兵荒馬亂之際,不知去向,待世時安定而尋訪,才知落戶桂陽之石馬塘。永榮公之後裔十世祖禎保公問世成人,勤耕農桑,狩獵為樂。一日足登三界峰巔,雲蒸霧繞,茂竹修林,舉目四望,見此處,東盡閩浙,南極粵海,西達桂黔,北亘湘鄂,曠遠無垠,五嶺為之後局,衡岳為之前障,認定可以立家。於是搭棚造屋,告別了生活二百餘年的安塘,於明朝中期(1436-1573年,明英宗、代宗、憲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定居大界,名曰:“豆塘”。禎保公生有二子:文金、文玉,從而形成村西、村東二大支系。各戶椒衍瓜綿,歷五百多年之繁衍,由一家獨戶發展到500來戶2600人丁。至此,家聲丕振,人才蔚起,繁浩後代之中,雖無高官顯爵,但碩德名賢,代不乏人,此乃祖宗之蔭德也。然族繁易混,世遠易疏,清道光二十三年首修大界《奉氏宗譜》五卷,因年湮世遠,史料難覓,為避岐義,始立永榮公為大界奉氏一族之始祖,立下輩行,代代遵循。清光緒五年繼而續修。民國二年聯袂雲潭奉氏,再次續修,計八卷。後來終因諸多原因,未曾續譜,時隔九十有四年矣。若再不以譜聯之,一脈之人,終會視為途人也。今逢太平盛世,國泰民安,衣食無憂,繼重修《奉氏宗祠》竣工之後,漢林老人受族人之託,不顧八旬高齡,審時度勢,積極倡導,帶頭捐資,發起續修《奉氏宗譜》。編纂委員會念及祖宗傳統,力聚族耆,興工舉事,於二OO八年五開筆。此舉得到族人積極回響及村二委支持,立即捐籌修譜之資,編撰人員志銳心壹,不計勞酬,不辭辛苦,不畏寒暑,歷時一年又三月,終告竣事。其譜既保留了原貌,也作了不少更新,做到開卷則一目了然。願吾族子孫惜此來之不易之成果,發揚先輩艱苦創業之美德,團結和諧,接力傳遞,同謀發展,共圖蕃熾。此吾族人之幸矣!受編委會之囑,以是為序。
湖南寧遠奉母楊夫人像贊
莊肅其容溫厚其貌,性善心慈富貴
壽考。令子賢孫春輝寸草,必敬必恭對
茲玉照。
湖南省政府委員會賓步程題
戊寅(1938年)
題 詞
疑山之東有雲塘 世稱古戶中和鄉
啟祖由贛徙南湘 篳路籃縷辟此疆
山青水秀蘭蕙芳 民殷物富樂安康
宗譜創修萬曆皇 疊修七次遵典常
茲有倭奴勢猖狂 當急收族莫傍徨
立竿於族影國當 佇看轉弱以為強
式仿歐蘇法度詳 上下旁治次序彰
科第顯宦列煌煌 賢達耆壽節孝行
主修總修費周章 體例完備終允藏
文章奇瑰聲琳琅 編輯採訪克贊襄
凡屬潛德悉褒揚 人文蔚起觀國光
完書一部目與綱 可同歷史相頡頑
根深實遂本固良 有如星宿源汪洋
丕承丕顯俾熾昌 昭垂變祀錫嘉祥
寧遠縣雲塘洞公後裔仁山樹德題
民國二十七年戊寅孟冬月 刊
奉氏宗譜新修志賀
祖祖輩輩永遠興旺 世世代代長久發達
奉氏後裔何滿宗
湖南省文聯副主席 湖南省書法家協會主席
寧遠奉氏班輩排行
洞然公(永盛)後裔分布兩縣三鎮八村,一脈相承,班輩相同可考,故為一宗。永榮後裔遷大界後,取名豆塘,亦未同修譜牒。乾隆二十八年(1763)洞然後裔續修宗譜時,聞知而未聯繫,直至光緒五年(1879),雲塘族人去豆塘道其軼事,述其遺言,方有立派行,定次序之議。民國三年(1914),雲塘豆塘共商,從駿子起同排二十字班輩,即:駿德施仁政,賢才振紀綱,合宗征繼述,蘭桂定騰芳。洞然公(永盛)後裔民國二十七年(1938)八修宗譜重刊。二零零九孟冬,洞然(永盛)、永榮後裔又商議續排二十字班輩:維乾佑有道,愛眾行孝誠,恭寬信敏惠,博學弘毅明。記載於譜,後代依循遵守
雲潭奉氏排行
洞開添廷嗣 景孟思玉金
文世邦天孔 君朝榮恩廣
大顯揚光治 典昌隆茂興
俊德施仁政 賢才振紀綱
合宗征繼述 蘭桂定騰芳
維乾佑有道 愛眾行孝誠
恭寬信敏惠 博學弘毅明
大界奉氏排行
永遠源傳盛 家祥肇瑞禎
文清孟仲時 世大朝萬天
廷顯光憲景 典(元)昌隆茂興(先)
俊德施仁政 賢才振紀綱
合宗征繼述 蘭桂定騰芳
維乾佑有道 愛眾行孝誠
恭寬信敏惠 博學弘毅明
奉氏宗祠
郡望
桂林郡
奉氏科舉名人
奉廷瑞:元代解元
奉思聰:明永樂年,歲貢官縣丞
奉思恭:明永樂年,歲貢官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