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詞條
- 寧紹台道
寧紹台道,清朝行政區劃名,民國初廢。...... 寧紹台道編輯 鎖定 本詞條缺少信息欄、名片圖,補充相關內容使詞條更完整,還能快速升級,趕緊來編輯吧!寧紹台道,清朝...
- 寧紹平原
寧紹平原寧紹台道 清朝寧紹平原地界屬於寧紹台道管轄。寧紹台道為雍正四年(1726年)置,治寧波(今浙江寧波市)。轄寧波、紹興、台州三府。...
- 寧波府
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設寧紹台道,駐寧波。民國初年廢府置道,撤銷寧波、紹興、台州三個府合併成會稽道(俗稱寧紹台道),道治設在鄞縣(寧波城)。...
- 剡溪道中
順治四年(1647年)進士,授戶部主事,累遷永平兵仆道、寧紹台道。族子因宿憾,誣其與聞逆謀,下獄三年。久之得白,流寓吳、越間,尋起四川按察使。琬詩入杜、...
- 段光清
鹹豐四年,升為杭嘉湖兵備道,調補寧紹台兵備道。鹹豐八年,升浙江按察使,晉封吏部左侍郎、光祿大夫(一品)。同治四年,復任杭嘉湖兵備道,至時銳意興修,使此處...
- 伊爾根覺羅·誠勛
伊爾根覺羅·誠勛(1848年-1915年6月22日),伊爾根覺羅氏,滿洲正紅旗人。字果泉。一品蔭生出身,歷任豐錦道,寧紹台道。光緒二十六年(1900)遷江蘇按察使,次年晉...
- 薛福成
由於薛福成的才華卓著,薛福成終於被朝廷實授為四品寧紹台道,從此,他徹底告別了盤桓近二十年的幕府生涯,在晚清政治舞台上一顯身手。 [8-9] ...
- 中山公園(浙江省寧波市中山公園)
在九曲迴廊中間是總理遺囑亭,其中遺囑碑為沙孟海所書。假山西北麓蒼水街邊上有座《後樂園記》石碑,為清光緒時寧紹台道道台薛福成所記。...
- 金寧溫
歷任浦江同知,衛輝知府,寧紹台道台。據傳為官清朴,得民愛戴。著有《二十年之華東風土變遷》,《剡陽雜記》,後者散佚。金寧溫在當時的社會中,以領先社會的眼光...
- 清水道中
順治四年(1647年)進士,授戶部主事,累遷永平兵仆道、寧紹台道。族子因宿憾,誣其與聞逆謀,下獄三年。久之得白,流寓吳、越間,尋起四川按察使。琬詩入杜、...
- 陸埠鎮
入清,以紹興府、寧波府、台州府三府建寧紹台道台,陸家埠市境地分屬的餘姚縣所屬紹興府和慈谿縣所屬寧波府轄屬於寧紹台道。至雍正年間,慈谿縣石台鄉設六都二...
- 銅雀台(清代宋琬詩作)
順治四年(1647年)進士,授戶部主事,累遷永平兵仆道、寧紹台道。族子因宿憾,誣其與聞逆謀,下獄三年。久之得白,流寓吳、越間,尋起四川按察使。琬詩入杜、...
- 南津關(清代宋琬詩作)
順治四年(1647年)進士,授戶部主事,累遷永平兵仆道、寧紹台道。族子因宿憾,誣其與聞逆謀,下獄三年。久之得白,流寓吳、越間,尋起四川按察使。琬詩入杜、...
- 點絳唇·劉峻度席上聽女郎度曲
順治四年(1647年)進士,授戶部主事,累遷永平兵仆道、寧紹台道。族子因宿憾,誣其與聞逆謀,下獄三年。久之得白,流寓吳、越間,尋起四川按察使。琬詩入杜、...
- 范賢方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中舉人。三十二年(1906)入寧波法政學堂讀書,同年由寧紹台道喻兆藩保舉去日本學習,入東京法政大學速成科,與同盟會人士相交往。...
- 羅澤南(湘軍重要創始人之一)
向朝廷奏捷之後,羅澤南很快被授為浙江寧紹台道,曾國藩請求將他繼續留在軍中。 [12] 羅澤南沿江破敵 太平軍占據興國,並且分兵攻陷了大冶。羅澤南率軍攻克了...
- 寧波(浙江省副省級市、計畫單列市)
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設寧紹台道,駐寧波。民國1927年劃鄞縣城區設寧波市,屬於浙江省,1931年撤寧波市,復入鄞縣。魅力甬城(23張) 1949年5月浙東解放,鄞縣城區...
- 愛新覺羅·耆英
英兵突張紅旗,置炮锺山上臨城,急止之,遣侍衛鹹齡、江寧布政使恩彤、寧紹台道鹿澤良,偕伊里布家丁張喜,詣英舟,許據情奏聞。宣宗憤甚,大學士穆彰阿以糜餉勞...
- 李可瓊
道光初年,升浙江寧紹台道,所轄三府,山海縱錯,舉凡收關稅,查奸宄,造戰艦,督海防等等,事務冗繁。可瓊在任7年,察吏安民,恤商去蠹,百廢盡舉,並調台灣穀米...
- 吳引孫
的浙派風格吳道台宅第已成為揚州古運河畔的著名景點。建於1904年,坐落揚州市區泰州路中段,當年宅主吳引孫道台用40萬兩紋銀,仿造寧紹台道衙署,結合揚州建築風格建設...
- 賈臻(清代官員詩人)
1859年,以浙江寧紹台道升河南按察使。次年,升河南布政使。署河南巡撫。1861年,任安徽布政使。署理安徽巡撫。幫辦欽差大臣袁甲三軍務。1865年,交直隸總督劉長佑差委,...
- 陳中孚(清代官員、進士)
第三年因父喪回籍,第五年守喪期滿,赴任浙江寧紹台道員。他大搞興修水利,使農田免受早澇侵擾。雨東(今浙江舟山島)原通海船,後因航道堵塞,商船往來日稀,他迅速...
- 李杏春(清朝人物)
鹹豐四年,隨寧紹台道羅澤南軍。義寧州之戰,與縣丞蔣益澧率兵數百,當賊黨七八千。杏春直馳中路,賊潰走,諸軍追殺十餘里,斃賊六百人。復戰鼇嶺,賊多墜崖...